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题型】填空(20分),判断(10分),概念题(4个,20分),简答(3个,30分),分析题(1个,20分)范围:1、美国研究发展史分为哪几个阶段?三个时期研究特点?韦弗和格雷将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现代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特点:⑴第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描述印刷出版物的历史和重要媒介人物的生平传记,以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方法。⑵过渡时期大众传播的研究方法向定量分析发展,研究方法成为需要专门学习的一项技巧,传播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强调使用客观的、定量的、系统的研究方法。⑶20世纪50年代以后,媒介效果仍旧是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重点;同时,关于媒体组织、媒体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2、近年来,实证研究成风尚,对此怎么看?目前,我国研究者在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偏重于抽样调查方法,涌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开始运用统计手段建立传播模型。⑵很少采用实验法,即使采用,也很少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正是实验法最擅长。⑶忽视了观察、访谈等定性方法,在很多研究中,这些方法仅仅被当做调查的辅助手段来验证调查结果,它们更为重要的功能——建构理论,还未被发掘。造成理论介绍多,实证研究少,而且方法粗糙,力度和系统化远远不够的现象的原因有:一方面,跟我国的传统学科设置有关,现有新闻传播学院从中文系中分离出来,受人文学科影响较深,习惯用思辨研究来代替实证研究,没有认识到传播学是门社会科学,缺少系统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另一方面,跟新闻界长期流行的“新闻无学”观念有关,“新闻无学”使人们通常不重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总结,因此也就忽视了科学的研究方法。3、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也称为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探索传播现象中的规律、发展理论和基本知识为目的。应用研究,也称为商业研究,它侧重于解决传播实际问题,如媒体经营管理、受众调查等,经常受商业团体、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资助,研究结果一般也只在委托人范围内流传,不对外公布。4、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较理论传播研究应用传播研究问题的本质寻求确立关于传播现象的普遍法则寻求理解传播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产生理论,能够简化和解释复杂或相关传播过程提供能够被决策者(即传播问题的解决者)立即使用的知识,将令人不满的现状转变为更符合决策者需要的现实指导性理论其他学者的理论观点任何观点,包括其他学者的理论或其他的应用研究适用的手段理论公式和模型、检验假设、抽样、收集资料(直接观察、访谈、问卷、量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验证或推翻假设观察或向行动者询问现状,对决策者想得到的理想状况进行评价。5、范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用“范式”这个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它可以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一整套系统包括判断重要研究问题的标准,判断研究与社会关系的标准,以及判断好的研究的标准等;范式也可以指这一整套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即作为一种解答问题的基本模式,包括基础假设、研究设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种类:实证主义的科学范式、人文主义的或解释性范式。实证主义,相信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实证主义意味着“将演绎逻辑和对个人行为的所做的精确的经验观察结合在一起,以发现和确定一套或然性因果规律为目的的有组织的研究方法。”实证主义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而解释性范式的方法则捕捉人类行为的社会建构和情境化的本质。实证主义与解释性范式的对比:假设问题实证主义解释性(人文主义)本体论真实的本质是什么?单一的、客观的多重的、互为主体的认识论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之间是什么关系?独立的相互依赖的价值论在研究过程里,价值扮演什么角色?价值中立、无偏见有价值、有偏见方法论研究过程是什么?演绎寻找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者控制的环境静止的设计更多定量方法研究者与研究工具分离脱离情境的概括化目的在于解释、预测、控制归纳整体式的理解行为模式自认环境灵活变化的设计更多定性方法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工具受到情境约束而发现结果目的在于理解社会变迁修辞学研究报告的语言是什么?正式的、非个人化的语言非正式的、个人化的语言6、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7、将研究领域缩小到具体研究问题的技巧(1)参考文献公开出版的学术文章可以提供启发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问题。通常研究者可以:A.稍有改动。复制以前的研究计划B.对以前研究里出乎意料的结论进行考察C.以前研究的结尾处,作者都会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按照这些建议来进行自己的研究D.将现有理论或解释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课题E.挑战现有研究的结论。F.修补以前的研究缺陷G.采用新方法研究以前的研究问题(2)跟其他人讨论A.听取那些在这个领域做出过贡献或者对这个领域非常熟悉的学者的意见B.听取那些在这个领域内给你想法不同的人的意见,并跟他们讨论可能的研究问题。(3)选择特定情境A.将研究领域聚焦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B.将研究领域聚焦到一个特定的社会或地理范围之内C.考虑特定人群是否跟研究领域有关,他们之间是否有差异(4)定义研究的目的A.研究问题是描述性、探索性的、还是解释性的?B.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8、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的区别定量研究(是什么)定性研究(为什么)理论基础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主、客体分离,客体可以和能够通过工具而认识。以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为认识论基础,主张主、客体互为主体,在互动中能被重新建构。研究目的和适用范围以探求共同性、规律性为主,适用于判断性和宏观研究以深度描述和分析为主,适用于微观研究和过程研究实施方法自上而下地提出理论和假设,通过数据统计验证假设,强调随机抽样,主张非参考性观察自下而上地提出理论和假设,假设可以不断修改,强调目的性抽样,主张参与性观察数据分析进行定量的统计和分析,力求准确性和广度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力求深度典型方法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内容分析观察法、访谈法、生命史方法和文本批评法9、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一个重要环节,即为了掌握关于研究课题和问题的研究现状而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和评价过程。10、如何撰写文献综述?撰写文献综述主要从两个方面第一,总结跟自己所要进行的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即关于自己的研究主题,其他人都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有哪些缺陷?哪些地方值得改进?第二,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研究主题值得进行,即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自己能够在哪些方面该改进这个研究主题?能够回答那些还没有回答的问题或者提供更有说服离得解释?这也市民却研究意义的过程。11、文献综述的要求一份完整的文献综述应该做到:(一)全面:即与自己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最具价值的重要文献的结论都涉及了。(二)逻辑清晰:可以按照前人研究发表的时间顺序,或研究主题“从普遍到特殊”顺序。或比较前人研究主题的,相似和差异,或研究问题的转移等来组织文献综述。(三)简洁:文献综述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复述前人的研究成果,跟不需要陈述本研究主题或领域的历史,因此应该简明扼要的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展现它们的不足之处,力争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最大的信息。12、内容分析法在传播学研究中主要体现哪几个方面?(一)、描述某一段时间内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这是内容分析最基本的应用领域,它包括:⑴描述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的特征和趋势⑵比较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差异⑶通过研究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来体现真实世界里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即比较媒介现实和“社会真实”(二)、推断传播者的态度和特征和态度(三)、跟受众调查结合在一起,估计特定媒介内容和传播效果13、.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美国学者克里朋夫给内容分析法的定义是:内容分析法是可重复地、有效地从数据理论其情境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个定义简介的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特点:(一)研究对象不受打扰(二)研究过程可重复(三)定量方法(四)非结构化程度高14、编码:依据某种规则将媒介内容进行分类,且将其结果用定量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就是编码,这是内容分析法的核心过程,也是最有挑战性的一步。15、霍斯提、史考特、克里朋多夫公式各用于干什么?霍斯提公式是最简单的编码员间信度的计算公式;史考特Pi指数计算公式仅应用于两个编码员;克里朋多夫的α系数计算公式可用于多个编码员。16、定性田野研究定义:定性田野研究(也译为定性实地研究)。“田野”不一定指土地、乡村或者野外,在社会研究方法中,它是“实验室(或研究者的工作室)”的反义词,指的是研究者不可控制或控制很少的、社会事实所发生的自然场所。17、.定性田野研究发展出现的三种主要价值取向:(一)媒介的社会使用:受众阅读报纸、收看电视。上网等这些活动,用学术化的术语来表述,就是媒介使用,不应该仅仅看成是一个在家庭内部进行活动,这些活动也体现出了受众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文化情境的特征。(二)解码:受众对于特定媒介文本的解释就是解码活动。(三)媒介与社会行为:接受了媒介内容以后,受众的日常行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定性田野研究所关注的第三个研究取向。18、民族志的定义定义:民族志被认为是运用观察、访谈以及其他田野研究手段,深入细致地描述某一特定人群及其文化的一种方法。19、西方重要学者对民族志研究的重要理论博厄斯(提出文化相对论)和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人类学长期田野研究的先例)是两位重要的学者。20、深描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将“深描”引入人类学,民族志的工作就是对个案进行详细和丰富的描述,即深描。21、芝加哥学派学术领袖:城市社会学:帕克(城市社会学奠基人),托马斯(城市社会学领域,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位巨匠,出版《欧洲和美国的波兰移民在》);社会心理学:米德(社会心理学主要学者,他开创了象征互动论,也译为符号互动论,米德生前上课的讲义经过学生整理,于他逝世后出版,这就是象征性互动论的奠基之作《心灵、自我和社会》),戈夫曼(《日常生活里的自我呈现》),布鲁默(认为象征互动论的研究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考察阶段和检验阶段。)22、现象社会学:舒茨在《社会世界现象学》一书将现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23、多重真实由舒茨提出,舒茨认为日常生活是由多重真实所构成的互为主体性的世界,这些真实包括日常真实、梦的世界、幻想的世界、自然地态度的存而不论等。24、常人方法学是谁提出的及其核心观点是什么?现象学社会学的另一代表人物加芬克尔,他出版了《常人方法学研究》一书从舒茨的理论发展出一种经验研究方法,即常人方法学,也译为本土方法论、民俗方法论、俗民方法学方法论等。核心观点:常人方法学是“对普通人的所使用的方法的研究”,这种方法关注个人在日常生活世界里作出社会行为是采用的那一套隐含的、看似自然的、个人不加反思的、理所当然的行为规则、以及个人在推理和解释社会行为时所采取的那一套规则。25、定性田野研究方法中怎么处理研究者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一)研究者对自身的反思(二)研究者与参与者(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信任对于参与者(被研究者)来说,研究者是进入自己生活范围的陌生人,能否获得参与者(被研究者)的信任,对田野研究是否成功至关重要。第二:崩溃有时候参与者(被研究者)的经验跟研究者所能理解的经验出现较大差距,从而使得研究者迷惑不解,乃至崩溃。但这种感觉对于田野研究十分重要,因为崩溃时刻意味着研究者的经验不符合田野实际情况。它推动着研究者去寻找新的,更符合实际的,跟深入的理解。第三:局内人和局外人田野研究的目的是解释,如果研究者能够深入的理解参与者(被研究者)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意义,那么就能够获得更深入的“局内人”的解释。但是,跟参与者(被研究者)距离过近又可能导致研究者对某些现象太过熟悉而失去敏感性。如果跳出参与者的角色,即保持“局外人”的身份,那么研究者能够更容易地看到事件的整体结构和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