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论文编号:(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3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评选登记表(征文封面)学科类别:初中数学论文题目谈谈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追问艺术作者姓名王磊学校名称黄平县谷陇中学课题组成员姓名王磊学校地址黔东南市(州、地)黄平县(区、市、特区)谷陇乡(镇)联系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15985509040论文内容摘要(200字左右)追问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地问,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追问但要选择好追问的时机,还要掌握追问技巧。追问时机上,要在知识交叉处、回答矛盾时、思维发散点上、学生无疑时、课堂结尾处进行追问,问题才有意义,才能达到教师提问题的真正意义。追问的技巧选择上,要做到追溯根源、探究原因、创设疑题、迁移知识、逆向追问、反刍引领,学生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知识特点、规律、内容、意蕴。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人诚信承诺(在括号内打“√”):1.所写论文为本人原创,并非从网上直接下载或抄袭他人(√)2.所写案例真实,源于本人亲历的课堂(√)谈谈初中数学课堂上的追问艺术【内容摘要】:追问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地问,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追问但要选择好追问的时机,还要掌握追问技巧。追问时机上,要在知识交叉处、回答矛盾时、思维发散点上、学生无疑时、课堂结尾处进行追问,问题才有意义,才能达到教师提问题的真正目的。追问的技巧选择上,要做到追溯根源、探究原因、创设疑题、迁移知识、逆向追问、反刍引领,学生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知识特点、规律、内容、意蕴。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追问时机追问技巧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提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它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地问,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但是,追问并不同于“满堂问”。“满堂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许多琐碎的问题,让学生跟着问题跑。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知识的理解仍是“一头雾水”。作为教师,我们要选择好追问的时机,该追问时进行追问,不该追问是不问。只有掌握好在什么地方进行追问和在什么时候进行追问,才能达到追问的有效性,追问才有意义。同时,我们要掌握追问的技巧,我们不能不顾学生实际,硬要学生达到他们不可能达到的程度。这样的追问才能达到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笔者经过多年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的课堂上的一些追问时机和追问技巧,以供参考。一、初中数学课堂追问的时机选择追问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那么,在什么知识点和什么时候追问,追问才有效,才能达到提问者的目的?进行有效追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在知识交叉处进行追问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知识交叉的情况,此时各知识点会互相重叠、覆盖,使学生无法理清脉络、线索,陷入迷茫中,所以教师把“设问之矛”投向这里,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思辨进行概括、归纳和比较,以点带面,积极建构。如“平行四边形”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判定、性质相互交叉,学生容易认识偏差。在上单元复习课时,就需要教师在这里进行追问,这时有些教师会提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有哪些?”然后依次再问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情况,可是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可以一一作答,但是四个问题的关系是互相平行的,不能帮助学生对它们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交叉处的设问不妨提出一个“大问题”——“这四种图形各增加或者减少一个什么条件会成为另外一个图形?”这个问题的解答就需要学生全面回顾各个图形的知识,并重点去理清它们之间的交融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开展,使复习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要在回答矛盾时进行追问当教学内容表面看来有冲突、矛盾时,或者学生在回答时有冲突、有争议时,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困难之处,还是知识展开、培养能力的契机,此时此刻应该及时提供进一步的有效的设问,以问来代替教师的单方面评析,使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纠正成为问题解决主旋律。如在学到“圆”时,判断“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必垂直于弦”,开始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什么意思啊?”都认为题目的语句有冲突,是个错误的题目。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感觉冲突、矛盾时,就是设问切入的良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就首先设问:“那么我们就把括号里的四个字——不是直径拿掉,再来判断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吧”,马上学生之间又有了冲突,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极少数学生认为是个假命题。教师就应该接着设问:“那么那些判断为错误的同学认为那个括号是否多余呢?为什么?”当教师以设问作为抓手,及时切入,能有效地化解学生的认知冲突,变矛盾为不矛盾。(三)、要在思维发散点上进行追问数学教学中十分强调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当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时,就是教师以“问”导引,培养能力的良机。如果教师包办代替,把开放的思路分门别类,一一介绍,那么学生其实是在规定航道上航行,虽然不会越雷池半步,但想象力、创造力其实是被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也就达不到发展。(四)、要在学生无疑的时候进行追问有些概念、定理貌似无疑问,其实有重、难点隐含在里面,教师要及时发现,有效解决。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圆的切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学生、教师很重视,对于它的定义和判定学生感觉还是比较清楚、没有疑问的。但是如果设问:“如果要说明那是圆的一条切线,你到底有哪些方法,你能把这些方法总结一下吗?”这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意外,不能全面总结说明的方法。通过仔细思考,学生最后总结了关于切线的三种说明方法:交点的个数、d与r的数量关系、半径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学生无疑的时候进行追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归纳,使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全面。(五)、要在课堂结尾处进行追问一节课的结束,一般意味着一次探究的暂时结尾,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设问的结束。但是教师如果在结尾处进行追问,提出本节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或者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后续性问题,或者提出与下节课学习相关的前瞻性的问题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以富有探究性的设问继续支持学生的学习。如“勾股定理”,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中图形来证明定理,还可以在下课前再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课后思考,甚至可以请学生自己设计图形来证明定理;又如“相似三角形性质”,课后可以问问学生“你能利用所学的相似性质,去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吗?”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教师抛出的问题只要能引导学习的课后再延续,有时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如果他回去能思考了,有疑惑了,有答案了,那么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提几个有意义的小问题结束一节课,应该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选择。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追问的技巧选择选择好追问的时机,还要掌握追问的技巧。我们教师提出的问题,其目的不是为了问哑学生,而是问活学生、问懂学生,让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再三追问中,逐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追问,才是有效性的追问,才能达到我们追问的真正目的。那么,我们采取哪些手段和方法进行追问呢,才能达到追问的目的?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类型。(一)、追问要做到善于追溯根源我们传授知识,是要求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事物的实质性特点、规律性内容、深层次意蕴。其提问的基本格式是“是什么?”如“其实是什么?”“其言外之意是什么?”例如,在上《整式的加减》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归纳去括号法则,问:“什么是去括号法则?”学生能归纳出: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再进一步追问:“括号前如果有数字因数,那怎么办呢?”如:3(5a+b),学生讨论,解决了再问:“去括号法则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去括号法则的依据是分配律:a(b+c)=ab+ac。”这样由浅入深,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二)、追问要做到善于探究原因当学生已理解某些事实和规律后,教师紧接着追问一个“为什么”,激发学生探究其原因,把思维引向深入。例如,在上“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时,为了要引入合并同类项法则,教师列举了:①3+4=?小学的问题,学生一眼就能算出,答案是7;②3y+4y=?学生也能根据已有知识答出是7y;③3abc+4abc=?学生根据上面的规律答出是7abc。这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其中的规律,马上紧接追问一个“为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去思考探究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把思维引向了深处。(三)、追问要做到善于创设疑题面对学生不够准确、完整的回答,教师表示自己的疑问甚至运用归谬法提醒他们原来的理解不够正确,还需作深入的思考。教师可这样提问:“难道是这样吗?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例如:在上“整式”的知识时,有些知识需要去认真理解,如:对单项式的定义理解时,学生易产生错误的理解。问:“y3是不是单项式呢?”学生不易理解,看成13×y,学生根据定义,就能很好地理解。接着又问:“3y是不是单项式呢?”学生有些糊涂,有的懂,有的不懂。这是追问:“难道定义是这样吗?”“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1y×3呢?”“定义是这样说的吗?”产生疑问后,学生就会作进一步的思考,进一步对单项式的概念作出明确的判断。(四)、追问要做到善于迁移知识通过追问,促使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迁移,或利用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或运用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常见问法有:“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吗?”“你能用这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吗?”例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的时候,要用到去括号法则,其实去括号是分配律的一种应用,当讲清这层关系时,老师可以问:“我们哪里还学过分配律啊?”学生会回答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小学的分配律。最后的回答就反映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五)、追问要做到善于逆向追问当学生回答准确时,教师运用逆向式追问提问,如“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你是怎么分析和概括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等等,让他们回顾和展现思维过程,从而达到进一步消化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和巩固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通过逆向式追问,促使学生复述其思维过程,以便对其思维过程进行检索:首先,根据学生解决问题时所想到的线索的多寡和答案的丰富程度,确定其思路的宽窄;其次,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速度、灵活应变情况和思考程度,确定其思维是否灵活、深刻;第三,根据学生所表述的思考过程的完整性和条理性等方面,确定其思路是否清晰;第四,从学生表述中,确定其在哪些方面存在思维障碍。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更应该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寻找错误根源。例如在教-10÷(2+5)时,学生想当然认为-10÷(2+5)=-10÷(2)+(-10)÷5=-7,这里学生应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解题,显然是错误的。教师便可据此对症下药,进行分析指导。(六)、追问要做到反刍引领当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但还有学生迷惑不解时,教师就追问已作出正确回答的学生:“请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你能给同学介绍你的方法吗?”这样,既让他们回顾和巩固了思维过程,又给另外同学进行了示范,而这种示范能收到教师讲解收不到的效果。例如一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一种计算面积的好方法,教师发现后就希望全体同学都会用,就及时追问:“为什么你这样摆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积了?”把个别同学正确的思考方法与大家分享,应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总之,追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说课堂提问是事先预设居多的话,那么“追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预设的,要根据课堂中学生的生成而生成。课堂环境的随时改变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