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必修Ⅰ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断层褶皱侵入活动喷出活动知识框架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岩石圈组成及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2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一、地质作用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能和重力能)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等2、地质作用的分类——按能量来源同时进行,以内力作用为主。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一)岩浆活动喷出活动--侵入活动--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1、地壳运动的分类(二)地壳运动(构造运动)2、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和变位(1)褶皱(2)断层考点1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其构造地貌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分析如下: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图示(未被侵蚀)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构造地貌未侵蚀的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的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物质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轴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侵蚀后)实例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续表)地质构造断层地垒地堑断层构造带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图示(未被侵蚀)地质构造褶皱地垒地堑断层构造带构造地貌未侵蚀的地貌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岩石破碎,沿断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的地貌图示(侵蚀后)实例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死海、贝加尔湖(续表)【真题2】(2011·江苏)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1中abcd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1)图1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A.向斜、背斜和断层B.断层、向斜和背斜C.背斜、向斜和断层D.背斜、断层和向斜C(2)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是()A.a图B.b图C.c图D.d图D【思维过程】(1)根据岩层弯曲情况和是否断裂并出现位移情况可知,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背斜、向斜和断层。(2)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从图中可知甲侧记录稀疏、乙侧记录密集、从甲到乙越来越密集,则可知该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在乙侧坡度增大了,为上坡,而在甲地为下坡速度快,即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是d图。(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DC(2012·江苏地理)右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已知沉积岩埋藏深度,即为该沉积岩顶部的实际海拔高度,得到该岩层在剖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地质构造的判读与应用地质构造的判读:(1)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从形态上去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的弯曲方向方面进行研究。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规律技巧总结(2)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断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规律技巧总结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规律技巧总结(2)利用背斜找油、气资源。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规律技巧总结(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背斜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因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于开采。规律技巧总结(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规律技巧总结(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岩层形状上表现为向下弯曲,规律技巧总结(接上)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背斜是隧洞的良好选址,因为是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规律技巧总结1、地壳运动的分类(二)地壳运动(构造运动)2、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和变位(1)褶皱(2)断层3、地壳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考点2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1、基本观点:(1)全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3)板块相对移动(碰撞或张裂)构成各种地表形态——多火山和地震绿色:消亡边界红色:生长边界板块构造学说?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板块相对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示意图(续表)绿色:消亡边界红色:生长边界板块构造学说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科迪勒拉山系马里亚纳海沟阿尔卑斯山脉亚洲东部岛弧?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板块边界与板块分布的判断方法(1)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消亡边界主要分布在两大地震带上。规律技巧总结(2)赤道经过六大板块,自西向东依次为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规律技巧总结(3)六大板块中,仅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大洋部分组成,其他板块均既有大陆部分,也有海洋部分。如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洋的一部分。规律技巧总结(4)安第斯山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大西洋西部属于美洲板块,东南部属于非洲板块,东北部属于亚欧板块;印度洋的西南部属于非洲板块,北部和东部属于印度洋板块;北冰洋分属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规律技巧总结【真题1】(2010·海南)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图完成,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B【真题2.江苏】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读图回答问题1.⑥板块是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A.喜马拉雅山B.安第斯山C.落基山D.阿尔卑斯山3.主要位于①板块上的大陆的地理特征有A.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B.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C.流经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流经大陆东岸的洋流为寒流D.东海岸有世界著名的渔场DAA1、地壳运动的分类二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作用(一)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二)地壳运动2、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和变位(1)褶皱(2)断层3、地壳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三造成地表变化的外力作用考点3主要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见下表)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例:“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林仙境)1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分布地区侵蚀作用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例: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续表)瀑布—侵蚀长江三峡—侵蚀溶洞—溶蚀海浪侵蚀海蚀柱海蚀拱桥角峰U型谷冰斗河流的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上游)侧蚀(中下游)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伸长加深展宽外力因素堆积原因堆积地貌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冰川杂乱沉积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杂乱沉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2沉积作用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冰川沉积冲积扇三角洲(卫星图)冲积平原河流堆积地貌三角洲平原河漫滩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貌特点形成分布组成部分土壤肥沃,易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地势平坦、宽广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山前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规律技巧总结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规律技巧总结(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规律技巧总结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