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人类社会早期地理大发现——二战现代(二战—今天)地理必修2第一部分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增长(1)三个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阶段及特点原始低增长阶段: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初期;出生率仍然较高,死亡率明显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增长减速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减缓;低速增长阶段:现代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或负增长;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欧发的国家目前已经进入这一阶段(3)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4‰措施:计划生育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措施: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等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和外籍劳工知识点2:人口迁移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经常迁移流动原因:食物、土地、灾荒、战乱、宗教迫害长达数百年大规模移民浪潮(贩卖黑奴)原因:地理大发现,人口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表现: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人口迁移原因: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知识点3: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河流中下游及沿海平原地区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能够供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标准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供养多少人适宜)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第二部分城市与地理环境知识点4: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前者速度慢,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后者速度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2、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知识点5: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1、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和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城市对区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2)城市体系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心地”理论。(3)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城市作用城市数目城市距离服务范围职能种类服务功能高大少远广多多低低多近小少少上海(最高一级):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商贸中心、国际投资中心南京、杭州(第二层次):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苏、锡、常、宁波(第三层次):制造业功能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镇江、扬州、南通、湖州(更次一级层次):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2、理解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知识点6:城市空间结构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城市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竞争,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积聚,形成城市功能区住宅区:最基本的功能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功能区比较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呈团块状或条状,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是城市的核心区历史因素:如北京市中心为行政区经济因素:土地租金、付租能力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地区地租水平不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某一块特定土地,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功能区分布: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及次高地区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未来田园城市模式例题:(1)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2)住宅选择B的原因便于上下班和购物(3)地租水平高低取决于地理位置(离市中心远近),还与交通通达度有关。第三部分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知识点8:农业区位因素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4热带迁移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分布: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影响:破坏森林和土地资源自身特征: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分布:亚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水稻种植业自然因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较平坦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特点: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概念: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混合农业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地时间安排;市场适应性强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经营方式:家庭农场;我国是国营农场最大生产国:美国(中部平原)知识点9: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原料:工业发展早期,原料和市场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的影响下降交通: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劳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对其素质要求提高了环境标准、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工业部门类属名称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5工业扩散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地域形成过程: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产品方面的联系工业联系地理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现象: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多出现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工业原因: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集聚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不利影响: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多出现在工业化后期原因:工业过分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知识点10: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强度过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农业生产发展引起植被、地表环境、地表辐射特性、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过牧、不合理灌溉。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2、工业地理对环境的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第四部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知识点11: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2)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高速化(如火车的每次提速)、大型化、专用化(如集装箱)、网络化通信一般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商业贸易的环节:收购、调运、储存、销售(3)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等;一般情况下,短途选择公路,中途选择铁路,长途选择水路五种交通运输优缺点对比:方式优点缺点备注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历史最悠久6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知识点12: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点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城乡聚落:聚落形态大致可分为:块状、带状、星状等。交通运输布局和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扩展方向。例如,历史上水运为主的时代,江、河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城市沿河道伸展,聚落形态多呈带状;现代快捷交通运输方式(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赋予城市形态以更多、更灵活的变化。我国南方城市多沿河布局;北方城市多沿交通干线布局;(2)商业网点:交通便利的地方,商业比较容易得到发展,即交通优先原则。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大。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产品。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易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原因: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