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把小学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吴忠市利通街第一小学桂华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传统知识考试的影响,优先考虑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依据“科学知识”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把源于生活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剥离,使生动鲜活的科学失去了活力。那么在实际的科学教学活动中,作为科学教师如何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看法。一、创设情境生活化创设情境生活化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内动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我在创设情境生活化中主要体现“趣”、“异”、“疑”。1.趣: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富有趣味,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科学课要有趣味,这是人们的共识,因为有趣味是学生热爱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容易造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如在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引入喷水的小娃娃这一玩具,当学生看到玩具娃娃喷水时,欢笑声不绝于耳。但欢笑之后,“娃娃为什么会喷水?”“喷水为什么时断时续?”……这样一系列疑问促使学生去进一步探究玩具娃娃喷水的秘密。22.异: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与学生原有认识的事物表面现象产生差异。创设有“异”的生活化情境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如在教学《空气》一课时,引入这样一个情境:“吃饭了,爷爷发现每天喝的绍兴黄酒没有了,于是,我马上拿起酒瓶到小店去打酒。售货阿姨用漏斗装酒,酒一下子进不去,过了一会儿才进去,是谁阻挠了酒的流动?”用漏斗把某种液体倒入瓶子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常有的事情,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来,经过这样的质疑与讨论,学生深入地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3.疑:是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思维中出现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索的源泉,创设有“疑”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教学《溶解的快慢》这一课时,我质疑道:“每天吃饭时,妈妈都会为我们煮美味的菜汤,菜汤为什么这么美味?”“在汤里加入了味精、盐、葱等调料……”“这些调料哪些我们可以看见?”“葱、姜、食用油……”此时学生们发现食盐、味精等不见了。“它们到哪里去了?”“是真的不见了还是……”这些疑问促使学生进入后面的探究,并为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二、探究材料生活化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各类物品都可以作为实验用的材料。比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遥控汽车、橡皮筋、磁铁等等这些熟悉的物品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在教学《食物》这一单元时,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往往天天接触的东西容易被忽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滴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3根据对学生原有的经验分析,在课前我布置让学生对自己一周所持的食物做调查记录,并自己设计一份最佳食谱。课上分小组讨论:一天中早餐吃写什么,中餐吃些什么,晚餐吃些什么,大家要达成共同意见,并讨论出这样的安排对人体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安排就是把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探究活生生的生活中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又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是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再如,在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我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就会制约学生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如果能让学生学会运用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来做实验,则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三、探究方式生活化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教学《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游戏。学生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又如:我教学《电路》一课后,我布置给学生课外作业(实验):用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并联电路。两天后,一名男同学将自已的“得意之作”送来了。原来他用的灯座和电池夹都是4用健力宝盒拧成的,而开关竟是用破旧的门插销和橡皮筋儿做成的弹性开关。一名女同学受到电路组装的启发,将一开即响的音乐卡改装到自己的笔记本和文具盒上,给它们安上了“报警”装置。再如在教学《磁铁的磁性》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实验的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还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生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想一想”、“试一试”、“演一演”、“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问一问”、“说一说”等都是探究科学简单易行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四、科学运用生活化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创造幸福生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感受科学魅力和懂得科学知识的力量,建立学科学、爱科学的情结,不断为学生科学探索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1、课余活动科学化课堂探究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课外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了蜗牛的外在显性特征后,指导学生在班上开辟生物角饲养蜗牛,继续研究它们的一些生活特性等内在特点。课堂里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组织学生以“一片树林”、“一块田地”、“一个池塘”为观察、调查、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切切实实感受生物的食物联系5就在身边,生活处处是科学,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开始,从我做起。学了《光》的知识,就安排学生在课下动手制作潜望镜和太阳能热水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加深对光的知识的理解与深化。2、家庭生活科学化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探究厨房中的科学:(1)醋、糖、盐、酱油等的性质用途;(2)用什么方法除热水瓶中的水垢;(3)清洗厨房油烟;(4)把蛋壳放入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等。另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3、科学作业生活化我们要让孩子把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带回家去,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希望通过孩子们的举动,去影响家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聚在生活中,科学也会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我通常给学生布置以下作业。(1)查阅型作业。设计这样的作业是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查一查,抄一抄等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收集、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如在学习《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课前,我就布置孩子回家和家长一起利用书籍、报纸、电脑等方式查阅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份“地球的自白”手抄小报。教学中只要对学生学习有用,我就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动手查阅相关资料,(2)动手实践型作业。这样的实践型作业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动手完成,既巩固知识,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试验》这一课时,在初步讨论学习了种子发芽所具备得到条件之后,我就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做种子的发芽试验。等种子真正发芽了,让学生带着发芽的种子到课堂上,比一比谁的种子发芽好,说一说自己做实验的心得,谈一谈自己6的种子为什么没发芽,在学生充分谈论、交流的基础上,我引出“种子的发芽需要什么条件”这个关键问题,让大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知识,学习知识。(3)生活问题探究型作业。这个作业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搞清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展开调查,如何利用采访、查资料、实验等方式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科教版五年级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时,通过大量的数字和图片,使同学们认识到雨水对我们的土地侵蚀太大了,大家都感到惋惜,这时我就因势利导提出“哪些因素会影响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一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撰写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一周后,我们召开探究成果发布会。当然这样的问题有很多,比如“生活垃圾的来源和处理”、“小学生眼睛近视的原因”、“马铃薯为什么会浮在水面”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总之、当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时,科学对学生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参考文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