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课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二历史集体备课教案备课人何汉勇第1节、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过程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导入】:直接导入法:先介绍选修4的学习内容和重要意义,然后介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学习指导书面材料,再转入单元序言内容的讲述,并引入新课:【教学】:一、秦统一六国(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为突破口,层层深入)BC770-BC221,呈现的政治状况:天下分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1、条件①春秋:诸侯林立——战国七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②长期战乱,人民深受战争之苦=======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③封建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社会基础;④法家关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理论======思想基础⑤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增强======为秦统一提供条件⑥秦王赢政雄才伟略======个人因素(广纳贤士、正确的统一方略)▲思考、提升与巩固(1、秦统一的主客观条件分别是哪些?2、从政治、经济、民族、群众、思想基础概括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封建制度建立,争霸、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长期战乱,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主观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后实力最强,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广纳贤士、统一方略正确2、概况: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二历史集体备课教案备课人何汉勇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试从以下几方面概括)措施影响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后世)经济文化军事交通法律▲复习内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流程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3、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板书】一、秦的统一1、条件2、概况3、意义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二历史集体备课教案备课人何汉勇第1节、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二课时)措施影响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后世)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发展、交流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利用国家统一、国内经济文化交流思想控制,摧残文化军事征百越、击匈奴、设四郡、筑长城奠定国家基本疆域交通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交通发展、各地交流,巩固统治法律颁布秦律刑法严酷、激化矛盾三、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急建长城:伟大象征,暴政见证、隔断联系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4、赋役繁重:激化矛盾5、严刑峻法:四、评价秦始皇(结合史实,一分为二)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功:①统一中国,结束了国家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②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扩展疆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发展交通,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过: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修筑长城、大兴土木、严刑酷法,赋役繁重,激化矛盾③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总之,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其功大于过。【板书】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1、经济2、文化3、军事4、交通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二历史集体备课教案备课人何汉勇5、法律三、秦始皇的暴政四、评价秦始皇(结合史实,一分为二)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一、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2、原因及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1、善于用人与纳谏选官不避亲仇——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2、修养生息、爱惜百姓均田制、租庸调值、轻徭薄赋存百姓——民本思想(水则载舟、水亦覆舟)3、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减仁义为本,刑法为末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策略——战而后和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西——设安西都护府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二历史集体备课教案备课人何汉勇[板书设计]:一、贞观之治1、含义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用人与纳谏修养生息、爱惜百姓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6、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设置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友好接待外国使者;•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宗教方面突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广泛:朝鲜、日本,还有西亚等国。唐文化对外影响——朝鲜、日本(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3、“贞观之治”的影响: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二历史集体备课教案备课人何汉勇(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二、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思路引领:唐太宗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使唐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起到什么作用?其统治思想对后世统治者有何意义?1、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巯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治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自我批评,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做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三、评价唐太宗•1、功:•2、过:•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3、总评:•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板书设计]:2、原因与表现(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3、“贞观之治”的影响:二、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三、评价唐太宗•1、功:•2、过:•3、总评: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二历史集体备课教案备课人何汉勇第3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过程与方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一、少年皇帝——面临形势二、巩固统一和维护主权的措施措施影响结果和意义(总)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缔造了巩固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收复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儒、开科取士;加强满蒙民族团结,册封班禅崇儒、开科取士:缓和矛盾,促进满族文化的发展加强满蒙民族团结,册封班禅等: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平定“三藩”(1673--1681)①“三藩”的概念: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高二历史集体备课教案备课人何汉勇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②三藩割据,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统一③撤藩过程:撤藩—三藩反清—康熙指挥,八年平定④撤藩策略:起用汉将,重用绿营⑤史学界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第三,从性质上来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