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业界学界精彩观点分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媒介融合业界学界精彩观点分享=page_100505_profile&wvr=6&mod=wenzhangmod第二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与2014年12月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于丹教授主持整个论坛,十四位业界精英和学者参与讨论。下面是十四位位嘉宾发言摘要。根据录音整理压缩,有笔误和语病见谅!张延平,北京青年报社社长题目:关于“内容”与“平台”的等价融合首先,我想说的是“内容”和“平台”的不等价,是目前媒体融合的最大障碍。内容和平台应该是等值的,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内容价值被打了折扣。内容的贬值导致传统媒体的转型要么成为新媒体的廉价供应商,要么寻求新媒体以外的发展空间,正逐渐失去主流媒体的位置。传统媒体的内容被新媒体以比较底的价格或者免费在使用,无法体现传统媒体的采编价值,导致受众也逐渐忽略掉传统媒体的存在。传统媒体在支付较高采编成本后,却无法从新媒体那里得到相应的回报,原有传统媒体上的广告收入又被新媒体瓜分,传统媒体就难以可持续的发展,这是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障碍。第二点如何建立“内容”与“平台”等价融合的机制。最近北京青年报推出了两个公众号,一个叫团结湖参考,一个叫政知局,这两个公众号目前在所有传统媒体办的公众号里面排在了前三位,最高的时候一篇文章大概有180多万的读者阅读量。可见在这个领域里面,传统媒体人办的新媒体的一个小号,依然能获得比较大的读者的关注。除了传统媒体自发的行为之外,我想一旦建立起版权关系,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内容版权,整合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资源,与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合作,内容和平台就会逐渐趋于一种等价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才能在平等的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第三点是未来的主流媒体一定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而成的新平台。分散的传统媒体继续制作内容——通过版权销售整合到一起——版权收入用于采编人员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媒体的内容支撑新媒体的主流舆论平台。主要的声音还是通过传统的主流媒体来实现,反过来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可以统计出传统媒体所提供内容的传播质量,从而确定购买版权费用的数额,对于那些制作不出在新媒体平台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王朝阳,华商传媒副总裁题目:切割还是融合?媒介融合于创新,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个企业的问题。凯文凯利提出一个观点:行业的颠覆、产业的颠覆,大多是从边缘开始的,不是从主流、中心开始的。所以我讲的话题切割还是融合,更多的是从一个企业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我们能看到许多关于融合的话题。我们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有融合的需求,另外是我们传统媒体的研究者他们有需求。为什么新的媒体从业人员没有太多关注融合这个话题?那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他们不需要融合,他们已经走到前面去了。就像我们要去游泳一样,我们可能是穿着冬天的衣服走到这个泳池边上,然后我们要讲融合,我们先要脱一层一层,最后换上泳衣泳裤,然后我们跳到这个池子。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批人他本身就是游泳运动员,他进来的时候就没穿那套衣服,他直接扑到水里,他已经游到前面去了。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所有的传统媒体都面临的问题。传统媒体企业的压力开始出现,很多电视台、很多报社它的经营开始难起来。过去十多年其实是传统媒体日子非常好过的十年时间,但是恰恰在这过去的十年里给传统媒体埋下了定时炸弹,到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突然这个炸弹爆炸了。传统媒体突然感到不但你的内容开始出问题,你的经营也开始出问题了,这就牵扯到整个员工的收入问题,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问题。从过去十年的发展来看,无论是新闻、搜索、电商、娱乐、社交、视频、消费,实际上是没有传统媒体参与的。也就是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在生活应用方面大家逐步可以摆脱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没有参与到过去十年互联网发展的历程,这正是我讲的核心,一个企业的问题、一个行业的问题,整个行业和企业出现的问题以后,实际上你的组织能力退化了。为什么拥有很大优势的传统企业、传统媒体在过去的十年里失去了竞争力?未来怎么发展?一方面,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占主题比例的是年轻人,他们大学毕业、甚至大学没有毕业就开始创业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任何包袱,他们可以今天三个人就开始创业,工资可以不要,股权一设置就开始干。但是在传统企业和传统媒体这样任何一个成熟的企业不可能这么干,这就是组织的困境。海尔的张瑞敏讲了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的,他认为“我要把我的航母变成一个个舰队,一个个舰队出行,让这个舰队再壮大,这个舰队可能就是新媒体,但是我要把它从航母中剥离出来,然后让它逐步壮大。”让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企业的非核心部门发力,从边缘的切合开始,是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邱振邦: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题目: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之思考出版学界对媒介融合的关注比较少,包括业界还有一部分人处在一种认识不太清楚的情况,很多理论认为出版还不会消亡,纸质读物仍有潜力。有人相信很长一段时间,读者和读屏会交替进行,有的读者在阅读了新的终端或界面之后,可能有时候还会反过来怀念读书的感觉。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有的出版人就有点掉以轻心,觉得我们有很多生存的机会。而新媒体对传统出版有很大的挑战,比如新媒体对我们读者的分流和新技术对整个业态进行了解构。出版的产业链以前有作者甚至有经纪人,到编辑出版社、印刷、发行,最后到读者。现在这一个产业链可能因为新技术促使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直接对接,这对业态是很大的一种消减。面对融合很多人也在做新探索,现在的做法无非就是四种,一种就是借传,我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别人身上;第二种就是买传,我把人家的平台买过来我来做;第三种就是照传,我自己做一个平台来做;第四种可能就是卖传,我做不了,我就不干这行了,我就不干出版了。很多人就说这个探索有些可能是一种结合,有的可能是一种组合,但是没有真正的形成融合,这个对我们整个业界来讲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我个人认为融合涉及以下几方面。第一个是内容的重构,我们整个思维方式就要从传统媒体的运营和思维的方式转到用新媒体、新技术来做支撑的思维方式。第二个是渠道方面的重构,它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的要开辟新渠道的问题,还需要在新渠道当中真正使用我们新媒体的一些理念来做。第三个是平台的重构。对我们来讲,一方面要考虑在大的平台当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在自己的业务流程当中需要建设一些相应的平台。第四是经营的重构,我们全媒体出版链要进行细分和转型,要对我们的盈利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需要对产品的价值进行重构,然后用整合营销的方式来推进。第五是关于管理的重构,我们必须要依托信息技术为支撑,对我们的流程进行再造,尤其现在出版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体制的情况下,需要引进新的内容、新的体制。最后是版权保护的法制的完善和执行,实际上现在出版面临的版权问题比其他传统媒体面临的更严峻。刘允:奇虎360CBO题目: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融合与创新纵观技术发展的过程我们总结出一个规律,一定是先技术驱动,有了技术之后一定要有内容,内容出来就有用户,就有人去看、欣赏、消费这些东西,最后产生商业模式,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短缺,都不会是一个正向的循环,所以它是一个循环。早在1450年,我们纸媒可以把它印到一个上面或者手写在教堂里面去传播,那时我们完成了从技术、内容、用户到广告作为主要的商业模式,这个链条至今为止还依然存在。广播技术在1850年开始出现之后,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技术、内容,以及广告收入,目前还是非常可观的,而且这个数字来还是非常大的。数字技术是我们媒介和内容传播里面在上个世纪最令人振奋的一个应用成果,在短短的时间内数字电视完成所有匹配,很多获得商业模式的收益,在我们原来的概念里面收益是最大的。互联网是20年前才出现的一个技术,无论是PC端还是智能终端,完成这样的一个循环用了当今最快的时间节点。以前没有一个人可以想到在一个平台上有几亿的用户,由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把人与人、把会员之间可以分享、影响带到了一个非常极致的传播链条上。互联网上面的很多东西会带给我们行业很多深思,就是它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第二个问号在PC的时候我们放进去一个网址得到一个网站,然后进去浏览。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企业、个人、机构,如果你没有意识到APP客户端所带来的影响,那你就真的是落伍了。用户的第一屏、第二屏、第三屏满了特意下载的APP。因为用户是自由的,我的转移成本是零,你不满意我了,我几天没有去看我就把它删掉。所以这个变化的过程是整个行业里面最为关注的。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在互联网企业中,一切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因为我们自己就是用户。所以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些自己的思考和一些信息的交流,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借鉴意义。佘贤君:中央电视台广告中心市场部副主任题目:电视在媒介融合发展中的重生电视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在又遇到新媒体等等的冲击,不管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其他电视台,面临各种各样的冲击和危机是非常正常的。问题是怎么样处理好这些危机,如果我们处理好,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大的发展,如果我们处理的不好,可能电视真的就会逐渐衰败、肢解,或者改变新的方式。融合发展是大方向,这是大家有共识的方向,但是问题是怎么样融合?其实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怎么样融合,一个是从节目内容,一个是从产业经营,一个是从我们的管理。当今电视毫无疑问是第一媒体,一时半会儿位置很难动摇。其实大家看电视的时间上还是很长的,但是为什么大家会焦虑,为什么电视人焦虑,大家也替电视人着急呢?那是因为电视的高大上与我有什么关系?2014年的马年春晚我们做了一个广告,直播过程中二维码扫一下进微博,里面有很多企业元素。为什么这个广告在节目中出现?为什么没有受批评?就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大家觉得我扫描二维码可以跟春晚互动,感觉不错。前段时间我们刚刚发布春晚主题的时候,我们用微信策划了一个家和万事兴,一天24小时转了322万,一周九百多万。322万是什么概念?我们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微信200多万的粉丝,一天也就转个六七万,三百多万我们想一个大的媒体头条也达不到这个效果。这就是我们传统媒体想方设法营造的我与央视的故事,这是我们在节目上需要的。第二在经营上我们要在产业延伸中增强生命力,这是我们广告中心面临的难题。我们说新媒体分流电视的广告,今年互联网可以到1500亿,已经超过了电视。电视经过40、50年的发展才到这个程度,它三年左右的时间到这个程度,所以这是可怕之处,它一方面分流我们的广告费,另一方面它还不靠广告。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观众当粉丝卖。比方说去年微博是怎么收费?其实它新增了200多万粉丝,然后我们按照这200多万粉丝收费,一个我收10块钱,春晚两次口播我们收了两千六百万。我是按照行动成本算的,一开始他说亏,后来发现赚了。第三说到机制和管理,我这里只想说一点,就是找100分的人,做100分的事。电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媒体融合之后,可能是更大的系统工程,技术怎么样融合?人员的思维怎么融合?这是更难的难题。所以我觉得要找100分的人做100%的事,而且我们需要100分的上下游合作者。希望我们的电视媒体从今天开始,大家跟我们一起努力,我们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能够做的好一点。曾武华:福建日报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题目:转型的困惑党报集团与新媒体公司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劣势主要是体制机制,这对我们的限制很大,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集团很多地方的融合改革很难深入下去。还有一些人才上的不适应,因为我们的人才相对老化,也在转型中。但是我感觉它还有一定优势,就是它的政治优势、本土化的优势,特别像我们区域性的媒体,在这里生根了这么多年,它积累起来的公信力和它的一些资源,在媒介融合和转型中具有了一定基础。但目前全国报纸最重要的是想不清楚怎么把传统媒体的资源和新媒体的发展进行结合和嫁接。落后是被动的,我感觉在做这块的步伐比起新媒体公司是比较慢的。但同时我们也感觉落后其实有的时候也是优势,因为它布局少,可以直接对接新的一些形式。同时福建有区域优势,民企比较发达,在小的地方可以有自己的一些创新作为。比如像持股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