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孟子哲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二章孟子哲学思考:孟子怎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市)人。生卒年为前372-前289年,享年84岁。孟子是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的后裔,因“三桓”衰微,子孙四散,孟子的祖上才从鲁国迁至邹国。孟子幼年丧父,靠慈母仉氏抚养成人。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流传至今。《史记》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一生的经历与孔子非常相似。成年后从事私人讲学,40岁以后周游列国,传播他的仁政学说。60岁以后回到故乡,从事教学与著述,作有《孟子》七篇。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与“育”联用的学者,并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君子三乐”之一(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杨振宁在他的自传里说,他30岁以后做人处事全靠《孟子》的指引。第一节性善论一、人性本善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二、人性所以为善,在于人先天具有“四心”,此“四心”即人之仁义礼智四种善性之发端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他人危机关头的直觉证明: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关于“仁”与“义”的区别1.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2.亲亲,仁也;敬长,义也。3.仁,人心也;义,人路也。4.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以上说明:仁是伦理道德的主体,义是其表现形式(“义”同“宜”,意为行为举止得体2与合理)。或者说,仁是体,义是用。但这只是分析的说法。实际上,任何伦理道德行为都是体与用、道德意识与道德规范的合一。三、人的善良本性(道德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特性、类本质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自觉自愿地按照道德的自由意志去做符合道德规范——仁义——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去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终极性关怀的证明:为了道义的缘故,可以放弃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生死关头人性醒悟的证明:舍生取义)四、人的善良本性还出自人的宗教超越性关怀——“事天”与“立命”(宗教超越性的证明)人生在世需要解决安身与立命的问题。前者使生活有着落;后者使精神有寄托、有追求。在孟子看来,人的精神寄托、精神追求是“事天”与“立命”。这是人性为善的一种宗教超越性证明。因为,如前所述,对于中国人来说,天道、天命关涉人的类本质和类特性(相对于个体的“小我”而言,它代表着“大我”),它既具有宗教性(信仰的对象)、超越性(对“小我”的超越),又具有道德性(它意味着善),而且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宗教性可以转化为道德性,天道可以下贯人道;道德性可以体现宗教性,人道可以体现天道。既然如此,那么中国人便可以把信仰天道、天命作为自己的宗教超越性关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释义:尽其心:充分发挥自己善良本心的作用;知其性:知晓自己的善良本性;知天:知晓天命、天道所在;存其心:保存自己的善良本心;养其性:培养人的善良本性,包括不忍人之心的扩充培植和浩然之气的培补等;事天:侍奉上天,践履天命、天道;殀寿不贰:对寿命的长短不在乎、不计较;俟:等待;立命:精神有所寄托,即对天命、天道(人生理想信念信仰)有所遵循。讲者感言:今天我们靠什么安身立命?我们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家园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家园(或曰梦想、终极关怀、理想信念信仰),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生的根本动力,同时还是人生是否有成就感、幸福感的根本依据。请问:我们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家园是什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找出答案,然后为之努力奋斗。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而不要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释义:天道的本质是“诚”,是真实无妄的客观存在;人道的功能是“思诚”。人道通过“思诚”可以产生符合天道之“诚”的道德行为——“动”,从而使人过一种符合天道之“诚”要求的道德生活,使天道在人道中得以实现。这样也就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这种天道与人道合一(天人合一)的运思方式,代表着孟子以及中国哲学特有的运思方式。3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人道对天道之“诚”的“思”,不是通常意义上运用理智去思考的“思”,而是一种人心对于道德意识的直觉活动,可称之为“反思”。它不指向外部客观的经验世界,而纯粹属于思之主体(人心)对于人本然具有的“良知”(“良心”、“本心”)的一种自我察觉与反省。在孟子看来,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只要善于自反,深切体会良心、本心之发用,一切按良心、本心的要求去做,人的行为就自然符合天道,人道也就可以与天道合一了。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释义:万物皆备于我:人生下来一切内在的条件(良知)都具备了,圆满无缺,它足以使一个人在世上过一种快乐的生活(这种良知与万物之理、天道之“诚”是一致的、相通的);外在条件则可多可少,没有什么非要不可的(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通过自我反省,发现自己达到了天道之“诚”,并使其转化为道德行为——“动”(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么,人生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因为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安宁或安顿)。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勉励自己实行恕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对于求仁(达到仁的境界)来说,没有比这个路更近的了。讲者感言:人生的快乐与幸福不在于功名利禄的索取,而在于至善境界的养成。这种境界所以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在于它不仅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或安顿(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而且可以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在和谐的状态,从而可以拥有更大的人生平台,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第二节仁政学说(“王道”政治)一、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他的性善论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合乎逻辑地推广与应用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二、孟子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或思想环节(一)制民之产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唯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chǐ),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二)庠序之教(设立学校和教育制度,进行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孟子曰:“设庠序之教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庠序之教的目的是明人伦,即建立一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表述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随,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道德教化型社会。(三)与民同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同安乐)孟子曰:“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四)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4思考:1.“天意”和“民心”的一致性;“大局意识”、“超越意识”、“战略眼光”是关注“天意”、“民心”的体现,对于个体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关系。第三节人格修养论一、孟子十分重视人格独立与节操,并把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人称为“天爵”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曰:“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歉)乎哉?”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二、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养浩然之气”,做“大丈夫”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三、孟子提倡“先义后利”、“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统一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曰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