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2、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重点难点]1、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2、难点(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中的一个镜头。在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板书】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教师指导】阅读P36,分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多媒体显示】通过投影列表,让学生对照完成表格。(带下划线的让学生填写)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思路点拨】①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的是经过漫长时期缓慢进行的,有的却是在瞬间完成。②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③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过渡】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师提问】地壳是怎样产生运动的?是如何运动的?【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这些问题是历来许多科学家力求解决的,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多媒体显示】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教师指导】阅读课本第37页和38页的图2-10以及图2-11,2-12,2-13,思考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教材第37页活动题。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多媒体显示】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教师讲解】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大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多媒体显示】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过渡】板块运动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即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师提问】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学生回答】略。【多媒体显示】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它有地垒和地堑两种组合形态。【教师指导】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多媒体显示】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横线上的内容留给学生完成)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对地貌的影响原因褶皱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一般成山岩层向上拱起有时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一般成谷岩层向下弯曲有时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教师拓展】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过渡】上面我们所学习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进行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出来,可有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却是在瞬间就完成了的,如火山、地震活动。【板书】(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教师提问】什么是火山喷发、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回答【教师总结】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板书设计】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的概念2、褶皱3、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3)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2)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3)学会以流水和风以及冰川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结果。(4)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3)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重点难点]1、重点(1)以流水和风以及冰川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难点(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除了内力作用的塑造,同时离不开外力作用的雕刻。【板书】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一)外力作用【教师指导】阅读教材第41页活动题,思考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比较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影响的异同。【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显示】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过渡】外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呢?下面我们以陆地表面两种最常见、最普遍的外力——流水和风力为例看看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板书】(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流水侵蚀实验】泡沫塑料做成一个宽约10~20厘米的梯型水槽,槽两侧和底部用黄土做成沟谷。用一个塑料瓶子,盖子上打上几个小洞,将塑料瓶内的水通过小洞喷在黄土上,代表降雨,这些水汇集在水槽中,并流走。【教师指导】观察并思考:(1)在流水的冲刷下,黄土会发生什么现象?(2)在水槽的出口处,会发生什么现象?(3)喷水的水量加大,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总结】学生积极观察,讨论探究,总结规律。【教师总结】由于河流的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侧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这种作用越强。这些冲刷下来的泥沙,到了水槽口,由于口变宽,流速减慢,便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堆积物。【教师提问】分别举例列出侵蚀、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多媒体显示】(投影珠江三角洲卫星图片、黄土高原、风蚀蘑菇、海蚀柱、角峰等景观图片)【教师点拨】河流在山区、高原流过时,河流不断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河流在入海口或入湖处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慢,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在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形的形成如蘑菇石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过程相类似。在干燥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