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主要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历程第一节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经济理论。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恩(JoeS.Bain)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为标志,迄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芽于马歇尔(AlfredMarshall)的“生产要素理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究。一、产业组织的定义在现实生活中,“组织”的含义多种多样。1、按一定规则联结组成的结合体。如:党团组织。2、联结、安排、组合人或事的行为。如:组织比赛活动。而产业组织理论考察的通常是作为“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因此,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市场形成和体现的利益关系,具体说来,就是市场交换关系、竞争和垄断关系、市场占有关系、资源占用关系等。二、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1、斯密的产业组织理论探索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他在《国富论》一书中主要探讨了竞争机制是如何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这里的“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其理论涉及到了市场中各组织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2、“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因此,产业组织的含义表述为——同一产业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需要明确的是:产业组织理论考查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即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生产关系。(这里的商品的同一性,主要指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主要性能基本相同,商品之间具有高度的替代关系。)•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他的理论不仅仅在于最先提出了包括“组织”在内的四要素论,还体现在其经济理论第一次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厂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导致垄断,而垄断会扼杀自由竞争这一经济运动的原动力,使市场价格受到人为操纵,从而使经济丧失活力,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和广告费用不同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马歇尔触及到了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但还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到了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已经表现得十分深刻。1933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的新著《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E·张伯伦的著作《垄断竞争理论》几乎同时问世,这两部著作围绕着竞争和垄断的关系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的全面探索,修正和发展了西方传统经济学中的竞争—垄断理论。尤其是张伯伦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因此,许多产业组织学教科书都把马歇尔、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其中,张伯伦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以分析纯粹竞争为出发点,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的条件,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他认为,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只是两种极端的市场形态,现实的市场既存在竞争因素,也存在垄断因素。(2)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具体分类和分析。(3)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企业的关系问题。集团内企业之间、集团企业与非集团企业之间产生了纵横交错的竞争关系。通常,集团内企业可以保持统一价格并凭借集团实力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集团外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利状态,但它们也可以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与集团企业竞争。(4)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5)提出并讨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1、1940年,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有效竞争——即既有利于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克拉克认为:不完全竞争存在的事实表明,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不协调的,这种不协调反映了市场竞争与规模经济的矛盾,有必要明确“有效竞争”的概念。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二者关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2、20世纪30年代后,以哈佛大学为研究中心(哈佛学派的诞生):梅森对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有效竞争的条件进行归纳,提出了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纳为市场绩效标准。此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市场绩效标准。梅森关于有效竞争标准的归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不再将不现实的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其次,注意从不同的方面提供判断具体的有效竞争状况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了坚实的基础;再次,这一标准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判断。3、1959年,贝恩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即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S—C—P),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这种分析框架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在贝恩等人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政策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其理论实施的结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反垄断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国的竞争优势受到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冲击。)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有: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分析中的实用性。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只要没有政府的规制,高集中度的产业产生的高利润率会因为新企业的大量进入或卡特尔协定的破裂而难以长期为继。因此,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完全可能是该产业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而不是哈佛学派认为的存在垄断势力。——德姆塞茨等人批驳了哈弗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如果高集中市场长期出现高利润率,只能说明该市场中大企业的高效率经营,否则,新企业的大量进入会使利润率降至平均水平。与其说市场价格决定市场绩效(哈佛观点),不如说市场绩效决定市场结构。——施蒂格勒对于哈弗学派的“进入壁垒”理论也进行了修改,认为:所谓的进入壁垒,只是新进入的企业必须承担而市场中现存的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不存在“少数现存企业的共谋、协调行为”产生的进入壁垒。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外,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传统的如“产品差别化”等不被看做进入壁垒,而是实现经济效率性的手段。因此市场中的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们坚信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二、可竞争市场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价格以外仍然可以实现,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不存在特别的市场进出成本,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也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的。——完全可竞争市场,指的是“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沉没成本,指的是“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鲍莫尔等人所重视的沉没成本,其沉没的程度主要依存于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或资产出让回收的可能性,而与所投入固定费用的多少无关,因此,施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也不存在。那么,企业是否自由进出,完全取决于“沉没成本”的大小,无视政府或市场的进入壁垒。其主要目的在于“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而实际上,沉没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企业的进入决策。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近发展第一,在分析框架上改变了单向和静态的研究模式。第二,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修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假设。第三,在研究重心方面,从产业组织分析的结构主义转向厂商主义,即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最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第四,在研究方法上,突破实证分析的局限性,引进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有机地贯穿于产业组织研究中,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的新发展。四、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1、理论研究是实践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2、由于我国在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缺乏进行整体理论研究所必备的关于我国各产业发展状况的基本数据和资料,所以我国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应该象西方学者在50至70年代所作的那样,主要进行个案研究。3、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均以制度不变为前提,而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种制度安排的变动较大,这使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受到局限,我们必须对之加以改造和发展。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