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史一、概论(一)政治政治上巩固皇权,废除丞相制度和三省制度。(二)经济经济上鼓励垦荒,恢复农业生产。1、海禁。2、抑豪强,迁富家。(三)思想文化:1、大兴文字狱。“是时文字之祸,起于一言。时帝意右文,诸勋臣不平。上语之曰:‘世乱用武,世治宜文,非偏也。’诸臣曰:‘但文人善讥讪,如张九四(张士诚)厚礼文儒,及请撰名,则曰:‘士诚’。上曰:‘此名亦美’。曰:‘《孟子》有‘士,诚小人也’,彼安知之’。上由此览天下章奏,动生疑忌,而文字祸起。”解缙《大庖西封事》“陛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量重轻。建不为君用之法,所谓取之尽锱铢,置朋奸倚法之条,所谓用之如泥沙”2、禁书“凡私家收藏玄象器物,天文图谶,应禁之书者,杖一百”3、以程朱理学作为指导思想编书注经。二、明文学分期(一)前期(立国1368―成化末1487)衰微冷落(二)中期(弘治1488―隆庆1572)衰微―生机―高潮1、文学集团出现:a.吴中四才子b.前七子c.唐宋派d后七子2、俗文学兴盛(三)后期(万历1573―崇祯1644)进入高潮,严重挫折文学特点(1)理论自觉性a.李贽“童心说”b.袁宏道“性灵说”c.晚明小品文。(2)思想斗争尖锐,A.李贽a.反权威精神,尊重个性,反对偶像崇拜。b.对物质生产相当重视;c.对妇女比较平等。B.达观禅师“狂禅”最大成就――通俗文学第一章《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三国演义》概况与罗贯中1、作者暂定罗贯中2、成书时代折中说法:元末明初3、版本a.嘉靖刊刻《三》,240回,回目单句,7字。例如:祭天地桃园结义b.李卓吾评本,120回,回目双句。c.清初毛宗岗、毛纶作修改,最流行4、成书过程二、思想倾向1、“拥刘反曹”PS明反曹,暗反刘刘备:“那人不甚乐读书,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后改成“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15回“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安“乃杀妻食之……饱食了一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惊问……不胜伤感,洒泪上马。”吕大骂刘备“是儿最无信者”“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焉”2、极力宣扬忠义3、展现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4、缺陷:a.对农民起义的偏见。例如把黄巾称为“盗贼”。b.神怪迷信色彩。三、悲剧精神1、刘备(1)理想行“仁道”,现实却“霸道”。(2)把“义”放在政治之上。2、诸葛亮:才德之间的矛盾。奉献与事业欲求。人事与天命。3.关羽(1)前期,在处理自己与曹操“亦敌亦友”的关系时,难免认敌为友,使他所倡的“义”陷入窘境。(2)后期,则在处理自己与孙权集团这个友军时,化友为敌,充分暴露性格缺陷。历史上的关羽和电视剧中的云长四、艺术成就1、虚实结合的辩证艺术。“唯《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1)张冠李戴,移花接木。•(2)妙手生花,善于铺叙。•(3)于史无征,采用传说。•(4)本末倒置,改变史实。•(5)细心穿插,巧于构思。2、典型人物塑造方法用浓墨重彩、夸张和渲染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2)善于写出人物的气质神韵。(3)先概况人物特点,用传奇性的细节和情节来塑造人物。(4)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5)是善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缺点(1)性格单一,缺少变化。“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摔儿子,刁买人心”“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2)上层人物如帝王将相比较成功,下层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苍白无力。(3)人物语言个性化不够,缺少生活气息。写得最好的人物仍是曹操。○疑而杀人○梦中杀人○酒中杀人○借刀杀人○伺机杀人3、出色的战争描写(1)以斗智为主,智勇结合的战争描写(2)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第一,它描写了这个历史时期的许多重大战役和著名战斗第二,它很有魄力地直接描写战争的总司令部第三,它的全景性还表现在既写战争又写政治;既写战争生活又写外交活动,(3)富有个性的战争描写A、是由于作者把写战争与写人物结合起来,特别是着重写统帅的不同性格。B、复杂性。C、作者还善于把紧张激烈的战斗与轻松闲适的场面结合起来写。4、宏伟的艺术结构复线交叉型,有条不紊地处理繁复头绪在历史记载地基础上高度地叙事技巧。如《赤壁之战》在《三国志》中非常简单,《三国演义》中整整扩成8回。罗贯中画像5、历史演义体的语言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如关羽出战华雄一节,没有简单说“战不几合”:操教骊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还有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间英雄。二是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三是语言以开始注意个性化。四、影响1、文学(1)为历史演义小说积累丰富经验。P35,如忠奸模式。(2)对戏曲说唱文学的影响。2、社会生活。如民间对关羽的崇拜。仿结义方式进行反抗斗争。“异姓联昆弟之好,辄曰桃园;帷幄侈运用之才,动言诸葛”3、各国喜爱。如有研究三国的人才管理学。第二章《水浒传》特点:a.由历史上“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的社会生活十分广阔。b.描写市井生活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施耐庵画像一、概况和作者1、作者施:a.托名说:二十年代胡适“大概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鲁迅b.宋末元初《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c.元末明初江苏白驹场人施彦端2、版本简本:即“节本”繁本:a.《忠义水浒传》100卷;b.《李卓吾先生批评水浒传》120回;c.金圣叹腰斩本,百回本,较完整。3、成书过程P45(1)是民间文学与作家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思想艺术水平有一逐步提高过程。改动:a.将“乱自下生”改成“乱自上作”,描写出逼上梁山的典型环境。b.不仅选择、保留了许多优秀民间故事,而且作加工提高,使英雄人物更光彩夺目。c.从宣扬个人反抗到歌颂集体反抗。(2)成书过程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a思想内容极为复杂。b.艺术上的不平衡性。二、思想内容1、农民革命兴亡史(1)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不义之财,取之何碍”。阮小二、阮小五“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辄便害百姓。但一声下乡来,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又要盘缠打发他。”(2)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3)反映了农民革命星火燎原的历史进程。(4)写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招安),揭示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忠义)。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三种典型情况:a被封建统治者镇压b向封建统治者投降c领袖当皇帝,建立新王朝。宋江被药酒毒死前,仍表忠心。由于:a农民认识局限性。b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柴进庄上,宋江与武松分别时,也这样劝他:“如得朝廷招安,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日后青史留得一个好名”c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实行招抚政策的影响。d对方腊起义的态度。忠义的表现:首先是对方腊起义的态度。其次表现在对宋江受招安的态度上。再次是表现在作者对梁山泊义军结局的处理上。鲁迅曾指出:“至于宋江服毒的一层,乃明初加入的,明太祖统一天下后,疑忌功臣,横行杀戮,善终的很不多,人民对于被害之功臣表同情起见,就加上宋江服毒成神之事去。”一语道破了《水浒传》表现忠奸斗争的实质。2、市民阶层感情渗透(1)描写的不是广大农村而是一个市井社会。(2)众多人物没有农民的气质,而具有江湖豪杰的品格。(3)宣扬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a路见不平,拔刀相助。•b仗义疏财。以宋江和柴进为代表。•c勇武阳刚之气。三、艺术成就1、传奇式英雄形象的塑造。第一类是性格豪爽的草莽英雄。第二类如宋江、林冲、杨志、武松、柴进等人。第三类人物,或是出身大地主、大富豪之家,或是身居要职,是统治阶级中的重要人物。《三国》和《水浒》的对比:(1)主人公发生了变化,以平民作为主人公。a《三》,“讲史”,写他们作为帝王将相的威严和神圣。《水》话本,即使出身高贵的柴进,花荣等也平民化。b.比《三》丰富。c.《三》上层人物生动传神,平民百姓则苍白无力。与《三》相反,《水》写市井细民,江湖豪侠神采奕奕,而写上层人物性格却性格模糊。(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人物性格先天生成,而《水》英雄性格形成与环境密不可分。(3)人物性格不但是发展变化的,而且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a.发展变化:《三》太多一成不变,《水》有长足进步。b.复杂:《三》有绝对化毛病。鲁迅“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而《水》有些人物比较复杂。(4)人物个性更加鲜明。金圣叹“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a.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b.惊奇与逼真的结合。c.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d.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变化。e.对比。2、叙事技巧的进步和自由3、单线发展的艺术结构a.继续“说话”表现手法。b.与成书过程有关,连缀许多短篇为一长篇,但有一主线。4、语言风格(1)口语化的,充满生活气息。(2)明快、洗练,富有表现力。(3)已达个性化高度。四、影响P551、对农民起义有鼓舞作用。2、文学创作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特点:(1)政治高压下,作家个性遭到扭曲和抑制,情感自然表现消亡;(2)“文道合一”重占上风,要求把一种政治、哲学思想当成整个社会的伦理思想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第一节高启与吴中诗风的转变高启(1336―1374)39岁“吴中四杰”之一,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1、自我人格袒露2、鲜明的时代特征袁宏道(吏部郎中)“少时望官如望仙,朝冰暮热,想不知有无限景光,一朝到手,滋味反乃俭于书生。……辟如婴儿见蜡糖人,啼哭不已,及一下口,唯恐唾之不尽。作官之味,亦若此耳”3、出现一系列主观鲜明的形象4、对朱明王朝抱有希望高启之死对明初文坛的恶劣作用:(1)明代文学以高启之死标志必然衰微,腰斩文人就等于腰斩文学,并在逐步形成自己个性时被杀(2)朱以高启之死发布警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第二节宋濂刘基一、宋濂典型文道合一。1、传记文有现实意义与文学性。《王冕传》抓住具体的细节和个性化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书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2、两面性。3、写景文简洁清秀,似欧阳修二、刘基字伯温,23岁中进士,做过元朝小官,后归隐,50岁时复出辅佐朱,成为开国军师。1、仕明心态――忠臣与贰臣之际2、学术广泛,理学气息少(1)寓言故事(2)诗风质朴(3)散文《活水源记》第三节台阁体与茶陵派一、台阁体影响绵延明初100多年,代表人物:杨士奇、杨荣、杨溥,官至大学士1、内容:较平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为颂圣德,歌太平。2、艺术:追求平正典丽3、原因:(1)生平遭际杨士奇“太平宰相风度”(2)统治集团“程朱理学”(3)学宋代,如欧阳修也有不少应酬的文章二、茶陵派台阁体的衰微改变,自李东阳始,茶领袖(1)复古主张学汉唐“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表达对宋诗不满,要求学唐诗,宗法杜甫。(2)重视诗歌语言的艺术,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等。第四章明代中期诗文文学进步特点:(1)对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的文学有力反拨,要求文学的独立。(2)否定文学是载道工具,开始解释文学是人的一种需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