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3、名词:规范性分析、结构主义。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结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北强点出现。研究该分析主义的学者哈维为代表,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提出结构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提出结构主义分析得研究学者在经济区位的研究中强点了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地理形成中的重要影响作用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向。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1)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区位理论的两层基本内涵是什么?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2)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在空间区位已知)2、土地因子以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3、名词:区位条件、区位因子、供应商园、机场产业区、交通通达度区位条件: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供应商园: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料的可能2性得以提高。不仅在全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这样,在如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且要求即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机场产业区:机场产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机场业务关联产业,包括直接管理与运营机场的航空公司、物品零售业、货物运输与管理业、新闻报道业、饮食业、机场服务业及其他如金融保险、设施管理等服务业等;在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与空运相关的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航空农业、渔业等)、流通业、通信、运输业、广告、软件开发等信息相关联产业以及其他服务型产业。在空间上依次分布在从中心向外的核心区、中心城区、一般城区。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4、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及内涵、运费的构成、运费方式与运费成本关系、运费定价制度的常见类型。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a.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b.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c.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运费的构成,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减少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运输方式不同,运费就随之不同。(以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例,书49~50)运费又会由于定价制度不同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等。3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圈”内涵及其空间配置原则。杜能圈: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第二圈—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种植。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圈为休息地。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2、辛克莱模式(“逆杜能圈”)。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他指出,杜能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即使现在也基本同现实相吻合,然而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却表现出同杜能圈模式正好相反的地理布局。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不仅仅有农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混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土地利用方式3、杜能农业区位论对农业地理学的意义。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4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收益最大;总而言之,杜···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4、韦伯工业区位论中,一般工业区位因子是什么?一般区位因子为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一般区位因子的具体确定,是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的成本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最终确定为运费和劳动力成本两种5、试述原料指数(原料使用情况)、区位重量内涵及其与工业区位的关系。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即)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原料指数(pmWWMi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即11原料指数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区位重量可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①原料指数1或区位重量2工厂区位在原料地②原料指数1或区位重量2工厂区位在消费地原料指数=1或区位重量=2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6、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及其与劳动费指向间的关系。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劳动力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愈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57、运费最小原理、劳动费指向原理、集聚指向原理及最小费用区位原则。运费最小原理:在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劳动费指向原理:(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对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力成本和为最小是的区位。它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决定劳动力成本指向的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通过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来衡量;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韦伯的思路是: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力成本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即低廉劳动力成本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那么,劳动力成本指向就占主导地位。集聚指向原理:(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使得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集聚又可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纯粹集聚是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韦伯认为:当集聚节约额大于因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时,便产生集聚。还提出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较高的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较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较小。最小费用区位原则:最小费用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是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他6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第四章中心地理论1、基本概念:中心商品、中心地、中心性、中心地的等级、商品服务范围中心地: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中心性: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从公式中可知,中心性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而比其高一级的中心地不仅具有自己固有的职能,同时也兼有最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以此类推,最高级的中心地具备所有等级的中心职能。商品服务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达到多么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线;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内侧界限。如果两个界限都大的话,中心职能高,形成的是“高级中心地”;相反,两个界限都小,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低,形成的是“低级中心地”。2、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系统构建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其一般空间法则分别是什么?73、三个基本原则:市场、交通、行政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作是对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一般空间法则:市场原则: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交通原则: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行政原则:在划分行政区域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从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的系统也称作为K=7的中心地系统。3、决定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大致包括几个方面?(理解,尤其是交通与空间距离)(一)消费市场状况(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零售业间的竞争(四)地价的作用4、Reilly的零售引力模型原理及其应用;Huff的概率引力模型原理及应用。1、赖利零售引力模型赖利(W.J.Reilly)调查了美国150个城市的基础上,归纳出类似牛顿引力定律的零售引力法则,即当在A和B两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两城市向B城市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