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导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百日维新课型:授课主备人:审核:上课时间:导学教案一、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改良生产技术。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二、主张以建设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目标,“定新制,行新法”。治国以“富国为先”,以“劝工”、“惠商”为“养民之法”。在各种产业中实行雇佣劳动制,发展大机器生产,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发本国资源,修矿山、筑铁路、造船舶、铸银币、发钞票、办银行,奖励发明者和“成大厂以兴实业”者。改革旧教育,发展新教育,“废八股,兴学校”,乡立小学,县立中学,省和中央立大学,并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广收博采“西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新式人才,等等。三、代表人物四、公车上书1895年,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五、起因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一、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二、早期的代表人物有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汤震,陈炽,宋育仁,何启,胡礼垣,宋恕,陈虬等人。三、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六、变法内容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市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许自谋生计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七、影响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失败后,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朝统治者感到失望他们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八、失败的原因(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2、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3.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代表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四、公车上书失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五、戊戌政变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原来各大臣的抵制。特别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更是保守派的头目。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又加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九、洋务派与维新派的比较分析:洋务派、维新派在保留君主制的问题是一致的。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君主制制度,而维新派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与顽固派有区别,但洋务派却反对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洋务派能够看到西方先进的东西,主张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维新派则主张改良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于维新变法法令直接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因此洋务派攻击维新思想发动政变,扼杀了维新运动。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不同点:1.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2.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3.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产生差异的根源: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才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由于政治地位的不同。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十、文史资料论中国情形危急(谭嗣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谭嗣同应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到长沙兴办新政。设立南学会是新政措施之一。同年二月初一日,南学会正式开会时,谭嗣同在会上做了演讲。今日所以立学会之故,诸公已讲明白①。愚再就中国现在情形论之。溯自道光以后,通商诸事,因应失宜,致酿成今日之衰弱。袁急回天津。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於9月18日夜访袁世凯住处,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9月19日,慈禧太后回宫,9月21日即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即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是为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嗣同拒绝出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六、甲午战争后,近代时期的中国备受列强侵略,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寻找救国的办法,力图救亡图存,比较突出的是洋务派和维新派。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而维新思想家则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把抵抗侵略挽救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日本乃亚细亚之小国,偶一兴兵,即割地偿款②,几不能国。而德国又起而乘之③,瓜分豆剖,各肆侵凌,凡有人心,其何以堪?即如土耳其国,居欧、亚之间,不修政学,不入公法。中国昔日亦轻视之。或以土耳其比中国,中国辄以为耻。乃自俄、土战后④,略有变法之意,其教宗以战死为登天堂,民心因而固结,同仇敌忾,……故前年遂能战胜希腊,六大国皆为之震动⑤。此其胜于中国者一也。土耳其陆军既强,海军亦具规模,中国乃无一任战之船。此其胜于中国者二也。尤可骇者,中国胶案既出之后,六大国皆移师,而各欲因利乘便,冀得土地⑥,土耳其亦攘臂于其间,明目张胆而言曰:“我情愿少索希腊赔款,速了此案,以便我亦往中国,分一块土地也。”夫以素为中国所轻所耻之土耳其,转而陵驾中国之上,至为分中国之谋,我中国之耻可危,为何如哉?暹罗者⑦,亦亚洲弱小之南国也、土地、人民、财赋远不及中国,自从翻然变化,国势居然日盛⑧。昔薛叔耘《钦使日记》中⑨,已称为宇内第三等国,今其国君游历泰西各国。共倡实学,各国爱之重之,国势由此更见兴盛,且将升为第二等国矣。我中国以十八省之大,乃不能比一暹罗,其耻又何如也?诸君素怀忠君爱国之忱,谅必同深此耻。故愿与诸君讲明今日危急情形,共相勉为实学,以救此危急之局。且不惟中国当知其危也。鄙人顷在湖北,晤日本政府所遣官员三人⑩,言中、日唇齿相依,中国若不能存,彼亦必亡。故甚悔从前之交战,愿与中国联络,救中国亦以自救也。并闻湖南设立学会,甚是景仰。自强之基,当从此起矣。夫日本席全盛之势,犹时恐危亡,忧及我国,,我何可不自危而自振乎?注:①在谭嗣同之前,已有皮锡瑞、黄遵宪二人演讲。②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万万多两③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两个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派军舰占领了胶州湾,夺取青岛炮台。④这次战争争发生在1877年4月至1878月3月。⑤六大国:指英、俄、法、德、意、日六国。1897年,因为克利特岛问题,土耳其与希腊发生战争。⑥冀得土地:指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⑦暹罗今泰国。指1871年暹罗王拉玛五世改革后,国势日合,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可以说在挽救民族危难中洋务派和维新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们的主张及其作用是否相同?六、《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仔细分析含义。七、康有为,中国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