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道路的基本属性:①公益性②商品性③超前性④储备性。2、道路的经济特征:①道路产品是固定在广阔地域上的线形建筑物,不能移动②道路的生产周期长③道路是物质产品,但不具有商品形式④具有特殊的消费过程和消费方式⑤道路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社会和经济服务。3、公路的功能:主要承担中、短途运输任务;补充和衔接其他运输方式,担任大运量运输的集散运输任务;在特殊条件下,也可独立担负长途运输任务。4、城市道路的功能:联系城市各部分,为城市各种交通服务,并担负城市对外交通中转集散;构成城市结构布局的骨架;为防空、防火、防地震以及绿化提供场地;是城市铺设各种公用设施的主要通道;为城市提供通风、采光,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划分街坊,组织沿街建筑,表现城市建设风貌。5、道路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专用道路。6、公路是指连接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按其重要性和使用性质可划分为国家干线公路(国道)、省级干线公路(省道)、县级公路(县道)和乡级公路。7、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和支路。8、专用道路由工矿、农林等部门投资修建,主要供该部门使用的道路。包括厂矿道路、林区道路、港口道路。9、公路是是线形结构物,包括线形和结构两个组成部分。10、公路线形是指公路中线的空间几何形状和尺寸。11、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等组成;纵面线由直线及竖曲线等组成。12、公路结构是承受荷载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构物,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排水系统、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及交通服务设施等。13、道路工程的主体是路线、路基、路面等三大部分。14、公路按其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的分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15、公路的技术标准是法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指公路线形和构造物的设计、施工在技术性能、几何尺寸、结构组成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16、按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和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7、道路平面线形是指道路中线投影到水平面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它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等各种基本线形组成。18、平原区是指地面起伏变化微小的地区。平原区的选线原则:以方向为主导,平面线形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尽量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角,但不应为避免长直线而随意转弯,通过实地勘察,确定应穿、应避、应趋就的地点作为中间控制点,相邻控制点间无大的障碍时用直线连接,方向转折处设置适当的平曲线。19、丘陵区是介于平原和山岭之间的地形。丘陵区布线,要因地制宜,掌握好线形技术指标。通常是微丘地形按平原地区掌握,重丘地形按山岭区处理。选线时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路线设计应充分考虑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在注意路线平、纵面线位选择的同时应该注意填挖平衡;平、纵、横三个方面应综合考虑,不应该只顾纵坡的平缓,而使平面弯曲;冲沟比较发育的地段,高等级道路可考虑采用高路堤。20、山岭区线形可以分为a沿河线,其布设主要应处理好河岸的选择,线位高低,跨河换岸地点及三者的关系。b越岭线,应处理好垭口选择,过岭标高,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三者的关系。c山脊线,在合乎路线总方向的前提下大体上沿分水岭布设的路线。221、桥头布线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道路跨越支流的桥头布线:直跨方案和绕线方案(2)利用河弯或S形河段跨主河,以争取桥轴线与河流成较大的交角,改善桥头线形(3)适当斜交改善桥头线形。22、越岭线: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23、直线的特征:作为平原地区道路的主要线形,它具有路线直捷、前进方向明确和测设简便等优点。但是长直线由于景观单调和公路缺少变化往往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或注意力分散,以致发生事故。因此,在线形设计中,选取直线及其长度时必须慎重考虑,应避免使用长直线,并注意直线的设置应与地形、地物、环境相协调。24、圆曲线极限量最小半径是平曲线半径设计的极限值,任何情况都要满足。其界定方法为:(1)行车的横向倾覆稳定性(2)行车的滑动稳定性(3)乘客的舒适性(4)营运的经济性25、道路平曲线:在道路平面设计中应在两直线段交汇点,用曲线将其平顺的链接起来,以利于汽车安全正常的通过,这段曲线称为道路平曲线。26、什么是汽车行驶的安全状态与正常状态:横向安全是指在设计中应确保汽车无侧滑和倾覆的危险横向安全状态:指汽车上的乘客和汽车本身处于平衡状态道路平曲线半径与横向力,一般最小半径值介于极限最小半径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之间,其超高值随半径增大而减小。27、圆曲线的三个半径:圆曲线的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圆曲线的最小极限半径。28、圆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1)按6s行程确定平曲线的最小长度,2)按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来确定平曲线的最小长度,3)按小偏角的要求来确定平曲线的最小曲线长度。29、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30、缓和曲线的作用:①缓和曲线通过其曲率逐渐变化,可更好的适应汽车转向的行驶轨迹。②汽车从一曲线过渡到另一曲线的行驶过程中,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③缓和曲线可以作为超高和加宽变换的过渡段。31、怎么去定缓和曲线长度:a.依据离心加速度变化率计算b.依据驾驶员操作反应时间确定(按3s行程计算)c.超高渐变率不过大。32、直线与曲线组合应注意:长直线的尽头不宜设置小半径的平曲线;同向曲线间应避免短的直线。33、曲线之间的组合方式:基本型,S型,卵形,复曲线,凸型,复合型。34、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超车视距、会车视距。35、视距: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为防止冲撞而制动,或回避障碍物绕行所需要的距离。36、停车视距:小客车行驶时,当视点高为1.2m,物高为0.1m时,驾驶员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37、会车视距:两对向行驶的汽车能在同一车道上及时刹车所必需的距离。38、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当视点高为1.2m,物高为0.1m时,后车超越前车过程中,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39、纵断面: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刨切,展开而成的平面称为纵断面。40、纵断面图作用:反应路线在纵断面上的形状,位置和尺寸的凸型,它还反应所经地区中线地面起伏情况与设计标高之间的关系,它与横断面图,平面图接合起来,能够完整的表达道路的空间位置和立体线形。41、平均纵坡:在道路设计中,平均纵坡是指一定路线长度范围内,路线两断点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值。平均纵坡是衡量路线线形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平均纵坡在宏观上控制3了纵坡。42、最大纵坡:是指道路纵坡设计的极限值,是纵面线形设计的重要指标。高原纵坡折减:对海拔在3000m以上地区的公路最大纵坡要进行折减,折减后的最大纵坡如果小于4%,仍采用4%。43、坡长:是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44、坡长限制包括陡坡的最大坡长限制和最小坡长限制两个方面,最大坡长限制是根据汽车的动力性能决定的。45、最小坡长是指相邻两个变坡点之间的最小水平长度,最小坡长通常采用设计车速行驶9~15秒的行程作为规定值,车速大于等于60km/h时取9s,车速为40km/h时取11s,车速为20km/h时取15s.46、合成坡度:道路在平曲线路段,若纵向有纵坡且横向有超高时,则最大坡度在纵坡和超高横坡所合成的方向上,这时的最大坡度称为合成坡度。47、地面线是指在纵断面图上表示原地面的标高线,地面线上各点的标高称为地面标高,沿道路中线所作的纵坡设计线称为纵断面设计线,在纵断面设计线上的各点标高称为设计标高。48、变坡点:纵断面上两个相邻不同坡度线的交点。49、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而在边坡处设置的纵向曲线称为竖曲线。坡度角W为正,变坡点在曲线下方,竖曲线开口向上,称为凹形竖曲线。W为负,变坡点在曲线上方,竖曲线开口向下,称为凸形竖曲线。50、竖曲线的设计标准有竖曲线最小半径和竖曲线长度。51、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的确定及考虑的因素:a从限制离心率不至过大考虑b从汽车夜间行驶前灯照射距离考虑c从保证跨线桥下的视距考虑。52、凸型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的确定:a从失重不致过大考虑b从纵面行车视距考虑53、竖曲线最小长度。我国公路按照汽车在竖曲线上3秒的行程时间控制竖曲线的最小长度。54、竖曲线设计的要求:a选择较大的竖曲线半径b同向竖曲线应该避免断背曲线c反向曲线间,一般由直坡段连接,也可以径相连接d竖曲线设置应该满足排水需要。55、道路的空间线形:是指由道路的平面线形和纵面线形组成的空间立体形状。56、线型组合设计原则a应该在视觉上能自然的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b平纵面线形的技术标准应大小均衡,使线形在视觉上,心理上保持协调c合成坡度应组合得当,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d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57、线形组合设计要点:1.现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a,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与竖曲线。这种组合使曲线和平曲线对应,这使竖曲线的起点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是所谓的“平包线”b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c暗弯,明弯与凸,凹竖曲线的组合。暗弯与凸型竖曲线组合d平曲线竖曲线某些情况应避免组合2.直线与纵断面组合3.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协调配合。58、爬坡车道:是陡坡路段主线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载重车行驶的专用车道。59、爬坡车道总长度由起点渐变段长度、爬坡车道的长度和终点附加长度组成。60、爬坡车道的设计:横断面的组成、横坡度,平面布置与设值。61、交通流线(行车路线)是指把汽车作为一个质点,汽车行驶时所行走的轨迹。62、危险点:交通流线相互交错的点位。分为分流点(分岔点)、合流点(汇合点)、冲突点(交叉点)。63、分流点是指一条交通流线分为不同方向的两条或多条交通流线的地点。64、合流点是指来自不同方向的交通流线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65、冲突点是指来自不同方向的交通流线以较大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466、道路交叉分为平面交叉(交叉口)、立体交叉(立交)。67、根据平面交叉的几何形状,常见的平面几何形状分为:十字交叉口、X字形交叉口、T字形交叉口、Y字形交叉口,错位交叉口、复合交叉口。根据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形式和交通特性,又可分为:加辅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扩宽路口式、环形交叉。68、立交按相交道路是否互通分类:分离式立交;完全互通立交;部分互通立交。69、平面交叉(交叉口):指相交道路在同一个平面上相交的地方。70、平面交叉的优点是形式简单、适应性强、造价低、占地少,缺点是冲突点和交织点较多,行车速度低,易产生交通阻滞和交通事故等。71、平面交叉设计要求:一是保证相交道路上所有车辆与行人的交通畅通与安全,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满足各条道路的行车要求;二是满足行车稳定的前提下,保证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迅速排除。72、设计内容:平面设计,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立面设计,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和雨水口、排水管道的布置;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73、交叉口的平面选型原则:选择平面交叉形式应以减少或消除冲突点和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一般按以下要求进行:尽量采用正交十字形交叉或T字形交叉;对于斜交的平面交叉口,宜作部分改进和优化;主次分明,对于主流交通,其道路线形尽量顺直;应尽量避免近距离的错位交叉;尽量避免畸形和多条道路的平面交叉,或尽量简化。74、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目的及作用,是同一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交叉口和周围建筑物之间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三个方面的要求;使相交的道路在交叉口内能有一个平顺的共同面,便于车辆和行人的通行;使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能迅速地排除;使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各点标高能与建筑物的地面标高相协调而具有良好的空间感观。75、平面交叉按照“首先照顾主要道路,同时兼顾次要道路”的原则进行设计。76、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