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不.可行的是()A.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B.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C.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蒸馏方法分离D.可溶于水的固体与难溶于水的固体形成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解析:选A。分液法适合分离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两种液态混合物,所以A项不正确,B项正确;C、D两项均正确。2.下列关于蒸馏操作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蒸馏操作的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酒精灯、铁架台、冷凝管、锥形瓶、温度计等B.蒸馏操作使用的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到液体内C.在蒸馏烧瓶内放入少量的碎瓷片,目的是防止暴沸D.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是下进上出解析:选B。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3.下列混合物中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分离的是()A.混有泥沙的食盐B.混有水的酒精C.白糖和食盐的混合物D.铁粉和泥沙的混合物解析:选A。B项是两种液体组成的混合物,不需溶解;C项,两种物质均易溶于水,不需过滤;D项,两种物质均不溶于水。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解析:选D。A项,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蒸发皿,应用坩埚钳;B项,试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应敞口;C项,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5.现有一瓶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已知它们的性质如下表,据此将乙二醇和丙三醇分离的最佳方法是()物质分子式熔点/℃沸点/℃密度/g·cm-1溶解性乙二醇C2H6O2-11.51981.11易溶于水和乙醇丙三醇C3H8O317.92901.26能跟水、乙醇以任意比互溶A.萃取法B.结晶法C.分液法D.蒸馏法解析:选D。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取决于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的性质差异。萃取法适用于同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时混合物的分离;结晶法适用于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时混合物的分离;蒸馏法适用于沸点不同的两种溶质组成的混合物的分离;分液法适用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组成的混合物的分离。本题中,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沸点不同,故可通过蒸馏法将二者分离。6.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可采用的方法是()A.将混合气体点燃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C.将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解析:选D。在CO2较多CO较少的情况下,混合气体不能燃烧,A项错。CO2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B项错。CO2和CO都不溶于浓硫酸,C项错。在加热条件下,CO与CuO反应生成CO2,D项正确。7.“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正确的操作是()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C.待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D.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解析:选D。在蒸发皿中蒸发的是澄清溶液,A不正确;蒸发开始后,就必须用玻璃棒搅拌,以防液体因受热不均而溅出,B不正确;蒸发时,若水分完全蒸干,则固体会飞溅,C不正确。8.现有烧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圆底烧瓶、铁架台(带铁圈)、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所需试剂均提供,在以下实验中:①沉淀的过滤;②含泥沙的碘中提纯碘;③溴的萃取;④蒸馏;⑤硫酸铜溶液的蒸发浓缩。因缺乏某种实验用品而不.能完成的是()A.①B.②和④C.③和⑤D.①和④解析:选D。完成①实验需要滤纸,题设中没有提供;完成④需要冷凝管和蒸馏烧瓶等,题设中也没有提供。9.在蒸馏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蒸馏烧瓶中盛约13体积的自来水,并放入几粒沸石B.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入自来水中C.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D.收集蒸馏水时,应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解析:选B。为防暴沸,蒸馏时,加入的液体约为蒸馏烧瓶容积的13,且加入几粒沸石,A正确;温度计测的是蒸气的温度,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B错误;冷凝管中冷凝水从下口进,上口出,这样冷凝效果好,C正确;因为仪器中难免有杂质存在,为保证蒸馏水的纯度应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D正确。10.表中所列为欲进行分离的混合物,在甲组中选出所用的试剂、乙组中选出所用的主要方法,将其序号填入表中相应栏中。甲组:①水②氢氧化钠溶液③汽油④食盐⑤正丁醇(一种有机溶剂)乙组:A.结晶B.蒸馏C.萃取D.分液E.盐析F.渗析G.纸上层析编号混合物试剂序号方法序号(1)硝酸钾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2)碘化钾和碘的混合液(3)淀粉和食盐的固体混合物(4)少量石蕊和酚酞的混合液解析:(1)中,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先加水溶解,后采用蒸发溶剂法或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分离。(2)中,根据碘化钾和碘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先加汽油将碘从水中萃取出来,然后分液。(3)中,根据淀粉和食盐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先加水溶解,然后渗析。(4)中,根据石蕊和酚酞被吸附的性能不同,选用有机溶剂进行纸上层析。答案:(1)①A(2)③CD(3)①F(4)⑤G11.草木灰中富含钾盐,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和硫酸钾,还有少量氯化钾。现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1)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顺序如下:①称量样品;②溶解样品;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冷却结晶。(2)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左边,则表示()A.左盘重,样品轻B.左盘轻,砝码重C.右盘重,砝码轻D.右盘轻,样品重(3)进行②、③、④操作时,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答案:(1)过滤蒸发(2)D(3)搅拌引流搅拌12.(Ⅰ)下面是粗盐提纯的有关操作的叙述,请填空:(1)称取粗盐5g。将托盘天平调至平衡后,把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分别放在两个托盘上,再用镊子夹取5g砝码放在________盘上,用药匙取适量粗盐放在________盘上,这时指针如果偏向右边,下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指针指在标尺中间零点。(2)用量筒量取10mL水倒入烧杯中,将称取的粗盐用药匙取出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直至________为止。(3)过滤混合液时在引流之前往往静置一会儿,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滤液仍然浑浊,应________,蒸发时,如果蒸发皿中的液滴飞溅,原因是________,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当蒸发皿中出现多量固体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________将固体转移到纸上,________后,回收到指定容器。(Ⅱ)已知乙醇的沸点为78℃,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乙醚的沸点为34.6℃,微溶于水,在饱和Na2CO3溶液中几乎不溶,且乙醚极易燃烧,而乙醇与饱和Na2CO3溶液互溶。今欲在实验室分离乙醚、乙醇。(1)甲和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甲、乙两套分离乙醚、乙醇的装置(如上图),从安全和蒸馏效果上分析,其中________装置更合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用乙装置,则冷凝管中冷凝水进出的方向为________。若用乙装置分离乙醚、乙醇,则水浴加热用的热水温度范围为________,得到的乙醚中可能还含有少量的乙醇,用碳酸钠溶液除杂,所用的一个主要仪器是________。解析:(Ⅰ)固体称量,一般药品需放在称量纸上,特殊药品(如NaOH固体)应放在小烧杯内;称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蒸发溶液时,应注意防止液体局部过热,所以应不断搅拌。(Ⅱ)因为乙醚易燃烧,应尽量避免明火,且乙醚沸点比乙醇沸点低的多,先分离出来的是乙醚,所以接受器应用冰水冷却,减少乙醚的挥发。答案:(Ⅰ)(1)右左使药匙振动而掉下少量粗盐来加足质量(2)不再溶解(3)让杂质沉淀再过滤一次直至滤液澄清为止没有用玻璃棒搅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停止加热(4)玻璃棒称量(Ⅱ)(1)乙没有用明火加热;另外先分离出的是乙醚,用冷凝管冷凝、冰水冷凝效果好(2)从下口进、上口出34.6~78℃分液漏斗13.有A、B两种有机液体的混合物,如果A、B互溶,且相互不发生化学反应,在常压下,A的沸点为35℃,B的沸点为200℃。完成以下问题:(1)用蒸馏方法分离和提纯该混合物,必不可少的玻璃仪器和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加热升温后,3~10min收集第一个馏分,15~25min收集第二个馏分。请在右图的格纸中画出蒸馏法分离、提纯该混合液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示意图。解析:蒸馏是将液态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解答本题,可以按照做蒸馏实验的操作步骤来思考。本题只要求回答蒸馏时主要的玻璃仪器和用品: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和沸石(或碎瓷片)。加沸石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液体暴沸。本题中在第3min时混合液达到35℃,开始收集第一个馏分A,第10min收集完毕,这期间温度不变,蒸馏曲线应是水平(或近似水平)线,10min后混合液继续升温,第15min时达到200℃,开始收集第二个馏分B,至第25min收集完毕,同样这一段蒸馏曲线也应是水平线(或近似水平线)。答案:(1)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沸石(或碎瓷片)(2)见图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