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外科创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外科创伤一、创伤的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一)创伤性休克1、定义:休克是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休克的共同特点或说机理,包括失血、失水、神经反射)为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是一种组织灌流不良状态导致组织缺氧和体内脏器损害的综合征。而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刺激,通过血管--神经反射,同时伴有骨折或内脏损伤而引起急性失血所致。2、发生机制:(1)创伤后的血容量减少;A、重要器官或大血管的损伤引发失血或血浆外渗。B、软组织挤压后的血浆外渗。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致使血流障碍。(2)血流动力学紊乱;A、体内儿茶酚胺(血管活性剂)上升、小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布。B、细胞外液进入血管内。C、体内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增加,使肾血流减少、尿量减少。(3)组织坏死;细胞破坏,释放出酸性代谢产物和大量的钾、磷。(4)神经内分泌的紊乱;A、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感应反射,促使脊髓内交感神经细胞活动、调节血管。B、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相对不足,影响血管平滑肌的感应性。C、产生大量组织胺、蛋白水解酶及胺类抑制血管收缩。(5)诱发代谢性酸中毒、蛋白质破坏、氮质血症、水电丢失;3、判断或诊断的依据:(1)外伤史:车祸、坠落、重击、机器绞伤、火器伤。(2)临床表现:A、意识改变:早期的烦躁、焦虑、激动;后期的淡漠、意识模糊、昏迷。B、皮肤改变:苍白、发绀、湿冷。C、心率改变:早期心率加快、后期减缓而细。D、血压改变: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80毫米汞柱、脉压差小于30。E、尿量改变:每时少于30毫升或无。F、呼吸改变:困难、紫绀。(3)化验依据:早期红细胞压积少于35%(失血所致)、动脉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流失),加上肾功、电解质、酸碱、激素水平的测定有利于诊断。4、救治:(1)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原则:消除创伤的不利影响、弥补机体代谢紊乱、调整机体的反应、动员机体的潜在功能。即维持和稳定重要器官功能、判断和纠正血液动力学及代谢功能的紊乱、查明和纠正导致休克的病理过程及其因素。(1)具体处理:A补充血容量;B维持酸、碱、电平衡;C使用血管活性剂(收缩心脏和血管);D维护脏器功能;E其他辅助处理;(二)呼吸窘迫综合征1、定义:创伤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常见的创伤后并发症,以创伤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不能维持正常的动脉血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肺顺应性降低等为特点的综合症。2、发生机制:多见于多发性骨折、肺挫伤、肺破裂、血气胸、亦可见于休克、脂肪栓塞、过量输液、感染、颅脑损伤、误吸或氧中毒等,主要以微小动脉栓塞、肺水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而致生理死腔量及分流增加。3、判断或诊断的依据:(1)表现:创伤复苏后一天到数天发生;呼吸困难、费力、无效呼吸;缺氧表现、精神及意识改变。(2)影像学检查:肺血管纹理增强、透明度降低、有斑片状阴影。(3)化验室检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及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等改变。4、救治:(1)原则:增加有功能的肺泡数。(2)具体处理:呼吸支持(通畅气道、给氧、上呼吸机);严格控制输液量;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减少渗出);利尿及使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以利于排泄);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三)创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1、定义:创伤性休克使肾脏不能保持内环境的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征,以少尿或无尿、进行性氮质血症及水、电、酸、碱代谢紊乱为表现。2、发生机制:创伤后的肾动脉强烈痉挛致使肾缺血(两小时内即可发生肾功能改变;长于三小时肾脏可发生器质性变化;长于四小时肾脏即可发生难复性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会加重肾衰竭;加上肾素、血管加压素、醛固酮、细胞毒素(促进肾血管的收缩)、溶血反映的作用。3、判断或诊断(主要指急性肾衰的四期表现):(1)少尿前期或反应期:无特征性表现或被掩盖。(2)少尿或无尿期(有尿闭症之说,日尿量不足300毫升):病后(创伤后)12—24小时后开始,轻者日尿量200—400毫升、维持3—5天;重者日尿量少于50毫升或无、维持1—2周可逐渐恢复(正常成人日尿量约1500毫升、一般不得少于500毫升)。(3)多尿期(有尿崩症之说,日尿量超过5000毫升):少尿期过后患者的尿量会逐渐增多,多的可达日尿量10000毫升,同时伴有低血钾、钠、氯化物等,死亡的危险性大。(4)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体质经半年可恢复。4、救治:原则上是根据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以最大限度或尽可能减少肾损害,从而保护肾脏功能。(1)少尿期:严格控制入水量、纠正酸中毒及高钾血症、保护肺、脑、心功能、抗感染、静脉给与高蛋白营养。(2)多尿期:继续严控入水量、防止低钠、低钾、适当增加蛋白入量。(3)恢复期:加强营养、逐渐恢复体力活动、加以锻炼、中医调理。(四)创伤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定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获得性出血综合征,以出血(局部区域凝血因子聚集凝血而致)、栓塞(血管内凝血)、休克(重要脏器血容量供应不足)、溶血(局部区域凝血因子减少所致)为主要表现。2、发生机制:创伤导致的应激反应激活凝血系统致使凝血因素增加、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力增强、血液呈高凝性。3、判断或诊断:(1)原发病的表现(创伤的表现即出血与凝血的表现);(2)出血表现:注射部位的出血或瘀斑、内脏出血如便血、尿血、呕血;(3)神经系统表现:昏睡、意识恍惚、全身痉挛;(4)循环系统的表现:休克、发绀、四肢末端对称性坏死、心梗;(5)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困难、咳痰、喀血、肺栓塞或出血;(6)消化系统表现:呕血、便血、肝功受损、血清转氨酶升高;(7)实验室检查:凝血系统指标检查(血小板、纤维蛋白原);4、救治:(1)治疗原发病;(2)改善毛细血管的血流:补液、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纠正酸中毒、提高血中氧分压;(3)应用抗凝剂(肝素);(4)根据病情择期应用纤维蛋白溶解剂或抑制溶血的药物;二、骨折与脱位(一)骨折1、定义:骨折是指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2、骨折形成的原因:(1)直接暴力:象打、压、抢、刀切、撞等,软组织损伤重、多为开放性、感染率高。(2)间接暴力:远离暴力作用部位导致的传导(传导性)。(3)肌肉拉力:肌肉突然猛烈收缩而拉断附着处的骨质(跟腱牵拉)。(4)积累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外力作用所致(芭蕾舞演员的足趾关节)。3、骨折的分类:(1)依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皮肤或粘膜破裂)。(2)依据骨折的程度及形式分类:1)完全性骨折:骨小梁的连续性全部中断、骨折端完全分离。A、横断骨折;B、斜形骨折;C、螺旋骨折;D、粉碎骨折;E、崁插骨折(长管骨干骺端坚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发生);F、压缩骨折(椎骨、跟骨);G、干骺分离。2)不完全骨折:骨小梁部分连续性中断、多无移位。A、裂缝骨折(骨裂);B、青枝骨折(儿童多发、仅有部分骨质、骨膜被拉长、皱褶或破裂)。(3)依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医学上讲就力线1)稳定骨折: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崁插骨折、横断骨折等。2)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发生移位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等。(4)依据骨折后就诊的时间分类:1)新鲜骨折:伤后2—3周内就诊者。2)陈旧骨折:伤后3周后就诊者。(5)依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1)外伤性骨折:纯属外力所致。2)病理性骨折:骨质原有病变如骨髓炎、结核、肿瘤(多为转移性)等。4、骨折的表现:(1)受伤史: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性质、形式及作用的部位;打击物的性质、形式;受伤现场情况、受伤姿势、状态等。(2)全身情况:体温变化。(3)骨折特征:1)畸形:肢体短缩、旋转、侧凸、成角等。2)骨擦音:触摸时可感觉到。3)活动异常:出现类关节活动(异常活动)。(4)骨折的一般症状:1)疼痛和压痛。2)肿胀和瘀斑。3)功能障碍(往往由于疼痛、肌痉挛;肢体杠杆、支架作用丧失;软组织破坏等)。(5)X线检查。5、骨折的并发症:有些骨折并发症会导致生命危机,需紧急处理;有些则同骨折同时处理或骨折愈合后再作处理。(1)内脏损伤:1)肋骨骨折导致的肺损伤(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及肋间血管破裂。2)耻骨坐骨支断裂导致尿道损伤或伤及膀胱。3)尾骨骨折伤及直肠。(2)重要动脉损伤:1)肱骨干骨折伤及肱动脉。2)股骨髁上骨折伤及腘动脉。3)锁骨骨折伤及锁骨下动脉。(3)缺血性肌痉挛(包扎、肿胀压迫):(4)周围神经损伤:牵拉、压迫、挫伤、刺激。(5)脊髓损伤:见于脊椎骨折或脱位。(6)脂肪栓塞:见于多发骨折24—48小时内出现(骨髓脂肪进入血液)。(7)坠积性肺炎(呼吸表浅、分泌物排出困难):见于长期卧床者。(8)褥疮:见于截瘫和严重外伤病人,发生于骨突出部位(如骶骨、股骨大粗隆、足跟部)。(9)尿道感染及结石:见于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10)骨化性肌炎:或叫损伤性骨化,血肿肌化、钙化、骨化。(11)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压力改变所致。(12)关节僵硬(活动受限):活动少、循环差、肌痉挛、纤维粘连。(13)缺血性骨坏死:骨细胞缺血坏死,多见于股骨头、舟状骨、月状骨骨折。(14)迟发性畸形:见于儿童伤及骨骺影响骨发育。6、骨折的愈合(1)骨折愈合的过程: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的修复过程,不能截然分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或时期。1)炎症反应期:出血和坏死组织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2)骨痂修复期:成骨细胞制造骨样组织形成内外骨痂,髓内纤维组织骨化形成腔内骨痂。3)塑型改造起:重建哈佛氏系统、新生骨破坏及吸收、通腔等。(2)骨折愈合的标准:1)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A、局部无疼痛、无纵向叩击痛;B、局部无异常活动;C、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D、解除固定后上肢可平举1千克重物持续1分钟;下肢可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E、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无变化。2)骨折骨性愈合的标准:A、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B、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3)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1)客观因素:A、年老体弱者修复能力低;B、解剖关系及血运情况;C、骨折严重(粉碎、骨或软组织缺失);D、引发骨折的暴力特殊(触电);2)主观因素:A、整复不良(断端接触不良或成角畸形);B、牵引失当;C、固定不良或时间不足;D、不合理的早期活动;E、误用切开整复;F、金属内固定器材料不良或使用不当;G、伤口感染;7、骨折固定的原则与方法A、外固定:(1)外固定的原则:1)既要保持整复后的骨折对位,又要为功能锻炼创造条件;2)应用方向相反、数值相当的外力来对抗骨折移位;3)固定后有节制地活动,将导致移位的消极因素变为积极的因素;4)固定力不能超出肢体正常的生理适应力,应在维持生理功能的基础上使用外固定;(2)外固定的方法:1)夹板固定:适应于四肢长管状骨的闭合性骨折。可用夹板、纸压垫、布带等,采取夹板局部外固定、超关节夹板固定、固定合并骨牵引或平衡牵引等;2)穿针外固定:适应于一般的开放性或闭合性四肢长管状骨、脊椎、骨盆、关节内及其附近骨折。穿针外固定包括钢针、针座、连接杆三部分组成。3)石膏固定:适应于全身各部位骨折的固定。坚强可靠、便于搬动和护理、超关节大范围,但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挛缩。4)持续牵引:皮牵引适应于牵引重量较小的损伤;骨牵引适应于成人各种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肢体明显肿胀或有下肢静脉曲张、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B、内固定:(1)内固定的原则:1)用无创技术保留骨折块和软组织血运;2)保证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3)满足生物力学要求;4)争取骨折附近的肌肉、关节能早期、主动、无痛地活动。(2)内固定的方法:1)螺丝钉内固定(有皮质骨钉和松质骨钉);2)钢板螺丝钉固定;3)髓内针固定;(3)内固定的优势及适应症:1)有利于骨折愈合:股骨颈骨折;2)有助于简化治疗:同一肢体多发性骨折、脱位;3)有利于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修复和皮肤缺损的修复;4)有利于减少后遗症发生的机会;5)有助于少数不适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早期离床活动;6)经保守治疗不能取得功能复位者;8、骨折各论8.1、锁骨骨折:锁骨是连接肩胛带与躯干的支架,内以胸锁关节连于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