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5、天游峰的扫路人序号: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义。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3.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4.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教学难点: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揭题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二、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2.检查自读效果(1)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2)答疑解难3.理清课文脉络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三、再点名分段读课文四、作业设计: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寂静)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沟通畅通)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跟着伴随)第二课时一、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修改意见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多媒体:句子(板书:天游峰:险峰九百多级游客:望而却步半途而返)2.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当同学们学到这时,大家有许多的想法,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我们简直不感相信,但他的确这样做了,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辈子在这座山上清扫路面,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厌倦吗?为什么老人能有如此的力量,是什么使他这样精力充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认识认识这位——(板书:的)(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二、继续学习新课1.自由读课文,自己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再介绍给大家。2.出示图片,学生介绍老人。(由总体到局部按顺序介绍)3.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多媒体出示:对于老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写作没顺序?多媒体:仔细打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1)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使他要仔细打量老人?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2)扫路人的工作累吗?再次朗读天游峰的险峻。他为何说“不累”?老人是如何说的?指名读。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老人对山的喜爱之情)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3)老人说的轻松自在,而作者却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他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引读)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4)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那份开朗、自信,看出他对山的深厚感情?找找有关语句读一读。听到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引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多媒体出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怎么说的?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4.小结: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5.总结全文6.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全文。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他。三、作业设计:多媒体显示练笔要求:“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板书设计:15、天游峰的扫路人天游峰险峰游客望而却步半途而废扫路人不累扫上去扫下来开朗自信时间紧张教学反思:16最大的麦穗序号: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教学重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教学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二、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三、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2.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五、精读课文第一段修改意见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3.指导读这一段。六、指导书写。七、作业:抄写词语、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二、学习课文: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阅读交流预设: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交流: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B指名读。C说体会。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四、作业:1.抄写词语2.抄写最后一段话。板书设计:16.最大的麦穗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教学反思:17.山谷中的谜底序号: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绿线内的只识不写)。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习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自读课文。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三、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正音,记忆。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2.组织交流,讨论: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修改意见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五、指导描红: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3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