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它派生的自然物质所组成的整体,也称为自然综合体。2、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照特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待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3、自然地理系统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4、耗散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的,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5、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随纬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6、地域分异把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分化,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7、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度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8、干湿度地带性是指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气候干湿度不同,使得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内陆沿经度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更替的性质,也叫经度地带性、经度省性。9、综合自然区划是以自然地理综合体为划分对象,根据自然综合体为划分对象,根据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程度和差异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10、自然区划就是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法。11、报酬递减率当对土地的投入增加一定水平时,单位投入所获得的报酬随投入增加而发生递减的现象称为土地报酬递减律。1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劳动成果相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13、土地单位把土地分级中反映土地范围大小、能够揭示土地特点与组合关系的单位称为土地分级单位,简称土地单位。14、土地科学就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一门科学。15、地方是由地段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单位,是内部结构复杂,各个地段有规律地彼此交替重复出现或呈复域分布或是地段遭受切割而复杂化的地域。地方的制图比列尺为1׃20万~1׃100万。16、地块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17、土地结构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的格局。质的对比关系是指有哪些种类的土地类型及其组合关系。量的对比关系是指各种土地类型所占的面积比列。18、区位(location)是指某一经济事物或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场所以及该场所与其周围事物之间的经济地理关系。19、土地分类就是土地单位类型的划分,即根据土地单位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将土地区分为不同级别种类。20、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通过对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评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力,判别其对某种利用方式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如何,从而做出等级评定的过程。二、基本问题1、影响垂直地带性的因素——山地必须达到一定高度且具有足够大的相对高差才可能有垂直带的出现,温带一般大于800m,热带大于1000m。垂直带形成的根本前提是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直接原因是由此引起的热量和水分差异。山地隆起的直接原因是地球内能,故垂直带性属于非地带性分异,但又受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影响,因此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2、城市气候的特点1)气温高:一般1-2℃,最高11℃2)湿度低:气温高,地面水汽少3)风速小:建筑物使下垫面粗糙,平均比郊区小20-30%4)太阳辐射弱:污染粒子吸收和散射使年平均少15-20%5)能见度差:烟尘颗粒等吸收散射,凝结核导致多雾6)降水多:凝结核多,下垫面粗糙、热岛效应使气流上升强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综合指标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持续性是基础,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资源、立地条件、生物资源。经济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效益,用统计分析计算定量,评价近期和未来。社会政治环境、承受能力、保障水平、公众参与程度等。4、区位及其特征1)区位概念的双重性区位既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它以自然地理位置为依托,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以人类经济活动、经济联系以及人类对经济活动选择设计为内容。人类行为活动总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这种空间占据具有排他性。2)区位的层次性区位分宏观区位和微观区位。宏观区位是全国总体生产布局或一个地区综合布局的优化方案;微观区位是具体生产部门或经济设施分布地点的优化选择。3)区位的稀缺性是指对某一类经济活动或不同的经济活动而言,对优良区位的需求总是大于它的供给。4)区位的相对性首先,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不利的区位可变成优良区位;优良区位可变不良区位。其次,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区位质量的好坏具有相对性。如优良工业的区位可能不是优良住宅区位,优良住宅区位可能不是优良商业区位。5)区位质量的等级性区位质量的好坏会因地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如房价和地段关系,地点不同,房价的差异非常悬殊。靠近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生活文化与服务设施配套的完备程度等都影响房价。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农作物生产力草地畜牧产值林木生长系数农用地产值建设用地产值农作物潜在与现实生产力区域及全国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蓄积量、生长量区域及全国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二、三产业净产值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三、计算1、某地区土地面积为A万亩,其中陡坡B万亩,该地区共可划分出地块种C个,其中陡坡地块D个,该地区陡坡地块的多度、面积比和重要值各值多少。公式:多度=该土地类型的个体数/该区域全部土地类型的个体数*100%面积比=某土地类型的面积/该区域土地的总面积*100%重要值=多度+面积比多度=D/C*100%面积比=B/A*100%重要值=D/C*100%+B/A*100%四、论述1、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土壤圈的影响五、知识点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它不是对大家以往所学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气候气象学、水文学等的综合,而是从综合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演化和规律性。2、自然地理系统的特征1)受太阳能和地球内能双重作用;2)同时存在着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的界面;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生成物;4)在进化中形成有序的空间结构;5)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最为集中的空间。3、系统的类型1)按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银河系)、宏观系统(生态系统)、微观系统(细胞、原子);2)按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与环境有能量物质流通)、封闭系统(与环境有能量无物质流通)、孤立系统(与环境不发生联系);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人造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自然系统(天然生态系统)、复合系统(农业系统)。4、系统论引进地理学,将古老地理学从定性分析和解释引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5、部门自然地理学分析性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综合性研究。6、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7、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最主要特征,指系统具有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整体功能2)层次性系统由子系统组成,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3)相关性子系统、子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4)稳定性系统基本不变的状态,是系统存在和能被认识的根本条件5)变异性随时间而发生化就是变异性,是系统发展的原因8、熵与系统有序性的关系ΔS=ΔiS(内部的熵)+ΔeS(系统与外部交换物质和能量的熵变化)。一般ΔiS0,而ΔeS可正可负,随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而定。当ΔeS0时,ΔS0,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使系统熵增加,系统将更加无序。当ΔeS0,但|ΔeS|ΔiS时,仍然ΔS0,系统还是趋于无序。当ΔeS0,且|ΔeS|ΔiS时,则ΔS0,系统会产生新的有序结构9、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1)分层结构四大圈层按密度和重力作用分层,各组成成分还可分层,如植物群落分乔、灌、本、苔藓层。2)渗透结构四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渗透,彼此交织成有机体。如大气圈中有水、固体和生物,水体中有气、矿物质、泥沙和生物体。3)地域结构是指相互作用的各组成成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按照一定规律发生分异,形成不同的结构单元。无论陆地还是海洋都有由赤道向极地更替的结构单元。10、自然地理系统中的物质分布特点既广泛分布,又相对集中,各组成成分在不同圈层中都有分布,又相对集中于某一圈层,使得物质组成具有广布性、集中性和成层性。11、生物固定太阳能可以逐级转化,每次转化后可保存10%的能量。12、从19亿年以来,太阳辐射占主导作用。在中生代,爬行类繁盛后灭绝,鸟类、哺乳类动物、被子植物繁荣。随时间推移,自然地理系统的有机物储量增加。13、现代地理环境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发展形成的。14、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节律15、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本质区别1)原始大气H2O,CO,CO2,N2,NH3,CH4,本质区别是无游离氧。2)二氧化碳大气绿色植物产生氧,CO,CH4氧化为CO2,NH3氧化为N2,CO2占优势。3)现代大气陆生植物繁荣后,氧不断增加,产生臭氧层,CO2不断减少,NH3的氧化和蛋白质的转化使氮不断增加。16、水圈的发展方向1)水的体积日益增大:地球形成初期,水大部分以结晶水存在内部,温度升高转化为水汽,火山喷发逸出地表进入大气,随大气水汽增加和地表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为水降落地面。2)大洋的含盐浓度逐渐增加:原始海洋水量少,含盐低,随风化和径流,陆地的无机元素不断进入海洋,含盐量增加。海洋生物吸收CaCO3构成骨骼和外壳,使CO32-减少,氯化物保存下来。17、陆地与海洋的差异1)大陆和大洋相间对峙分布大陆分成相互对应的三对大陆,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洲大陆和大洋洲大陆、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南极洲大陆则独立分布。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陆间海,岛屿星罗棋布,火山和地震活动强烈。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分布与三对大陆之间,一个极地大洋北冰洋和一个极地大陆南极大陆呈对峙分布。2)大陆和大洋的面积与分度相差悬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海洋和陆地在各纬度带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占39%,南半球陆地只占19%。18、日地距离和黄赤交角对地域分异的影响1)日地距离日地距离为1.496亿km,如果日地距离仅相当于太阳-水星的距离,太阳辐射强度将比目前大6.7倍,全球会普遍高温,也就没有热带、温带和寒带之分。如果日第就离像太阳-冥王星的距离,地表太阳辐射将减少至目前的1/1600,全球将是一片冰漠,也就无复杂的地域分异2)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面)的交角,等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所成角6634的余角2326。若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范围扩大,热力带分异减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反之使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直射范围变小,各纬度间热力分异加大,极昼和极夜区减小。19、南北两半球之陆地面积比海洋和陆地在各纬度带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占39%,南半球陆地只占19%。20、大陆的成对分布21、海洋纬度地带性的标志?——大陆纬度地带性的标志是土壤和植被,而大洋纬度地带性的标志是大洋生物群。22、成土过程的纬度地带性1)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为主,冰冻现象普遍存在;2)中纬度地区化学风化为主,土壤处于粘化阶段,以黄棕壤、暗棕壤为主;3)低纬度地区淋溶强烈,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全部淋溶,硅也遭到淋溶,铁铝相对集中,风化壳处于富铝化阶段,土壤以砖红壤、红壤为主。23、干湿度地带性的原因干湿度地带性的形成与经度无关,主要是距离海洋远近所引起的湿度和降水的变化,反映在土壤、植被等成分由海到内陆的分异。干湿度分带性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