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理论第三节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第四节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测量与应用第五节精神分析的应用第六节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和批判内容概要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一、弗洛伊德的生平1885年,弗洛伊德前往巴黎与马丁.沙可合作研究。1895年,弗洛伊德和布雷尔出版了《歇斯底里症的研究》。1897年,弗洛伊德在对自己梦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分析,并发表《梦的解析》。1900年以后,弗洛伊德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等。1908年,召开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成立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精神分析学派正式成立。1909年,弗洛伊德被邀请到美国克拉克大学作精神分的系列讲座,标志着他的工作在国际上开始被认可。1911年,阿德勒退出创立个体心理学。1914年,荣格退出创立分析心理学。1939年,弗洛伊德因口腔癌在伦敦去世。虽然人类从很早就开始思考人格的本质问题,但是,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了第一个被认可的人格理论家。这位神经学家就是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这位奥地利神经学家提出了惊人的观点。惊人的观点:年幼儿童存在性欲;令人费解的生理障碍背后存在无意识的原因;心理疾病的治疗可以通过一种复杂、耗时的程序进行---病人躺在沙发上,医生听他诉说看似无关的话题。弗洛伊德给人类第三次打击--自我并非他本身的主宰。第一次打击:哥白尼论证了人类并不生活在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达尔文证明了人类像任何其他动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二、弗洛伊德的人性观人是一个能量系统,就像一个水力系统。从整体上看,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以某种形式释放了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如果释放能量的某一途径受阻,它就寻找阻力最小的另一条途径。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即寻求紧张的减弱或能量的释放。他认为,像物理事件那样,人的所有心理和行为甚至口误和梦都是被决定的;没有任何行为会由于机遇或由于自由意志而发生。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动机都有某种原因,而这些原因多数是潜意识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指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与生的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统称为力比多。力比多是用于延长生命的能量,它驱使人去追求快乐。死的本能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死亡就是这种最终极的稳定状态。由死的本能衍生出最重要的本能是攻击。人类的科学活动、文学艺术乃至全部文化的产物,都是本能不能直接表现的结果。另一个结果则导致人的痛苦和精神病。人是一个能量系统。由性和攻击的本能所驱动,根据快乐原则倾向于把紧张减弱至恒定的较低水平;人的所有行为不仅是被决定的,而且多数行为是由意识之外的潜意识力量所决定的。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理论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所组成,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意识的内容是不断改变的,有些意识是从外部得来的,而大多数在是从底层升上来的。前意识是我们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人格中有两大系统,无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它们类似于两个房间,无意识系统就像一个大的前庭,而前意识系统就像接着前庭的一个小房间,意识也居住于这一房间内。前意识的作用是稽查官,其工作是除去不适合的潜意识内容,并把它们压回到潜意识中去。”——弗洛伊德无意识(潜意识)是指个人不可能觉察到的心理现象。即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体验。无意识的特点是: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无意识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如果说无意识的东西是我们不能觉察的和意识到的,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它存在呢?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起早已遗忘的童年期经历。做梦是无意识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失言、笔误、遗忘表面上是偶然的,没有意识的任何动机。(我不是故意的)但其实暴露了一个人无意的真实欲望和动机。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的心理现象说明意识之外存在一个未知的领域,即无意识领域。精神分析发现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小孩肚疼不能上学)精神分析对精神病患者治疗的有效性。阈下知觉。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刺激太弱虽不会引起有意识的觉知,但确实对知觉和其他心理过程有影响。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对发生的事件或学过的材料被试报告“无记忆”,但却受其影响的效应。这与显性记忆相对。无觉知条件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似乎已被遗忘的研究中,被试在典型的没有意识觉察(潜意识知觉)的刺激条件下进行试验。自动加工。我们思考或做许多事情是自动化的,其过程中我们没有花费意识的努力。那么有没有支持潜意识的实验证据呢?1.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测试(小男孩与父亲竞争母亲而害怕被父亲阉割)在这一研究中,刺激以阈下方式向被试呈现。刺激用于激活潜意识冲突——增强或减缓这些冲突。增强俄狄浦斯情结冲突的刺激是“打爸爸是错的”,减缓俄狄浦斯情结冲突的刺激是“打爸爸是对的”,另外,呈现大量其他的中性刺激,如“人们在行走”。每次在阈下呈现这些刺激之前,先测试被试标枪投掷比赛的成绩。三种的阈下刺激之一呈现之后,再次进行投标枪测试。2.比较正常的大学女生和饮食失调的女生吃饼干数量的多少比较正常的大学女生和饮食失调的女生在下列三条阈下信息(以4毫秒的速度呈现)呈现后吃饼干数量的多少:“妈妈正离开我”、“妈妈渴望它”、“梦娜渴望它”。尽管被试被告知他们参加的是视觉和味觉的辨别测验,事实上,研究的目的是验证一下的假说:有饮食失调的被试相比其他被试和其他信息而言,对信息“妈妈正离开我”有多吃的反应。我们的结论也许令外行人感到不安,那就是潜意识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确实人们有时先计划再行动。但更多的时候不是这样,行为受着潜意识过程的影响。即我们先有了行为,再给自己找个理由(如果被问及的话)——Jacoby,Toth,Lindsay,&Debner1992二、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本我(id)是人生下来时的心理状况,人出生时,只有这一个人格结构,是生和死两种本能的储藏库,并且完全处于潜意识,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本我冲动永远存在,它们必须被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加以限制。本我还通过愿望的实现来满足其需要。即当想要的东西不能得到时,本我会想象它的存在,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本我企图通过想象降低来降低需要所引起的紧张,被称为原始过程。但是本我的原始过程不能最终消除由需要而产生的紧张,它不能区分意象与外界现实间的差异。因为对本我而言,它的意象就是它唯一的现实。自我自我:生命的头两年里,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借助认同作用,自我由本我分化出来,其能量也来自本我。它一部分位于意识,一部分位于潜意识中。自我的行为遵循现实原则。即,自我的主要工作是满足伊底冲动——但以考虑情景现实性的方式进行。自我按照现实情况来调整本我无节制的欲求过程称为继发过程。由于自我使本我的愿望得以满足,这样本我的能量便逐渐转入自我,获取到足够的能量时,自我可以满足本能之外的其他目的。此外,自我能量还用来阻止本我能量的立刻释放,整合超我、自我和本我三个系统,使之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组织良好的整体,从而对环境做有效的适应。超我超我:儿童到了大约5岁的时候,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超我大部分属于人格的潜意识部分,它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遵循道德原则。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分别掌管奖与罚。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自我理想是儿童受奖赏时内化了的经验。超我追求至善至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的主要功能是用良心和自豪感等去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可怜的自我,日子更不好过,它要服侍三个严厉的主人,还要尽力调和三位主人的要求。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而且常常是水火不容的;这就无怪自我常因任务太重而被压垮。———弗洛伊德这三个暴虐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正因为如此,自我也被称为人格的实际执行者。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我们身上多数真实的东西都不是意识,而我们意识中的多数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埃里克.弗洛姆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1)现实性焦虑:是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如毒蛇、火灾、考试等。这种焦虑主要是害怕。如果威胁的来源消除了,现实性焦虑就会减轻或消失。(2)神经性焦虑: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时所引起的恐惧感。这种焦虑在神经质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实际上他们所害怕的是本我不断向自我施加压力并可能控制住自我。也就是说,感到自己的本能可能导致某种危险而产生的焦虑。(3)道德性焦虑:是个人良心上的不安所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即个人害怕做违背超我的事情而产生的痛苦体验。防御机制(1)压抑弗洛伊德把压抑称作“整个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显然它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东西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东西不能接近意识。(2)否认当运用否认时,我们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否认是防御的一种极端形式,否认得越多,与现实的接触越少,心理机能的运作更加困难。但在许多情况下,自我宁愿求助于拒绝,而不让某些想法到达意识。(3)投射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这种防御机制称为投射。通过把冲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可以摆脱这样一个观念:即我们自己持有这种想法。(4)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指人们把自己无意识的情感和想法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来说,行为比无意识的情感更为社会所接受。(5)合理化也称文饰作用。是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这是一种采用错误的推理使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6)替代和升华替代是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或愿望无法对直接表现时,有时会转移到其它较安全的对象上,以便减轻个体精神上的负担。升华是唯一真正成功的防御机制。与压抑不同,升华用的越多,我们自身的生产性越强。升华是可怕的无意识冲动转化为社会接受行为的渠道。实验证据:压抑儿童性虐待研究为压抑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例如,威廉报告(1992),在一组17年前受过虐待的非洲裔美国妇女中,38%的人报告了受虐待的压抑性记忆。通常,我们很难确定这些记忆的准确性。但是,洛夫特斯(1993)讨论了一个关于压抑记忆的令人信服的案例。一个27岁的男子设法记忆被压抑了的他母亲试图上吊自杀的记忆。他的父亲证实,他曾目睹了妻子企图自杀的场面,那时他的儿子才只有3岁。另一个研究:压抑有一个研究,检查了大脑右半球损伤的病人,这种病人常否认他们体验到左半身瘫痪。罗摩占陀罗(1995)测试了这些病人,看他们是否有对他们瘫痪意识的压抑。他让被试在两种活动中任选一种,一种是需要两只手参与的活动,即系鞋带;还有一种只需要一只手参与的活动,即把一个螺栓插入螺帽中。虽然他们的瘫痪使成功系鞋带几乎不可能,但是被试几乎总是选择两只手的任务,在多次失败后,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挫折感。接下来,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给被试一种错觉的虚拟项目,即他们能移动自己的左手臂,当被试体验到瘫痪手的运动时,他们没有表现出惊奇。这些结果表明,被试非常明显地缺乏对瘫痪的意识。最后,也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方,罗摩占陀罗向一个病人的左耳里灌注冷水。令人吃惊的是,这使病人“压抑”的有关瘫痪的记忆回到了意识表面,她说她瘫痪了好几天了。实验证据:反向作用证据来自同性恐怖,即某些异性恋者所表现出的对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的不合理的恐惧、回避和偏见,其实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反向作用,即为

1 / 1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