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最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形成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①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③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④教育: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2、诸子百家百家代表人物基本主张重要言论儒家孔子(孔丘,创始人)(1)爱人(2)为政以德(3)性近论“仁者,爱人,爱有差别等”“克己复礼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借用而爱人”孟子(孟轲)(1)“仁政”(2)民贵君轻(3)性善论“舍生取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荀况)(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礼法兼施)“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德服人”道家老子(李耳,创始人)(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崇尚自然(2)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3)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4)政治:“无为而治”,幻想“小国寡民”社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庄子(庄周)(1)道,无为自然(2)齐物论(3)逍遥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法家李悝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法典《法经》商鞅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奖励耕战、依法治国“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韩非君主集权、法治(严刑峻法)、改革。“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异”墨家墨翟兼爱、非攻、尚贤、提倡实践、节俭。“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认识论,逻辑学3、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产生【政治】1)“仁”的思想【核心】2)“礼”的思想(贵贱有序)指周礼代表没落奴隶主3)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4)注重政治与人事5)敬鬼神而远之【文化教育】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开创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文献及地位】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孔子言论被编为《论语》开创儒学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成为大宗1)“仁政”思想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3)性善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端3、荀子1)仁义、王道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之向善4)“天行有常”(唯物):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5)深入讨论“礼”,学习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汉代儒学(儒家思想的兴起)秦皇汉武在思想专制上目的同;秦亡汉兴的原因是政策不同,措施决定结果。相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建立大一统国家②实质:文化专制。③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同:①政策:秦对儒学排斥打击;汉尊崇。②原因:秦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③影响:秦时儒学进入低潮;汉时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背景:①王国:诸侯实力膨胀,威胁中央②边境:匈奴威胁西汉③土地: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代表作:《春秋繁露》)主要观点:①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限制皇帝残暴行为。③阶级矛盾:仁政,限田薄敛省役。④统治秩序: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仁义礼智信、孝)特点:1、外儒内法(阴阳、道)2、儒学神化3、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二、西汉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原因:1、董仲舒改革2、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2措施:1、思想上:肯定董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政治上:任用儒士为官3、教育上:设立太学和各郡国学校(官方化、制度化)【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方学校、太学清议(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4、规定儒学经典为教科书(五经)评价:积极: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封建统治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政治:巩固大一统封建国家,缓和矛盾。③教育:推动古代教育事业发展,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传播消极:①束缚人们思想,限制学术自由②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泛滥三、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2、特点: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理学。(又称新儒学,是儒道佛三教融合的产物)基本主张:周敦颐:解释《太极图》,把人与天地万物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基础。邵雍:排列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道路。张载:开创“气学”(理学中的唯物主义),理学概念的区分与表达。二程:如下。二、程朱理学1、理学的兴起的背景①政治:吸取唐藩镇割据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民族、阶级问题尖锐)②经济:经济迅速恢复发展③思想: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④儒学复兴运动地推动(韩愈)⑤宋“重文”的国策2、创立:二程(北宋,程颢、程颐)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理的核心是“仁”格物致知3、成熟: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①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先于气,理生万物;万物有理,终归“太极”②修养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仁”和“格物致知”,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儒学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④明确“格物致知”的目的: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教科书)三、陆王心学(特点:“心”为世界本原,强调做人,直奔主题。心学出现标志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1、创立:陆九渊(南宋)背景:理学家们对具体问题产生分歧,不满意程朱理学对理探究方式的繁琐。①心是万物本原(本心即天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发明本心”:只要不断进行内心反省,就可以得到理。2、成熟:王明阳(明朝,心学集大成者)①心是世界的本原(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②“致良知”良知为本心③“知行合一”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四、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世界本原理在心外理在心内如何认识“理学”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发明本心哲学价值观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理”是世界本原=“三纲五常”;都强调伦理道德;都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都是对儒学的发展;吸收佛道中有益内容;更加强调伦理道德;完成儒学理论化、思辨化历程五、宋明理学的影响1、成为后世封建王朝官方正统哲学,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儒学新发展)2、压抑人的自然欲求3、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4、注重气节、社会责任感、自我节制等,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四、明清末期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明末清初思想1、背景: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根源)②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③思想: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理学心学脱离实际,封建礼教日益腐朽,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开阔眼界④阶级:工商业阶层不断扩大3、代表人物及主张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思想家思想主张代表言论李贽(明中后期、《藏书》《焚书》《续~》《续~》)1、“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2、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程朱理学“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明末清初《明夷待访录》)1、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君臣平等2、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最高机构3、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明末清初《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1、提出“经世致用”,非常注重实学2、批判、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3、提出“亡国”(改朝换代)与“亡天下”(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的区别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明末清初《船山遗书》《读通鉴论》)1、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唯物论“天地之化日新”,辩证法“循天下之公”“天地之化日新”“六经责我开生面”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主张(和时代、个人经历有关):①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②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倡民主③思想:反对空谈“义理”,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宋明理学)4、作用:①冲击儒学正统思想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理学正统地位(原因:经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对新思想压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理学束缚)②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使儒学重新焕发生机③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近代民主思想的先声;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影响后世④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封建制度)补充: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民主色彩,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实质: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二、明清时期儒学的地位春秋:产生,备受冷漠战国:蔚然大宗秦:遭到打击汉:成为正统思想,主流魏晋隋唐:受佛、道冲击宋:发展为理学,再次产生为官方正统明清:受到批判、冲击,但没有动摇维新运动:康有为借鉴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创新补充: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儒学可贵在于能定乱除暴安百姓,批判君主专制,抨击“官”,没有跳出儒家。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一、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①经济:小农(封建)经济高度繁荣②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③各民族间的融合和频繁中外交往推动④各时期科技工作者的刻苦钻研,聪明智慧三、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①重道轻器②重视经验总结,轻视理论概括四、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呢?(“李约瑟难题”)答:中国——经验技术;西方——实践,科学理论概括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专制;理学束缚对外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科技:少理论探讨,重视经验总结文人:重道轻器、重文轻技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代议制,文艺复兴二、四大发明发明外传影响4造纸术西汉: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唐公元8世纪阿拉伯12世纪欧洲宋,12世纪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经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最为久远,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推动文明和社会进步指南针战国时期:司南北宋:用于航海清:罗盘12世纪末13世纪初阿拉伯,后欧洲推动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形成郑和哥伦布麦哲伦火药不晚于唐:发明唐末宋初:用于军事明:地雷;水雷;定时炸弹12、13世纪阿拉伯,后欧洲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金刚经》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昇泥活字印刷元:王祯木活字、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先波斯14世纪末,欧洲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德,金属活字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文化发展总之,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五:启示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二、中国古代艺术一、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起源:6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末期,刻画符号成熟:商的甲骨文演变:甲骨文铭文(周)——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魏晋以前自发阶段重视文字实用功能由繁到简魏晋以后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使用功能4、书法艺术楷书(真书,正书)草书行书特点字形方正,规矩严整变化丰富,勾连不断,奔放跃动,表现抒发感情介于草楷之间,即工整清晰,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