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也就是中发[2015]12号文件,在第29条中明确要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2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这个文件中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文件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列出了学生要努力实现的具体目标,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稳态与环境”模块部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如下要求:学生要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来看,生态文明教育也是中学生物学的课程目标。我国有2.2亿青少年,广大青少年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的主要精力、社会方方面面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仍集中在中考、高考上,对生态文明教3育的重大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生态学、环境保护等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内容。但是现行中学生物学教学只是进行简单的个别知识点的学习,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能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形势。本课题就是着眼于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探索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行为准则渗透于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使教育承担起为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奠基石作用。鉴于此,多年在县教研室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李锦德同志,组织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长期从事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工作的3名来自国家级示范高中,一名来自市级示范初中,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主研人员,提出了“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广大中学生物教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广大中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苍溪、美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二)、课题概述1、课题的界定(1)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2)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4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3)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间、代际间的关系,根据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安全、生态政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本课题中涉及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涉及有关生态文明知识、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技能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最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态文明观的教育。2、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找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提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具体内容包括:(1)、确定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任务。(2)、确定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在生态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首先需要统筹考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之间5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在已有的学校教育内容体系中插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在内容构成上,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技能教育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教育,最终形成生态文明观教育四大部分。在内容的组织上,既要做好内容的纵向组织,即要按教育各个阶段和各个年级的顺序形成一个关于生态教育相对独立的由浅入深的完整有机序列,同时又要做好内容的横向组织,将生态教育内容和其他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结合和平衡,从而避免因生态教育内容的增加而形成的教育内容的冗长与重复。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因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具有多学科性和综合性,所以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第一,在相关科学中加入生态教育内容并使之有机融合,此时,生态教育内容就成为相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通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隐形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化、系列化的生态教育内容。(3)、寻找中学生物学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点,探索多样性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感悟和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分别在四川省苍溪中学和苍溪县陵江镇初级中学校同时开展,分三个阶段完成,研究时间2年。第一阶段2014年4月至2014年7月,主要进行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制定,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第二阶段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本阶段主要实施课题研究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第三6阶段2016年6月至8月,本阶段主要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为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承接生态文明建设对教育内容更新的要求,以生态知识作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普及生态知识,从而使学生乃至全体公民能够自觉保护、建设我们所处的地球。本研究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学生物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将“生态文明”概念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进一步丰富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强化教学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服务功能,使中学生物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通过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广大中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新型生态文明社会意义重大。73、课题研究的过程:研究流程示意图为了确保研究顺利进行、使研究更具可操作性、科学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准备阶段2014年4月-8月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成立研究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收集、整理课题资源查阅文献,学习课程开发的理论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召开研讨会,明确分工及研究任务,制定课题研究行事历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计划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进行结题论证和评估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查阅文献,学习课程开发的理论请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库”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6年5月总结阶段2016年6月-7月8(1)、组建课题研究团队,并请专家对主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提高了主研教师的科研能力。(2)、开展生态文明社会调查。(3)、主研教师定期召开碰头会,就课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汇报,每学期课题研究做到有计划、有自查、有总结,重视阶段性成果的提炼。(4)、邀请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并对本课题感兴趣的教师参与课题,切实丰富课题研究的一手资料。(5)、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同样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况在不同班级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汇总得出结论。二、课题成果通过近两年的研究,课题组获得了如下成果:1、生物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学科在现行的教材中,人教版教材为国内广泛使用的版本。与其他学科相比,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最多,尤其是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学内容百分率在51%以上。生态学的内容很多就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内容。生物学教学相比于其他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的学科。2、学科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从中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来说,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上,生物学初一到初二每周大多数学校只开设了两节课,且初中生物学科基本没有自习;高中生物是高考科9目之一,学生的课外时间主要是在为高考进行演练。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生物学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行为准则等等内容融于生物学课堂教学中。3、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找到切入点,要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适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导入策略、补充策略、延伸策略(1)渗透策略一:找准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学生物教学切入点。从生物学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出,人和生物圈之间关系的构建,主要是按照人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及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课程设置内容来实现的。学生对其进行了解的过程就是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过程,可以使其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学观点。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开篇布局让学生牢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师讲清这些内容就可轻松切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讲解生物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我国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要可持续发展,大家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在各章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例如讲动物方面,我国鱼类有3000多种,占世界10总数12.3%,陆地栖脊椎动物2000多种,占世界总数10%以上,其中鸟类有1660种,占世界种数13.5%左右,并拥有珍稀品种丹顶鹤、褐马鸡、朱鹗、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大熊猫等。植物方面,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在我国几乎可以见到,种子植物有2700余属,30000多种,森林树种2300种,世界上现有种子植物的木本属中95%见于我国,中国还是裸子植物的故乡,其中银杏、水杉、金钱松、珙桐等还是我国特有种类。这些可进行生态文明内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6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第四单元7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3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六单元3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七单元3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阐述我国资源面临困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