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二)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1.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的现象。1999年6月,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途径:1.国家政策保障2.推进新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内容和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就是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3.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二)方法:1.发挥教师的作用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p7)(p8例)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把学生当做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要引导学生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把握这种规律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二)中学生发展的特点:1.身心发展2.主体性发展(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3.具体教育内容(三)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着重从身心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要求、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去展开工作。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中学生主体性发展中,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觉醒,教育者不能将中学生滋味意识的觉醒简单视为叛逆,或将其归为问题学生之列,而应当充分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因势利导地化解中学生的种种问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是不可阻挡的,但是中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也需要教育者在尊重中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个方面:1.入学机会均等;2.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身心发展水平四、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潜能差异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分阶段教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辩>注意区分因材施教同分阶段教育的区别①分阶段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不同的阶段,然后依据这种阶段,给予不同阶段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源;而因材施教则是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②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不同。分阶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之分,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才能的高低来分配;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个性发展潜能不同,因而要给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发展的教育机会。(因材施教,实际上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因材施教,就必须认真分析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发展情况及发展可能性。)(二)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辩>在教育活动中,不因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和学生个人身心发情况而歧视一些学生,给所以中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是教育公正的要求。但是,①教育面向所有学生,不因学生的种种差异,做到对所有学生机会均等,这只是教育公正的一个方面。人的发展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人的天赋也有所不同,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将对教育的公平、公正,仅仅理解为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东西,让所有的学生以一种模式成长,就会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的所谓“齐步”发展,这并不算教育公平。②教育公平也包括不同学生不同个性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人要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p17)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功能(1)功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通过无形的师生交往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2)教育激励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重要的激励作用。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校生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亲其师,而信其道)。能够保证课堂活动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对教师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感受到教学过程的愉快和自身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3)社会功能:学校生活中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走向下一个学业阶段,甚至是走向社会的人际关系情况。良好的师生关系传递着一种关怀、信任的心理氛围,对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二)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1)放任型(无序、随意和放纵)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不在场时反而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中的具有领袖才能的人,出面进行组织的结果。(2)专制型(命令、权威和疏远)教师在场时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教师不在场时。(3)民主型(开发、平等和互助)√(三)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互助关系(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尊师爱生:教师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2.民主平等:不是表面上的你问我答,而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允许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思想火花。3.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及教育的目的,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只有了解了教师和教育取向时,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获得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教学相长是师生在一中良好的教学环境下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在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基础上两者良好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和升华。)4.心理相容:师生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包容,情感上的相互支持。第三节教师观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一)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角色。教师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育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教师的职业角色有:(1)传道授业者;(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朋友;(6)研究者(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p21)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发的教师2.教师行为的改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我国在19世纪末引进西方国家的师范教育,在20世纪初建立了师范教育制度。(三)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1.中学教师的通识素养2.中学教师的专业基础3.与中学教师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学科知识2.中学生的专业品质(1)教育思想:两个基本特征:自觉性,即自觉把教育活动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深刻性,即能够洞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2)教育情感:教育是实践活动,只有将感情投入其中的人,才会积极地从事教育事业。(3)职业道德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做到:①依法执教,严谨治教②爱岗敬业,廉洁从教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人们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要做到:①全面关心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严格要求学生④理解和宽容学生⑤解放和放飞学生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教育法律意识3.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1本体性知识: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是教育活动的基础2条件性知识: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教师专业知识识和技能(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3实践性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导入、强化、发问、课堂管理、沟通与表达结课等技巧)4一般文化知识1.信息能力2.教学能力教师专业能力3.表达能力4.组织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一)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育反思”是教师岗位专业经验积累是否有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终身教育观念的来源1929年(英)耶克斯利出版《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终身教育观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育观念方面: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创新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真正实现教育观念上的的变革,是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学习是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②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会加深我们对终身教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