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纯碱市场回顾及趋势性分析报告纯碱行业发展历史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世界纯碱等基础化工原料生产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纯碱行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到2010年,全世界纯碱装置总能力大约为6000万吨/年,总产量4500万吨,中国分别占41.50%、44.56%。回顾中国纯碱工业发展历程,经历从1988年以前以联碱为主的发展模式,到1989-1997年联碱、氨碱、天然碱并重,以原盐产地为重心的大规模发展和高速增长,再到1998年至今的结构调整和2005年之后的新一轮“大发展热潮”。纯碱供求也从1992年以前连续15年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发展到之后连续18年成为净出口国。从以上发展历程中可见,中国纯碱工业在发展中壮大,在发展中完善,形成了目前基本满足国内整体经济发展需求、相对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然而,国内市场从2008年因金融危机引发严重供过于求的矛盾开始,行业性产能过剩日趋严重,纯碱与下游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纯碱装置利用率不断下降。一、近十年纯碱行业发展概况近十年来,中国纯碱行业发展迅猛,装置能力从2001年的975万吨/年发展到2010年的2520万吨/年,增加了1545万吨/年,年均增长9.96%,并从2003年起跃居世界第一纯碱生产和消费大国。21、生产发展情况据中国纯碱协会公布的数据,2001-2010年中国纯碱生产发展情况如以下表、图所示。年份产能(万吨/年)增长率(%)产量(万吨/年)增长率(%)开工率(%)2001年975906.5392.982002年10507.141017.8612.2896.942003年116010.481099.588.0394.792004年130012.691268.0515.5297.542005年155019.231394.109.9489.942006年16506.451546.3910.9293.722007年188013.941749.2713.1293.052008年225019.681882.317.6183.662009年24006.671902.031.0579.252010年25205.002005.195.4279.57550105015502050255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产能产量2、产业布局和结构纯碱耗盐比重约为1:1.28吨/吨,耗盐总量约占原盐总产量的35%,因此,纯碱产业布局与原盐产地的分布密切相关。如图1、2所示,我国原盐产地分布与纯碱生产布局惊人的相似。纯碱产能集中在华东、中原、西南、华北等原盐主产区,西北湖盐近年开发较快,纯碱产能大幅提升,以2011年中盐集团在青海德令哈将建成100万吨/年纯碱装置,西图2纯碱产能分布图西北10%中原19%西南14%东北2%华南6%华东34%华北15%3北地区的纯碱装置能力将超过西南。按产业结构划分,我国拥有联碱、氨碱、天然碱三大产业结构,如图3、4所示,原盐产业结构对纯碱产业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联碱产业在1988年以前、2007年之后都是我国纯碱生产的主要方式,主要以井矿盐、部分以海盐为原料,2010年装置总能力1250万吨。联碱装置虽然具有盐利用率高、污染少、能耗低等优点,但需配套建设合成氨系统,一次性投资较大,联产氯化铵又易受农业生产和复混肥行业发展的制约,因此,联碱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和氯化铵消费增长的影响,规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氨碱产业从1989年起进入成熟发展时期,在2007年之前的17年中得到迅猛发展,一直占据纯碱产业的主导地位,主要以湖盐和海盐为原料,2010年装置总能力达1100万吨。氨碱装置建设规模大、产品质量高,需要丰富的原盐、石灰石、焦炭、水等资源供应,且要排放大量废渣、废液,因此厂址必须选在沿海或西北等上述资源丰富且具有荒滩或排污条件的地方。这就使氨碱拥有了规模化生产的基本条件。天然碱产业集中在内蒙、河南等天然碱湖区,具有高质量、低成本优势,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主要以天然碱为原料,严格的说,天然碱装置实际上采用的是改良后的氨碱生产工艺。3、企业布局及规模化程度图4纯碱产业结构图联碱48%天然碱6%氨碱46%4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制定以原盐产地为纯碱企业建设重心的战略之后,大型纯碱企业大多集中在原盐产地或其周边区域。原盐生产的相对集中和东部经济的飞速发展,决定了东、北部地区纯碱企业规模化程度远高于中、西、南部地区,近几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和纯碱行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也拥有了如青海碱业、四川和邦投资集团、宜化集团等几个百万吨级的大型纯碱企业。纯碱企业规模化发展如下表所示。纯碱企业规模化发展情况规模分级企业个数装置能力(万吨/年)2001年2005年2010年2001年2005年2010年100万吨/年以上249200560146060-100万吨/年55637038538030-60万吨/年2688523530530万吨/年以下34342832037037543495197515502520由上表可见,2005-2010年是中国纯碱企业规模化发展较快的时期。以十大碱厂为例,2005年之前中、西部仅有湖北双环(第七位)和自贡鸿化(第八位)两家,产量仅占十大碱厂总产量的12%,2006年在青海碱业建成投产后,取代鸿化进入十大碱厂行列,但仍只有两家,此后随着四川和邦80万吨/年、宜化万州80万吨/年装置的建成,中西部地区在十大碱厂中虽然仍只有青海碱业、宜化集团(包括湖北双环和重庆万州)、四川和邦投资集团三家企业,但占十大碱厂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了32.05%,大大增强了中、西部地区对全国纯碱市场的影响力。全行业规模化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中国拥有纯碱装置能力百万吨/年以上的纯碱企业如下表所示:序号企业名称装置能力(万吨/年)2010年产量(万吨)开工率%1山东海化300248.394082.852唐山三友200190.131395.073宜化集团200195.401797.714内蒙博源170141.295183.115河南金山100(2011年新增70)75.656875.666四川和邦140(含重庆碱胺)94.143367.257青海碱业120118.010198.348山东海天110104.269994.799连云港120106.106988.42合计14601273.409187.22占总量的比重%57.9463.5110青海昆仑120(2011年建成)11淮安台玻100(2011年建成)4、产品结构三种生产工艺的不同特点和下游行业的不同需求,决定了纯碱产品结构的组成。通常按堆积密度划分为轻碱和重碱两大类,按品质(主要是盐份含量)不同划分为普通纯碱和低盐纯碱(一般指重质纯碱),按用途(主要是重金属和砷含量)不同划分为工业纯碱和食用纯碱、高纯和试剂级纯碱等,一般分为轻质、重质和食用三大类。如图5所示,目前我国纯碱产品结构仍以轻碱为主,重碱比重仅占4成多一点,虽然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比重,但基本能满足国内下游行业发展需求和出口需要,食用碱则由于其使用范围和行业的限制,仅占很低的比重。如图6所示,西南地区纯碱产品结构与全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目前,西南地区重碱比重仅占1/4强一点,而食用碱比重远低于全国水平。可见,西南地区纯碱产品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重碱方面,西南地区现有鸿化、和邦、宜化(万州)三家虽然具备120万吨/年重碱生产能力,但由于外供不足和工艺技术水平的限制,2010年重碱生产量只图5全国纯碱产品结构图重碱40.9%食用碱2.2%轻碱56.9%图6西南纯碱产品结构图重碱26.3%食用碱0.9%轻碱72.8%6有70万吨,其中低盐重碱只有54万吨左右。二、近十年纯碱消费发展概况2005年全国纯碱消费总量约1200万吨,人均纯碱消费量仅9.23kg,相当于发达国家(大于20kg)的46%,差距还很大。西南地区消费总量约130万吨,人均消费量只有6.5kg,与全国和世界人均消费水平都有很大差距,消费布局和消费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消费区域布局我国纯碱消费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如图7所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纯碱消费比重达63%,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西南地区,纯碱消费比重只占14%。消费区域布局明显存在不尽合理之处,中、西部地区纯碱消费行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即使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纯碱消费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西南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人均消费水平较低,按当前四省市消费量测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人均纯碱消费量分别为8.02kg、7.95kg、5.12kg、3.54kg,全部低于全国人均消费水平,因此各省市纯碱消费布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图8所示,四川省纯碱消费比重最高,人均消费水平也是最高的,云南省纯碱消费比重最低,人均消费水平也是最低的。图7纯碱消费分布图西南11%中原13%西北3%东北10%华南23%华东19%华北21%图9全球纯碱消费结构图玻璃52%其他17%洗涤剂10%化学品21%图8纯碱消费分布图四川54%重庆19%贵州15%云南12%72、消费结构从纯碱消费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纯碱消费行业结构与全球基本一致,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图9、10所示,我国玻璃、洗涤行业的纯碱消费不仅数量比重低于全球水平,对纯碱质量的要求也低于全球水平;即使是化学品和其他行业,虽然数量比重高于全球水平,但消费质量却处于较低水平。再看图11,西南地区消费行业结构与全国比较,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洗涤剂行业所占比重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其中五钠行业的分布是形成这一差别的主要因素,由于全国70%的五钠产量分布在西南地区,其轻碱消费量占西南轻碱消费总量的30%以上,其中云南、贵州又以五钠行业为纯碱消费重心,分别占两省纯碱消费量的80%、75%,导致两省纯碱消费结构相对单一。可见,西南各省市下游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纯碱消费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从全国来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平板玻璃行业作为我国纯碱消费的主要下游行业,有效克服了重复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到2005年,全国52个生产企业拥有130多条浮法玻璃生产线,2005年消费重质纯碱350万吨,加上普通纯碱消费量,平板玻璃行业纯碱消费比重从26%上升到32%,特别是近两年来,平板玻璃行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趋势,对纯碱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图10中国纯碱消费结构图玻璃44%其他25%洗涤剂6%化学品25%图11西南纯碱消费结构图玻璃41%其他12%洗涤剂35%化学品12%8推进作用,尤其是高档浮法玻璃的大发展,促进了纯碱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完善。平板玻璃行业的发展在西南地区有较为突出的表现,随着深南玻(成都)公司自2005年11月点火,即将于2006年1月投入试生产,西南地区重碱消费需求总量上升到近30万吨/年,其中低盐重碱消费需求总量上升到17万吨/年,对促进西南纯碱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使西南纯碱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化。然而,由于西南纯碱企业全部采用联碱工艺,目前还无法大批量生产符合要求的低盐重碱,还没有完全适应下游行业发展的需要,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化导致的企业搬迁问题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福州耀隆、杭州龙山、江苏昆山、江苏华昌、合肥四方、天津碱厂和大化集团等许多纯碱企业已被居民区或商业区所包围,不可避免地面临搬迁的问题,将对我国纯碱今后几年的供应产生较大影响。由于部分搬迁企业以新建纯碱装置的方式实现搬迁,在新装置完全正常之前,老装置仍处于运行状态,导致近两年来纯碱装置能力迅速膨胀。规模化进程缓慢纯碱行业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之一,生产装置的大型化、自动化、原料产地集中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纯碱企业多达55家,约图12纯碱企业规模结构图100万吨以上7%30万吨以下70%30-60万吨18%60-100万吨5%9占世界纯碱企业总数的50%,但平均规模仅29万吨/年,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