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5-17章复习题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5·16)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1)写出选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言不及义、好行小慧(2分)孔子认为,君子言行应该以义为根本,以礼为规范;说话谦虚,行事忠诚可靠,不卖弄小聪明;谨言慎行、有所畏惧,不逞匹夫之勇,好谋而成事。(2)根据上述三则文字概括孔子的言行观(4分)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15·1)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5·5)(1)这两则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治国主张?请简要概括。(3分)体现了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为政主张,反对用战争等暴力方式解决政治问题。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1)孔子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什么道理?(2分)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侍奉贤者,结交仁者。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适中交往(适度交往、中庸)原则。(2分)同意。(1分)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处世要有是非标准,态度严肃,但不争强好胜,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不斤斤计较。(2分)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1分)(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简要说明理由。(4分)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⑴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待人的什么原则?(2分)“仁”是“礼”道德情感的依据和基础,“礼”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孔子提醒乐师注意脚下,向他介绍在座的人,这都是相师之道,是礼节;孔子帮助乐师,能做到言辞恳切,礼节周到,态度诚恳,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关系2分,结合材料2分)忠,即尽心待人的原则⑵请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4分)六、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1)上面文字中包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1分)爱憎分明,憎恶那些没有仁德、行事不合礼义的人;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举人察言要有原则,不以偏概全。这些要求,充分体示了孔子的中庸思想。群而不党(2)请根据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孔子对君子的这些看法,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七、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5)(1)根据上文写出三个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3分)(2)结合上文内容,说说“志士仁人”与“鄙夫”的区别。(3分)“志士仁人”重义轻利,把义作为行事根本,致力于对天理仁道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而“鄙夫”行事重利轻义,看重个人私利,患得患失,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八、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1)上述文字都体现了孔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填一个八字成语)的精神(1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重视自身德行和才干的养成,而不求闻达的精神;善于自省的精神。(2)通过上述文字概括孔子所提倡的精神(3分)九、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16·7)孔子认为君子要警惕哪三件事?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年少时,要警惕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要警惕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要警惕贪得无厌。十、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9)⑴陈亢从伯鱼的答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诗和礼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人应该一视同仁(君子对儿子不应偏爱)。⑵《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请概述孔子对《诗经》学习的看法。(4分)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提高修养,可以丰富知识;还应该学以致用,如处理人际关系、讽谏君王等。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7·9)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⑴在文中,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2分)颛臾主持过祭祀仪式,是鲁国的臣属。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⑵孔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1分)意在说明季氏将伐颛臾是为人臣子者冉有和季路的罪过。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⑶画线句子暗含的一个成语是:祸起萧墙(1分)⑷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十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上述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为政治国思想?(2分)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为政治国思想,反对用武力、军事等暴力手段解决国际、国内问题。十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5.3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上述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观?请简要概括。(3分)首先,孔子认为学习对于人生具有重大意义,不爱好学习的人无法完善德行。其次,他强调学思结合,通过学习解答人生困惑。再次,他认为学习应该积极主动,以弥补先天之不足。十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17·1)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17·5)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⑴第一则中,孔子为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