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多元语境对现代德育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网络时代多元语境对现代德育的影响唐桂丽(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湖北武汉430056)内容提要:多元语境是网络时代的生存环境或话语状态,这种生态环境会对现代德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多元的价值观并存格局,提出了现代德育的凝聚力诉求;生活现象乱象纷呈,提出了德育面向时代和面向生活的要求;多元主体间的交互性,提出了德育的平等与自由意识。关键词:网络时代多元语境现代德育“我们的时代常被称之为相对主义的时代”[1]P6,道出了多元化和相对主义是西方进入后现代社会的结果,网络时代无非是加剧了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它的多元化表征也与非网络时代不同,多元化不仅仅是价值观的多元,在网络时代它成为了一种生存的环境或话语的状态,那么当代德育在这样的语境下会怎么发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一、网络时代多元的价值观并存格局,提出了德育凝聚力的诉求早期的多元化实际上是伴随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商品的丰裕而来的,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则是伴随着信息的泉涌与泛滥而至。网络给我们同时推开了多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一个人开始真正地面对一个世界,通过鼠标敲击出的世界,远比一份报纸和一本书呈现的世界要丰富多彩。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格局应该是网络时代文化价值观的表征。网络有时就像一个棱镜,折射出不同民族、国家、地域的人们生活的情境、行为习惯和评判方式,人们对这些不同,经历了最初的新奇、尔后的眩晕,最终大多都会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不置可否地将它们搁置在那里,待到需要时,再把它们拿出来把玩一番。这种状态却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沃·威尔什宣称:“后现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的基本观念的历史时期”、“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性、统一性的时代”[2]P47,可见,他们对多元化的重视。其实,无论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关注这种多元与相对主义的格局,其中透显出的无非是两种态度。一方面,显出这些人对相对主义和多元化的恐惧与叹息。最突出的表现则是他们总是将相对主义与多元化引向虚无、荒诞与绝望。如费耶阿本德说:“只有一条原则,它在所有情况下和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上都可以维护的。这条原则就是:怎么都行。”[3]P38当费耶阿本德树起了“怎么都行”这面旗帜时,他将多元化彻底引向了虚无。齐奥兰在这点上走得更彻底:“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所有的标准、形式、原则……都是扯淡。”、“……根本就没有生活的理由?……我根本就无法理解,我究竟要在这世界上寻找什么?”[4]P39在他拒绝和反对一切标准和原则的同时,也把虚无和绝望呈现给了人们。这样,人们在承认相对与多元的同时,不得不忧郁地同时面对虚无和绝望。另一方面,从对“差异”的认可中,肯定相对与多元化,从而会导致对多元价值观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中的不少人,在批判“同一性”强制的同时,还用不同的方式提倡着异质性,进一步提出了“差异万岁”的口号,在这里“差异”等同于多元,多元也就被视为“差异”。“这种多元化强调而不是企图抹杀或消灭差异,主张的范式并行不悖、相互竞争,因此它是一种彻底的多元化。”[2]P47与由于知道“终极价值”不可能,陷入虚无、荒诞和绝望的状态不同,另一种由于对“差异”的尊重,而对多元化的价值观,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方式,即当“终极价值”不可能时,我们主动进入具体和多元的价值观,具体地说,哪一种信念会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南,这得看这种价值观它的核心影响力或凝聚力,也就是说,当人们不在对“终极价值”怀抱那种浪漫情怀时,他会对具体的价值观念,怀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人们会认真地选择那种他认可的,并使他的生活充满意义的价值观。这样,无论是在反抗“整体”和“同一”中走向多元,还是在关注“差异”中走向多元,它们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多元的价值观有没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或者说“差异”化的价值观的核心凝聚力在哪里?在宗教的道德律令中,它的凝聚力体现在上帝的权威性上,进一步体现在救世主的公正与善良上;在现代经验科学的道德律令中,道德规范的凝聚力是建立在对规范的内在必然性的有效性的认识上的,进一步体现为形而上学的本质范畴,为规范命题提供了“客观合理”的内在联系;在网络时代、多元主义的道德律令中,在上帝视角失效,形而上学本质观念不灵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价值观念的凝聚力成了一个难题。当多种伦理精神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会对这种伦理精神进行反思、质疑、批判、比较,这种伦理精神的核心影响力或凝聚力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人们会选择那些具有“令人信服”的价值观念来执守。当我们进入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中,我们就已经面对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进入网络时代,愈发加剧了这种多元化的冲击波,核心价值的凝聚力问题也就刻不容缓。我国德育的凝聚力,一般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现代经验科学形而上学的本质范畴的基础上的。我们常常只是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律令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客观必然的就行了。然而,当世界进入多元主义的世界,我们实行了市场经济,进入了全球化的世界市场,多元和相对就是我们同样不能逃脱的现状。在各种主义的冲击下,固守、拒绝、排斥各种主义,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提升自身价值观的凝聚力,让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从各种主义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信服”的具有磁石般凝聚力价值观,才是王道。如何建设具有凝聚力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至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达成共识,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努力做到多元文化与一元意识形态的统一。执政党首先必须承认并认真对待网络时代带来的多元化、去中心化,在此基础上,包容并与多元化文化平等对话、交流,才会与广大网民以及民众平等对话,才能做到在网络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巩固执政基础,广大民众才可能自愿融入主流文化中去,社会才可能塑造政治共识与文化共识。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开放性的特点,让持不同观点的人们以及基于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从各自角度与立场出发通过网络努力寻求未来的彼此理解乃至融合。第二,重塑敬畏与崇高。重塑敬畏,从凝聚最基本的共识做起。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的敬畏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但是,当下的中国社会,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共识——敬畏之心似乎严重缺失。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原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所降低,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体系尚在建构之中,这使得许多人缺失信仰层面的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道德沦丧、行为失范、腐败之风难以避免,更谈不上形成共识,凝聚认同。重塑敬畏之心迫在眉睫二、网络时代生活世界的新特征,提出了德育面向时代和生活的要求。任何时代人们都生存于世,然而,世界的状态却各不相同。网络时代,这个世界变得空前的广大和辽阔,而人们之间的距离却在变小。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著作中,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世界正在变平的过程。他的书中援引了很多热点话题,介绍诸多令人瞩目的市场和炙手可热的行业,如:开发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联合搜索技术等,它们被描述成铲平世界的10大动力。他把所有的这些编织在一起的时候,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而又令人激动的变化——全球化趋势。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预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世界将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在原始社会,口语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限制,人们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可以散布在广阔的地域,部落群体解体。电子媒介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状态,电子传播速度以及实时性,再次将遥远的世界拉近,人们的距离大大缩小,形成了“地球村”。这一远一近,一大一小的概括,描述地都是网络时代世界的新变化。然而,网络时代世界最突出的变化,在于“网络空间”的建立。美国国防部于1990年正式取消阿帕网,互联网步入全面开放和高速发展时期。在互联网上,世界正在变成一个没有时差、没有距离的整体,变成一个超越传统时空的“网络时空。”而“网络空间”的存在,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休闲娱乐的方式。具体说来,有这几个特征:第一,在网络时空中,更多的网民离开电视机、电影院和剧场,但不离开娱乐。第二,在网络时空中,人们可通过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实现“四个所有”,即实现“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所有形式”的“所有情报”(新闻、图书、杂志、画、艺术品等),渡过他们的闲暇时间。第三,在网络时空中,人们不仅可以搜集到各种旅游信息,还可通过虚拟现实的方式到巴黎、威尼斯、罗马、夏威夷旅游,使你身临其境。第四,在网络时空中,集体游戏正在成为一种最新的流行。如社交游戏涉及以新的和不同方式会见新人。网络时代,世界葬身的新特征和新变化,给现代德育提出了一个面对时代和面对生活的新诉求。由于新世界的出现,新的交往方式和新的休闲娱乐方式的出现,会出现新的道德问题,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体系或道德评价方式,能不能及时的解决或解释这些新出现的道德问题,人们会在这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其中,由于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变化,出现的新的道德问题表现如下:第一,当消费成为生活的主弦律,炫富与“媚俗”会对传统的道德生活产生冲击。第二,人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进行交往时,天使和魔鬼同时并存,道德约束力如何体现。第三,当网络给人们提供更丰富的娱乐休闲活动时,针对“新的好逸恶劳”,我们能够提供怎样的道德警醒机制。第四,当网络成为个体个人私密生活的秀场时,污染了同时作为公共领域的网络空间时,道德约束如何到位。所有的这些问题和矛盾纠结,都是建立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基础上的,因此道德问题的创新与解决也必须面对时代和面对生活本身。三、网络时代多元主体间的交互性,提出了德育的平等与自由意识。当Google、Myspace、YouTube在大洋彼岸掀起Web2.0热潮时,中国的互联网也迅速进入了一个分享与互动并存的新时代。随着Web2.0概念的逐渐深入,更多的基于Web2.0概念的产品和服务诞生了,博客、播客、Wiki百科、Russ网摘、Suns虚拟社区等各种信息动态交互形式出现了,它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真真正正地参与到互联网的共同创作中来,释放出自己的创造潜能,使每个网民自己成为网络社会的真正主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通过电脑上网,人们可以在博客中留下自己的心情日记,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在播客中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以及创作才华。另外,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更是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等等。可以说,在互联网中,人们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服务需求都完全能够得到满足。网络的交互性特征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受关系。交互性意味着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地位的重叠,在人际传播中,对话双方既是传者也是受者,网络传播的这种交互性使其具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项特征。因此网络的传播方式模糊了传受之间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参与者的信息交流。与传统媒体单向的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的多元化让普通大众掌握了话语权,提供自由交流平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观点的自由市场”。网络时代多元主体间的交互性实质体现为一种平等意识的突起。平等意识并不是在网络时代才产生,它早就存在,也是人们一直在努力思考和研究的目标,然而不同的时代平等意识的体现、要求和表达都不相同,在网络时代,平等具体体现在下列个方面:1、平等体现为对权威与强权的质询在专家或专业化社会中,权威的存在是一件自然的事,如同利奥塔所言:“在所有专业里,总会有称职的人,总是由这些人决定,人们应当看到什么,人们应当听到什么,谁应当拥有权威。”[5]P8受专家社会文化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国民中尤其学生中作为专家学者,享有较高的地位,并且一直处于德育关系中的主导地位.拥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不可否认,由于在这种传统的德育形式中施教者可以保持教育的计划性、层次性、系统性和目的性.曾经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从传统途径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减少,面且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某些怀疑、否定。学校和教师不再是主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唯一因素,家庭的约束力也不断弱化,社会对大学生的信息控制和行为指导能力逐渐下降。学校和教师的德育权威地位和作用受到严峻挑战。如今网络时代,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