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概述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因各种创伤引起低血容量,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发生微循环和细胞代谢功能障碍的综合征。(一)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机体在低血容鼠的作用下,发生神经一内分泌效应的变化,致使体液转移,重新分布,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补偿血容量的改变,稳定血流动力学。这是机体必要的保护性反应。当血容量丢失到一定程度,而保护性机制减弱,血管收缩延长,组织细胞在低灌流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使内环境失调,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不及时补偿,导致组织灌流锐减,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乃至衰竭。1.液转移与重新分布创伤失血致低血容量,使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最先发生神经一内分泌效应,释放儿茶酚胺,使皮肤、内脏和肌肉的血管收缩,心动过速,以维持重要器官(心、肺、肾、脑)的血流。组织细胞因灌注不足而开始无氧代谢,使乳酸大量形成,并发展为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使细胞进而损伤。如休克延长,细胞发生肿胀,最终导致细胞发正损伤或死亡,器官功能衰竭。2.微循环障碍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包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血液微循环、淋巴微循环、组织液微循环或超微循环。微循环障碍机制错综复杂,一般可分为三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衰竭期。(1)微循环缺血期又称休克代偿期此期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高,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处于缺血状态。(2)微循环淤血期又称休克失代偿期血管平滑肌反应性下降,微动脉、后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呈舒张状态,总外周阻力山增高变为降低,而微静脉仍处于收缩状态,因而大量血液淤滞于微循环,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黏度增加,使回心血量减少,平均动脉压降低。细胞缺氧加剧,无氧代谢加强,使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形成代谢性酸中毒。(3)微循环衰竭期又称休克难治期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细胞缺氧加重,血小板、红细胞聚集,促发凝血系统,在微血管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细胞因持久缺氧后细胞膜损伤,溶酶体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子的消耗而产生DIC。同时因胰腺、肝、肠缺血后分别产生心肌抑制因子、血管抑制物质等有害物质,导致重要器官发生严重损害、功能衰竭。3.细胞因子、介质的作用细胞因子是有不同类型的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分泌出来的,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等。介质是指效应细胞活化后释放出的化学介质或生物活性物质。(1)白细胞介素1,2,6,8(Interleukin,IL一1,2,6,8)联系白细胞间相互作用,调节白细胞活性的因子,共18种。在休克时能影响能量代谢,抗自由基损伤,促进前列腺素的释放,介导免疫抑制作用,减轻肠源性感染。(2)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创伤休克早期血管TNF含量明显上升。在休克中时可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并参与组织细胞的损伤,以及DIC形成,与其他炎性介质共同作用导致内皮细胞炎性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强。(3)氧自由基休克时氧自由基产生明显增加,在恢复灌流后,大量氧自由基进人大循环,激活补体,使中性粒细胞活化,释放更多的氧自山基,后者进一步损害内皮细胞。(4)内皮素(endothelin,ET)是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源性血管因子,它是一种活性肽。具有强烈耐久的缩血管反应(其作用是血管紧张素Ⅱ的10倍,去甲肾上腺素的100倍),组织缺血缺氧都可刺激的表达和释放,收缩动脉和静脉,降低微循环的血流量,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5)一氧化氮(NO)休克时在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诱导NO大量释放,介导血管扩张,调节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DIC。(二)临床表现1.休克早期(细小血管痉挛期)又称缺血缺氧期或代偿期,意识清楚,但精神紧张,伴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渴、手足湿冷、口唇轻度发绀;呼吸深而快;脉搏尚有力,脉率加快(90~110次/分钟);血压正常或稍低,收缩压10.64kPa(80mmHg),脉压差2.66kPa(20mmHg),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降低5.32~10.64kPa(40~80mmHg)以上;量轻度减少2.休克中期(微循环淤滞期)又称淤血缺氧期或失代偿期,意识虽清楚,但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口干渴,皮肤发绀;呼吸浅促;脉搏细速(110~140次/分钟);血压下降,收缩压约7.98~10.64kPa(60~80mmHg);少尿或无尿,尿量20ml/h。3.休克晚期(DIC期)又称微循环衰竭期,神志不清(昏迷),全身皮肤、黏膜紫绀,出现花斑,四肢厥冷,冷汗淋漓;体温不升;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弱不清;血压下降明显,收缩压7.98kPa〈60mmHg)或测不清;无尿;DIC时可有全身出血倾向。(三)诊断有明显受伤史和出血征象的伤员出现休克,诊断为创伤性休克并不困难。1.休克诱发病因,如急性创伤、大量失血等。2.神志状态,如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3.脉搏细速100次/分钟或不能触知。4·四肢湿冷、皮肤黏膜苍白或发绀。5.血压下降,收缩压10.64kPa(80mmHg);脉压2.66kPa(20mmHg);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99kPa(30mmHg)以上。6·尿量30ml/h或无尿。二、急救措施创伤性休克的病因主要是创伤和出血,其急救原则是:积极、迅速地抢救,稳定和消除创伤,有效地止血;快速补液扩容;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微循环障碍;改善心功能;防止并发症。强调休克治疗的时间:基于生理学中半数细胞死亡时间的概念建立的。例如在50%以内,则脏器功能损害还可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病程可以是可逆的;因此休克早期或程度轻微,组织细胞损伤或死亡数量尚少,随着休克持续,细胞缺氧损伤程度加重,范围扩大,最终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脏器功能的不可逆损害。调整前负荷与药物片法兼用的原则:纯血管收缩要如阿拉明等在抢救时临床已较少应用。休克复苏时应重视动脉压因为维持一定的灌注时必要的,更要重视循环灌江的血流量,单纯以兴奋a受体来提高血压通常是以进一步牺牲脏器灌注的血流量为代价的。因此需要在血压和血流量之间平衡,休克治疗追求的压力和血流量两者同时得到恢复。(一)紧急处理1.保持病室安静,注意保暖,避免过多搬动病人。2.留给安置休克卧位,即头部和脚部各抬高约30°,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时的负担。3.保持气道通畅,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4~6L/min。4.立即开放两条以上大口径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抽血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必时动脉置管监测动脉血压的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1.97~13.3kPa(90~100mmHg)。置深静脉导管,以监测中心静脉压。5.镇痛剧痛时可给予吗啡5~10mg或哌替啶50~100mg肌肉或静脉注射镇痛,但严重颅脑外伤、急腹症病人诊断未明确时禁用。6.创伤处理凡有活动性出血的病人,除积极快速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外,还应尽快止血。一般对表浅伤口出血或四肢血管出血,可先采用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或上止血带方法暂时止血,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对四肢闭合性骨折,立即用小夹板或石膏作临时固定;检查有无血胸、心包压塞、腹内出血或骨折,当怀疑休克是由于内出血而引起,就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进行紧急手术。留置导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维持在0.5ml/(kg・h)(二)补液疗法建立好的静脉通道,迅速恢复有效的循环血容量,疏通微循环,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首要措施。1.补液的质①晶体溶液:最常用的是乳酸钠林格液(平衡液),其中钠和碳酸氢根的浓度几乎和细胞外液相同。补充血容量需考虑失血量、扩张血管内容积和丢失的功能性细胞外液,后者必须靠晶体纠正。②胶体液:全血、血浆或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使组织回液回收血管内,循环量增加1~2倍。但用量过大可使组织液过量丢失,且可发生出血倾向,常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组织水肿。低分子右旋糖酐偶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用前应做过敏试验。③高渗游液:新近认为它能迅速扩容改善循环,最佳效果为输人7.5%盐水,4mg/kg,10分钟即可使血压升高,并能持续30分钟。注意只适用于大静脉输液、速度不宜太快。该药缺点为可刺激组织造成坏死,且可导致血栓形成,用量过大可使细胞脱水发生神志不清,对继续出血者因血压迅速回升可加重出血。同时,还应根据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选用补液的种类。2.补液的量常为失血量的2~4倍,不能失多少补多少。晶体与胶体的比例为2:1~3:1,中度和中度休克,应输一部分全血。3.补液速度原则是先快后慢,第一个半小时输入平衡液1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如休克缓解可减慢输液速度。输液的速度和量必须依据临床监测结果及时调整。4.补液监测临床判断补液量和速度主要监测项目有血压、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CVP)、血球比积等。有条件可插Swan-Ganz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循环恢复灌注良好指标有:尿量30ml/h;收缩压13.3kPa(100mmHg);脉压3.99kPa(30mmHg);cvp达到0.49~0.98kPa(5~10cmH2O)。如达到上述指标,并肢体渐变温暖,说明补液量接近丢失液体量。(三)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1.如快速补液后血压仍不回升,组织灌注仍无改善,应考虑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扩张剂主要应用于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性收缩阶段,以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使血压回升。常用药物有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山莨菪碱(654一2)等。血管扩张药物必须在补足有效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否则将加剧循环血量不足,使休克恶化。2.血管收缩剂主要应用于休克期微血管扩张阶段,增加外周循环阻力,改善微循环,增加回心血量,使血压升高。常用药物有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是组织灌注而并非血压的高低,因此单纯的血压升高并不一定表示组织灌注改善,故近年来较少单独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四)改善心功能当创伤性休克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时可给予速效类强心药(如西地兰)治疗。(五)防止并发症在治疗创伤性休克的同时要做好各项监测,防止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三、护理1.置病人于安静的抢救室或复苏室,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多搬动病人。2.留给安置休克卧位,即头部和脚部各抬高约30°,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时的负担。3.给予适当的保暖,如增加盖被或使用空调调温,但不宜使用热水袋加温,以免烫伤或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休克。4.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及时清除病人口中异物和分泌物,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4~6L/min,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使用人工呼吸机供养。5.立即开放两条以上大口径静脉通道,留置针应选用16~18G,迅速补充血容量,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合理安排输液的顺序。对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的病人,输液肢体应给予一定的约束,防止液体外渗。抗休克时,输液药物繁多'还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6.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病人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及颈静脉和周围静脉的充盈程度的变化,及早发现与判断休克的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2)密切注意监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脉压差、的变化并定时记录。如出现脉搏细弱不清、脉率加速,呼吸增快、不规则,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则提示病情恶化;如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呼吸减慢、并逐渐规则,血压上升,脉压差增大,则提示病情好转。但对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99kPa(30mmHg)以上则应考虑组织灌注不足。因此,观察时应了解病人基础血压做参考。(3)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严格、认真记录每小时尿量,并观察尿色和性状。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提示休克好转。7.做好抢救护理记录,准确、详细地记录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及24小时出入量,以供补液计划作参考。8.在抗休克的同时,对有手术指征者尽快做好术前准备,争取尽早手术治疗。9.心理护理休克时抢救措施繁多、紧急,易使病人产生恐惧、焦虑和紧张,护理人员应保持镇静,忙而不乱,取得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