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从观赏角度来看,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其特点和制作工艺,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苗族服饰除刺绣图案外,很多支系的裙子都采用蜡染工艺。苗族服饰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变化丰富,绣工简洁粗犷,生动秀丽,富于装饰性。苗族服饰与文献、考古大写意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首”的记载。这条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用麻掺头发盘于头顶的风俗。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烂”。《隋书·地理志》载“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旧唐书·南蛮传》载唐代五溪地区妇人穿“横布两幅,穿中而贯首”的服装及众所周知的唐太宗会见的那位穿百鸟衣的“南蛮”尊长的故事。我们在后来的文献甚至今天的苗族生活中仍能找到“贯首衣”和“百鸟衣”的物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织品中,使用最多的刺绣技法锁绣(或辫绣)、云草纹样和起毛锦及组带,我们均可以从世传的黔东南苗族服饰中找到。两相比较,如“信期锈”中的茱萸纹与现黔东南雷山和台江的锁绣技法,起毛锦与现还普遍流行的黔东南花椒布和组带花带纺织等,不论技法、纹样使用都极其相似。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穿着的古裙,其款式,其色彩及破绉均与唐代张萱《出辇图》上的宫女著裙其无二致,足见苗装的唐代遗风犹存。黎平尚重、剑河南哨一带苗族青年清代男装,丹寨杨武一带的古衣、从江高求地区的男装、剑河久仰、台江反排一带的古衣、雷公山月亮山地区的祭祀衣,其款式、纹饰风格、织品材料等均与现存的服饰和纺织技术相去甚远,它们可以说是明清代甚至更远这些地区苗族服饰的本来面目。少数民族大都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也不例外,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表达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的刺绣图案里。苗族老人对苗族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时,常指点着服饰图案而说。苗族叙事性服饰图案不仅长盛不衷,而且十分丰富发达,可谓到了以服饰再现历史的地位,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它们包括缅怀祖先的创世图案、祭祀图案和记载先民悲壮历史的战争迁徙图案。在黔东南苗族服饰里,大量使用着“蝴蝶妈妈”、“姜央射日月”、“天地”、“黄河”、“长江”、“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平原”、“城池”、“洞庭湖”等母题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丰富多彩的服饰苗族服饰有多少款式?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清代“百苗图”,芮逸夫先生在影印《苗蛮图册》序中说:“绘画八十二种人”。1985年北京出的《中国苗族服饰》、《苗装》画册等书的前言记载,苗族服饰大约有130种以上。贵州省2000年出的《贵州民族》画册记载,苗族服饰有170多种。《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说:苗族有100多个支系,就有100多种服饰。尽管多年来人们一直未弄清苗族服饰类型的多少,但是黔东南作为苗疆腹地,苗族服饰最为丰富多彩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杨正文先生著的《苗族服饰文化》一书中,将苗族女装分为14型77式,黔东南占了7型29式,分别占总数的50%和37.67%,大大超过湖南湘西、广西融水、云南保山和省内兄弟地州。在男装目前尚存的15种款式中,黔东南占有7种款式,占总数的46.67%,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佩饰与织绣篇》中,有图片119幅,其中反映苗族的有43幅,黔东南苗族佩饰与织绣占35幅,占全国苗族的81.39%。9幅反映侗族佩饰与织绣的图片全部是黔东南侗族的。2幅反映革家佩饰与织绣的图片也全部是黔东南的。黔东南佩饰与织绣在该篇中共有46幅,占全国各民族佩饰与织绣图片的38.66%。多姿多彩的头饰苗族女子戴银角的习俗,当是图腾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雷山县城关地区苗族姑娘的银冠由排马、银花草、银风雀、银葵、银蝶、银响铃等组成,满头银饰繁花似锦、富丽至及。另一支雷山苗族的头饰别具特色,该女子将长发绾于头顶结髻,以錾花银碗为饰,用银簪别在发髻上。黄平县谷陇地区苗族少女平时戴漂亮的圆形桃花帽,盛装时戴银盔帽,均是少女未婚的标志。已婚的妇女绾鬓,和紫色头帕包头。黄平苗族少女的银冠高高戴在头上,如银蝶飞舞,十分漂亮。凯里地区的千对银角场面最为壮观,银铃叮当,银潮滚滚,服饰绚丽,人处于银海之中显得多么渺小。可以说,苗族女子的头饰是中国少数民族女子头饰中最丰富、最漂亮的。工艺精湛的绣衣和银饰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是避邪的神物,更可得到吉祥幸福。银饰是贵重的东西,由它联想起来的是富有。所以,贵重的东西即是富和美。戴上这些银饰,在他们自己和别人看来都是很美的。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叮当着响。重的可达8-10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苗族通过精美的装饰形式,反映出浓郁的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苗家女子聪明善绣,她们运用刺绣、挑花、织花、腊染等手法,不仅在衣襟、衣袖、头帕、裙边、围腰和裤脚上绣出漂亮的纹样,就连日常的荷包、手帕、背带也都绣上色彩斑斓的纹样。苗族有一首《花之歌》是这样唱的:花花衣裤花头巾,花帕花带花围裙,花花鞋子花花伞,花花场赶花花人。这首歌唱出了苗家人的锦绣装束。绣饰是苗族服饰的重要部分,它凝聚着苗家人的情感、期望、崇拜和信仰;它记录着苗家人过去的经历。同时,绣饰和银饰构成了苗族服饰的整体。逢年过节,苗家女子都要穿花着银,精心装扮一番,这是规矩亦是信念。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雷山、黄平、台江、凯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绣饰极美并缀满各种银饰。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上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上衣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这种绣饰精美的银衣可能是我国民族服饰中最为精美的。黔东南苗族的银装,不仅头饰品种极为丰富,各种身体佩饰亦十分突出,如银项饰、银胸饰、银锁、银背饰、银手镯等等。每种银饰的样式繁多、工艺精致。如银项饰有片饰、柱饰和链式三种,各式中又能分出若干样式,不同地区各有特色。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有的称其为“长命锁”、“银压领”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黄平革家少女其项饰也十分丰富,有戒指项圈,每个戒指又附一银片蝴蝶。有柱式拧丝项圈,月牙形银片项圈,下面坠有各种造型不同的银铃,行走起来,胸前一片银光,叮当作响。黔东南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有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未婚的标志。剑河县久仰苗族男子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黎平县苗族男子佩载3根银项圈表示未婚,佩戴一根或两根银项圈的表示已婚。从江县岜沙地区的苗族男子仍然保持着他们的传统服饰和发式,他们常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苗族服饰之最◇最华丽的苗装:要数台江施洞苗族女子的盛装,其以刺绣精,银饰多而著名。被称为绣衣的施洞苗衣,两袖和领、襟、两肩均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因其后背,前襟、袖口镶满錾花银片,银泡,银响铃等,又被称为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穿裙最短的:是雷山桥港苗族。不盈6寸的超短裙,无下罕见,但却是世居深山的桥港苗族女子喜爱的裙装。桥港苗女,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大。短裙外,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穿裙最多:的是台江岩板苗。岩板苗族女子身着右衽大襟短衣。自制的细褶短裙达30至40条之多,裙厚近40厘米,以显示自己富有和聪明。其身前系一条织花长围腰,垂至脚面,腰间缠4至5条花腰带,均系结飘于身后,裹绑腿,穿花鞋,服式较奇。◇最华丽的男装是榕江八开地区苗族男子祭祖时,穿戴的盛装极为华丽并民族特色浓郁。他们头上戴着象征闪电的银鼓钉头箍,据说其有驱邪避鬼的威力。◇最古老的男装是从江岜沙一带的苗族男子,儿时髡发,前额头发剃光。留脑部头发披于肩后,至成年时开始蓄发,渐渐绾髻于头顶,额头勒一条挑花布巾,此装束至今不变。◇最长的头帕是剑河县久仰苗族男子盛装时其包头帕长3至4丈,在头部缠成大盘并缀以鲜花或插上羽毛,非常独特。◇最负盛名的银饰是台江、雷山两地的苗族女子盛装头饰雍容华贵,此地苗族少女节日所戴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最大的银角是雷山西江地区苗族少女盛装时戴的银角是苗族最大的银角,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角上錾有精致的双龙抢宝图案。银角中间插有硕大的银扇,当地人亦称之为棕叶银花。◇最古老的银饰是雷山县达落村苗族少女佩载山字形头饰和柱式拧花项饰,传说这种装束同芦笙一样古老。◇最重的银饰是雷山县西江地区的苗族姑娘银衣盛装时,全身前后和头上都缀以精美银饰品,同时佩戴链式项饰和龙骨项圈,胸佩银锁,衣后背满饰錾花银片、缀银链和银铃,全身银饰品重达10多公斤,十分华丽。◇佩戴银饰最多的是台江施洞苗族姑娘,全身披挂银饰,她们同时戴数个链式银项圈和片饰项圈,胸前戴重大银锁,手腕戴着几对不同样式的银手镯。她们是苗族中佩戴银饰最多的一支。简介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苗族舞《阿米朵》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悠久。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苗族舞《走苗山》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