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民俗概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案序号2授课班级15高铁1、2、3授课课时2授课形式讲授授课章节名称2、1民俗的概念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掌握民俗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了解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学重点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民俗的社会功能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无课外作业P25一、1五、1板书设计见多媒体教学后记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问题导入新课讲授中国历史上运用政治手段“变民风,化民俗”的事例是很多的。所以,民俗的变异性就是指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行改变民俗。这种论断对吗?一、民俗的概念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从时间上看:民俗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中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往日处于落后、蒙昧、野蛮状态的氏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繁华都市,民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民间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心理、行为和语言的一种基本力量。二、基本特征1、社会性和群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和流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2、民族性和地域性尽管同属华夏文明,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总是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民俗。思考:《礼记》中“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说明了什么?3、传承性和传播性传承说的是时间上各个民族和地区的人们纵向的世代相传。传播说的是空间上值的是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横向相互学习、影响和渗透。民俗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传承和传播,从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相互间的碰撞、吸收、融合和发展。民俗正是在这种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传播的结合中得到发展的。4、类型性和模式性类型性是指民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类似的性质。模式性是指人们共同遵循的约定俗称的标准形式或行为方式。当我们观察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情境中的活动的时候,并不能直接就把他们当作民俗,因为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个别的、一次性的。只有当人们观察到它们的重复呈现,确认它们体现出某种模式之后,才能确认它们为民俗。5、整合性和变异性整合性就是民俗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传承和传播不断得以调节,从而形成一定性质的模式。变异性是指民俗现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如在过年的习俗中,门上最早用桃木避邪,后发展为用门神桃符。想一想:如何在保护当地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利用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使本民族或当地的民俗推陈出新?6、丰富性和多样性民俗习惯常常是一个民族一种。三、民俗的社会功能1、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它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普及与深入的程度上,是更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规范。例如:如在中国,一个不祭拜祖先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2、实用功能从总体上说,任何一种民俗现象的流行总是与人们争取生存、谋求兴旺发达的意愿联系在一起的,它广泛地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1、教育功能是指民俗在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习俗易人,贤君难免”。例如:如一些民族和地方在分家时,要划出一份财产供养父母,这样来培养人们尊老美德。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能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楚国爱国诗人屈原。2、凝聚功能是指民俗具有使社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5、娱乐功能指民俗具有使民众的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3、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的心理产生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审美作用。教案序号3授课班级15高铁1、2、3授课课时2授课形式讲授授课章节名称2、2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的起源和变化2、掌握影响民俗形成、发展的因素教学重点影响民俗形成、发展的因素教学难点民俗的起源和变化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无课外作业P25二板书设计见多媒体教学后记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问题导入新课讲授民俗是应民族的社会心理和生存需要而产生的,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异的,所以民俗自形成后虽然会发展、演变,但不会消亡。这种论断对吗?一、中国民俗的起源中国民俗源于社会众成员不断重复的不自觉行为,因其满足了社会群体的某些基本需要,从而逐渐走向规范化,被人们广为接收与传承,从而极具稳定性和遗传性。一是源于劳动;二是源于自然地理环境;三是源于生活习惯;四是源于宗教;五是源于文化选择;六十源于商品交换……民俗的起源不是单一的。二、影响民俗形成、发展的因素1、地域民俗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如蒙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决定了居住在“蒙古包”中,傣族的潮湿气候使其居住“干栏式”木楼,江南水乡船则是最好的交通工具。2、经济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现象,与当时的生产方式是分不开的。经济对民俗的产生、传承与沿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鄂温克族的许多禁忌就是在猎熊这种生产方式中逐渐产生的。3、政治统治阶级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正风俗”,其政治影响主要体现为各种民俗中的迷信现象。如妇女缠足来源于宫廷;清朝汉族男子剃光前额、脑后留辫等现象。4、宗教很多民俗现象是根据宗教仪式演变而来,分为原始信仰和成熟宗教两种形态。原始宗教如“图腾崇拜”;成熟宗教的影响如汉族自宋代以来流行吃的“腊八粥”就源于佛教。想一想:东淡、西浓、南甜、北咸等不同的口味嗜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以稻米为主食,西北的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唐人多不食鲤鱼,极少见鲤鱼菜谱;回族、维吾尔族只吃牛羊肉不吃猪肉等食俗是在那些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三、中国民俗的发展阶段1、史前民俗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其显著特点是民俗是这个时期惟一规范。【知识链接】农业的出现与陶器的发明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饮食习俗的基本结构。到原始社会末期,弓箭、车、船等工具已经发明并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作农业区,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为主的渔猎、游牧区并形成了相应的物质生产和消费的民俗体系。2、古代民俗指夏王朝建立至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特点为:1、民俗融合规模大;2、始终保持着汉族主体;3、出现了官方礼仪。【知识链接】汉末以前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末以后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绝大多数至今仍沿用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此时已初步定型。源远流长的中国民间巫术,如算命、看相、风水等术数,至宋时得到广为传播。辽、金、元三代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逐渐被汉族同化,开始遵行汉族风俗。岁时节日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各种民间娱乐游戏、民间信仰等在明、清时期基本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3、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西方民俗传入,经过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民俗体系脱变。教案序号4授课班级15高铁1、2、3授课课时2授课形式讲授授课章节名称2、3民族民俗与旅游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5、了解民族民俗与旅游的相互作用6、掌握民俗旅游教学重点民俗旅游教学难点民族民俗与旅游的相互作用更新、补充、删节内容无课外作业P25四板书设计见多媒体教学后记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问题导入新课讲授因为旅游有利于民俗资料的采集和保存、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团结和繁荣,所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一定会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这么说对吗?一、民族民俗与旅游的相互作用二、民俗旅游1、民俗旅游:就是人们以探求和体验异族异域的民俗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理解】民俗旅游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民俗旅游具有神秘性、审美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容性、多样性、乡土性、参与性等特征。2、民俗旅游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往奠定了基础,是国外了解中国各地的窗口,也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区迈向世界的通道。同时民俗旅游也有利于吸引外资,加快各地的经济建设步伐,如’95中国民俗风情游。民俗旅游已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称中国旅游的三大支柱。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1、民俗旅游资源是那些凡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使之发生兴趣的风土人情的统称,它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吸引力基础:1、新鲜感2、奇特感3、快乐感4、美感2、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1)利用传统及现代民俗活动,推出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及线路例如:云南大理的三月街、云南石林的火把节、贵州的蜡染艺术节、哈尔滨的冰雪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以及民族服饰、礼仪和民间竞技活动等。(2)实地参观和考察民间工艺品的制作例如:如北京景泰蓝厂、天津杨柳青百年画社、上海玉石雕刻厂、苏州刺绣研究所等。(3)旅游饭店正逐渐成为推广民俗风情活动的中心【想一想】:你的家乡有哪些民俗旅游资源?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