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统文化的发展主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第一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第二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理论化•第三节帝国的产生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第四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新•第五节理学的出现与传统思想文化的最终定型•第六节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1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孕育而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华精神文明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演进逻辑。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是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事也是世界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在整个旧石器时代200万年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一方面塑造和完善了自身,另一方面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等因素所限及旧石器时代南北各地文化传统上的区域性差异,在新旧石器时代交替之际,中国南北各地的古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三种不同的途径,并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三大经济文化区即:22•华中、华南一带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的南方;•华北、东北南部、西北东部一带以旱地粟作农业为主的北方;•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东北北部一带以狩猎、畜牧为特色的北方草原地区。•这种早期的历史发展态势,奠定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基础。3•到了距今7000-5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蒙古古代居民的社会发展,继续呈现分区分系并行发展的态势。其中,较为重要的文化区系有:•黄河中游一带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区;黄河下游一带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海岱文化区;•燕北、辽西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燕辽文化区;•长江中游一带的大溪文化为代表的两湖文化区;•长江中下游一带以马家滨—宋泽文化为代表的江浙文化区;•长江以南以石峡文化为代表的珠江流域文化区。与中国早期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远古先民的观念文化形态也日益发展、深化,其主要存在形式便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44二、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人类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好两件事情:一件是生产劳动,藉以解决吃、穿、住、行问题;另一件是自身繁殖,从而保证种族延续。早期先民限于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感到无法理解和难以驾驭,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界和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即自然崇拜。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发展出现了祖先崇拜。55万物有灵观念是最早的宗教观念。——为了求福避灾,必须祈求、祷告万物之灵,于是出现了灵物崇拜。灵物崇拜首先变现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中国人号称炎黄子孙,传说炎帝族以火作为本民族的保护神。当历史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时候,在自然崇拜基础上发展出现了尚玉和崇龙文化。67三、祖先崇拜与人文主义基调•继自然崇拜之后,人类社会出现的另一种原始崇拜形式是祖先崇拜,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盲目地崇拜自然神力时代的结束和人类以自身为崇拜对象时代的开始。•古代中国所以称为宗法社会,原因就在于原始氏族社会以来一脉承袭下来的崇拜的发展和渗透。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神要义,都同崇祖的古老习俗密切相关。89第二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理论化一、殷商神本文化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凭借商代的甲骨文,人们能够对商朝的历史进行更多的了解。殷商时期是一个宗教意识极为浓厚的时代,整个社会中到处弥漫着原始宗教的气息,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在殷商人眼里,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完全是什么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商朝的文化观念募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1010•商人对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帝王贵族的是私人生活,诸如战争、农业、福祸、凶吉、狩猎、疾病等都要频繁地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以表示对上帝和鬼神的敬意,并且要用很多精美的祭器和大量的牺牲。可见,祭祀上帝和祖先是殷人政教生活的头等大事。11二、周人敬天保民商朝灭亡证明,仅依靠虔诚的宗天祭祖显然无济于事,关键在于政治者的统治政策是否“宜民宜人”因此,周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敬德”的思想,主张“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人在商人崇尚天帝的基础上,创造了“天”的概念。周人把最高神称作“天”、“皇天”不仅使神和超自然统一起来,而且也使最高神的属性摆脱了祖宗神的单一性,也就是说,这种抽象的最高神不在是某个部落或者民族的保护神,而是全体华夏民族的保护神,它高高在上,注视着地上的生民,并为他们选择理想的统治者,即“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212周人的“敬天保民”,主要有三层思想内容:首先,敬天。天资是皇天选派来人间的代天行职的,因此他必须恭敬地对待上天,并对上天负责。其次,保民。即以关爱的情怀治理百姓。第三,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依据便是“德”。13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意义在于:第一,周初的统治者对统治权威的来源和依据问题已有充分认识。依然打着皇天、上帝的旗号,但事实上他们对皇天上帝背后民意的真正决定作用已有清醒的意识。第二,从敬天保民的核心出发,周人合乎逻辑地引发出一系列政治统治的思想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天逸”(统治者不要懈怠放纵,即在治理方面要尽心竭力)和“民彝”(为百姓自动各种规范,并引导他们去遵守)。1414第三,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和德政,它所包含的爱护百姓、引导百姓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思想后来被儒家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15三、春秋之际的学派分立1、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礼制逐渐解体,新的法制逐渐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A.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B.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地位衰微;•C.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D.思想文化上: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其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变。1616•2、以“道”为本体的老子学说17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2、以“道”为本体的老子学说18老子面对不可逆的社会变革大趋势,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根本法则,提出了一个超越一切的虚无本体——“道”,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无为而治:老子号召统治者在统治人民时要采取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政策。而他最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2、以“道”为本体的老子学说19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2)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的这一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以“仁”为核心的孔子学说20孔子的思想——P49孔子非常重视“礼”,把“礼”看做是维护旧的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孔子虽然强调礼乐教化,但是他认为礼乐的根本在于仁德的修养。在方法论上,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中庸”的实践理性辩证原则。(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在知识论方面,孔子思想中存在着“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矛盾。212、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2)文化: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1、概念(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为宗旨的思想流派。(2)百家争鸣:各学派,又彼此吸收、融合。发展学术相互批驳四、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23、诸子百家思想儒家(1)春秋:孔子①“仁”的思想:“”;主张“”。②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23(2)战国:孟子和荀子“仁政”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地位孟子主张实行“”提出“”的民本思想主张“”,要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荀子施政用“仁义”和“”提出“君舟民水”,强调力量巨大提出“”,要用礼乐使人向善仁政民贵君轻王道人民群众性本善人之性恶蔚然大宗24(3)战国: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放弃差别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墨子“非攻”、“尚贤”“兼相爱、交相利”(4)法家:韩非子(1)主张:主张君主要,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2)影响:迎合了建立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以法治国大一统•百家争鸣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活动在思想理论上的强烈反映。在百家争鸣过程中,一方面儒道墨法等诸家的思想观点互相对立,进行了激烈的辩难;另一方面各家学说又相互影响,互相汲取营养,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5•一、秦代儒法斗争与“焚书坑儒”•作用:维护大一统。•毁灭文化典籍,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钳制思想。26第三节帝国的产生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历史回放: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一统后,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师古师今等问题,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27历史回放: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趋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第二年(公元前212年),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接后,有儒生私下指责秦始皇专人狱吏,、贪于权势等,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事后,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史称“坑儒”28历史点评:“焚书”与“坑儒”相合,史称“焚书坑儒”事件,其影响不可估量——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且手段愚蠢、残忍,甚至残暴。特别是焚书事件焚毁了了古代许多文化典籍,造成了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29•二、汉初“黄老政治”与儒道冲突•黄老政治•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黄老政治的核心就是“清净、无为”。•尽量不打扰人民的生活,使一切依照自然的规律发展。30•黄老政治,是西汉初年为恢复封建经济稳定封建统治而实行的“无为而治”的方针政策。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思想中含有许多政治、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所谓“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或“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这种思想到战国末期发展成为黄老之学(黄,指黄帝,老,指老子)。当时所谓黄帝之学,也属于道家的一个流派,它同道家的区别是,黄帝之学在道之中含有法的成分。二者合在一起称为黄老。31•历史回放:•汉初,统治者徐去了秦灭亡的教训,一直在寻求能巩固政权的统治思想及其理论基础。汉高祖时期,人用的人主要是武将功臣,对儒家持轻蔑态度。文帝、惠帝、景帝等都崇奉黄老之学,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黄老思想是在肯定统一王朝的同志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的前提下,极力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该稍有作为,这样就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以适应恢复生产、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32•儒道冲突•汉初采用的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对儒家思想采取排斥态度,所以儒道冲突事件,在文、景、武帝时期接连发生,并表现相当尖锐。•事例见P5333•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实施。•①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上,起用儒士。•③教育上,兴建太学,在地方郡县建立官学教育体系。34•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 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