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巍巍大禹陵严林祥画千秋红岩村严林祥画美术作品对高中生探究性学习历史和完善人格的作用上海市周浦高级中学严林祥2003.10一、美术作品是史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结晶美术,也可以称作“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历史教学中所用的美术作品,主要是指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对同时代人物、事件或生活的描绘,如商朝的司母戊鼎、秦朝的兵马俑、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卫城、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加冕典礼》、俄国列宾的《伏尔加纤夫》、西班牙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等。另一类是后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等追忆创作,如唐朝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俄国苏里柯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以及现代画家创作的历史题材画、教学挂图等等。史料大体分为文献、实物、口述三大类。历史美术作品是史料,有实物、文献两类,如秦兵马俑、唐三彩属实物一类,但许多史籍文字、绘画等相间。这些绘画又可属文献一类,如《三礼图集注》、《三才图绘》、《山海经》、《天工开物》等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其中有不少讹误需去伪存真。在近代摄影术发明以前,美术作品是人类改造融合自然与社会的精神文明的结晶,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信2息,尤其绘画是记录各种历史事物形景的最佳手段,晋朝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可见文字和绘画相辅相成的重要作用,在摄影、录像已普及的今天,美术作品仍有其独特的艺术作用。我从开始学习中国画至今将近40年,画作曾在上海市美术馆及外省市美术馆展出,也入选于画册。其他书画家与我所在的周浦镇,被文化部评为“全国书画之乡”,并在中央电视台报道。几十年来,我一直尝试将绘画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力图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尤其在二期课改开始的今天,感觉更有必要。二、美术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美术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指他们对历史事物积极探究或进行有关历史学习活动的倾向,其中包括由历史事物引起的直接兴趣,由探究历史事物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历史教师人格魅力、教学艺术而引起的间接兴趣,有探究活动结束后消失的短暂兴趣,有成为学生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而图文并茂,编排新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历史教材、教具能深受学生的欢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前提。有了兴趣,才会进一步去探索去质疑,才会提高创新能力。历史美术作品由于其本身具有艺术美、历史美,能引起学生的欢愉、感动、陶醉,因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使用的与历史相关的美术作品,主要来自以下方面:(1)、历史教材中的图片(2)、相关的教学挂图(3)、自己收集的作品:如三星堆青铜器头像、藏族的唐卡、秦砖汉瓦、秦朝兵马俑复制品、唐三彩复制品、各种摄影集、画册、网络下载的图片等等。(4)、自己复制、拍摄、绘制的作品,如历史人物肖像、漫画、历史名胜古迹的摄影、写生等等。在高三年级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出示了四川三星堆的青铜器人物头像复制品、商周青铜器、甲骨文图片、秦兵马俑、唐三彩的复制品、藏族的唐卡,学生看看摸摸,仔细观察、探究,兴趣盎然。讲北宋经济时,出示长达5.28米的《清明上河图卷》复制品,学生欢呼雀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上高三综合课西部大开发内容时,我作了专题讲座《西部旅游与自然美、人文美》,介绍四川省、重庆市时,我在多媒体教室悬挂了许多自己写生创作的历史名胜古迹、祖国大好河山的绘画,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率人民建造的都江堰、道教名山青城山、佛教名山峨眉山、涉及三国历史的武侯祠、白帝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草堂、红军长征经过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周恩来等战斗过的重庆红岩村,以及长江三峡、九寨沟等等,这些画大多是四尺立轴的大幅中国画,令学生目不暇接。我又出示了购买的三星堆青铜器头像、藏刀、藏族的唐卡(画)、在多媒体上播放我拍摄的大量照片,再加上生动的讲解,并力求做到师生交流、互动、探究。学生观赏美术摄影等作品,仔细听我的介绍,兴3趣很高,又不断提问,如都江堰这一世界伟大水利工程的构造、建造原理、经过、巨大作用,我一一作了解答,也介绍了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对都江堰的关心重视等等,在座的师生听得津津有味,时间不知不觉在讲解探讨中过去。以后应其他师生的要求,我又作了同一内容的讲座,学生对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探索西部并在将来投身于西部建设。从二期课改的教材来看,无论是上海师大编写的上海地区中学历史教材,还是华东师大为全国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都高度重视图片的史料功能及运用,新教材可谓图文并茂、以图代文,图片数量多,质量高。如上海新教材初中第一册精选了近300幅图片资料,其中有大量美术作品图片。华东师大编写的全国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上、下册共精选了约370幅图片,其中美术作品约210幅,对于改变以往中学历史教材的“繁、难、偏、旧”无疑有重要作用。2.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二期课改强调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而学生的发展首先需要在学校里掌握适应时代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有利于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知识、方法、思维能力等等。历史教学中美术作品的使用,对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国外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但视觉可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从记忆效率看,单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60%,3天后只记住15%;只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可记住75%。而视觉、听觉等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我在作《西部旅游与自然美、人文美》讲座时,在多媒体大教室悬挂了许多我写生创作的西部名胜古迹大幅国画,以西部音乐作背景,边播放摄影、图片,边与师生讲解交流;讲都江堰建筑原理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边画边讲,分别讲清百丈堤、鱼嘴、金刚堤、飞沙堰、离堆的作用,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理原理,灌溉成都平原300多万亩土地(今800多万亩),成天府之国,并为秦以后统一六国打下经济基础,李冰及人民的伟大功绩等等,学生听后印象深刻,不少人课后或去图书馆或上网,继续查找有关资料再同我讨论。我在上高三历史复习课,讲中国古代农具时,除了用挂图、插图外,也是边画图边让学生识别后我再板书,如旧石器、新石器、战国铁农具、汉代铁农具、赵过用二牛三人耦犁法、耧车、西汉末二牛一人犁耕法,曹魏马钧发明的翻车(龙骨水车)、唐代的一人一牛的曲辕犁、筒车等等。讲西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讲晚期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时,都将重要领导人的肖像并列,让学生辨析并概括,比较其主要功过。20世纪80年代,我上高中历史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在学校“历史之窗”同时展出了《文艺复兴运动美术作品图片展》,全校师生踊跃观看。当时是改革开放后不久,思想正在逐渐解放过程中,所以600多年前欧洲思想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极大地撞击着中国师生的封闭、传统的头脑,反响极大。因4为图片中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人体作品,所以有些教师见“人”色变,坚决反对,但学校领导也是历史教师,所以给予支持,展出效果最后很成功,以至于20余年后,有的教师还同我谈起当年引起轰动的展览。以上是美术作品在历史教学中促进视觉、听觉吸收知识的作用,此外,出示商周青铜器、甲骨文、秦兵马俑、唐三彩、宋瓷碗复制品,学生还可在看、听的同时去触摸,因而更具有亲和力。这些对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3.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海二期课改中提出了“必须高度重视图片史料的功能及教材中图片的运用。我们不再使用‘插图’的说法,而将图片资料作为历史的组成部分,以提升图片的功能;还要注意挖掘静态图片资料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注重对图片资料寻疑设问,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苏智良《上海市中学历史新教材的理念与构想》)二期课改强调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理念。所以历史教学中文字和图像的结合,课内和课外学习结合、知和行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美术作品的运用,有着其独特的作用。上海初中历史教材中《清明上河图》的“看图说史”对学生提了一系列问题:“从‘虹桥’和‘街市’画面中你能找到哪些交通运输工具?你能看到哪几种商品交易形式?哪些地方反映出宋人是垂足而坐的?图的左下角中‘久住王员外家’,从事的是哪种行业?哪些景象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这都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研究画面,进行思考而作出回答。我在上高三历史时则运用张挂于教室中的《清明上河图》长卷,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北宋时商店的布局、各种人物的活动情况、农业、工商业等情况,从而理解北宋城市的繁荣乃至贫富分化的情况。尽管热烈的争论中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了解图片史料中“是什么”,而且探究“为什么”,并进一步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毛泽东指出:“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要提出意见。不读不行,大都是学而知之。但光读也不行,不敢怀疑,不敢提出不同意见,这书算白读了。”(李树柯《毛泽东把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载《人民政协报》2002年9月27日B2版)实际毛泽东早提出了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打好基础,敢于质疑,并一定要有创新精神。有的学生在欣赏四川画像砖“弋射收获图”时,提出疑问:“老师,射雁两人的地上放的是什么东西?从两人手臂上挂下的是不是线?”有的学生反对:“射箭时不可能用线连着。”我也搞不清到底是什么,仔细查阅资料后,才知道弋射是指古代以绳索、丝缕系矢而射,说明这位学生不仅观察仔细,而且善于思考,善于怀疑。在欣赏敦煌历代壁画、塑像时,有的学生从隋唐佛像裸露上身的服饰,提出汉唐的开放和大气,印度佛教的传入、中西文化的碰撞、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使当时思想、文化、生活习俗开放,甚至胜过今天,而宋明理学强调5“去人欲,存天理”、三纲五常,这些专制思想束缚了人们头脑,影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4.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起到德育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二期课改历史学科以德育为核心作为首要的课改理念。历史美术作品体现了艺术美、历史美。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也是进行德育的过程,可以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灿烂文明,欣赏上海博物馆的72件国宝展时,爱国主义精神自然高涨。在欣赏《步辇图》、云南崇圣寺三塔、成吉思汗陵、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等图片时,可加强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祖国的精神。在欣赏《南昌起义》、《平型关大捷》、《红军万里长征》、《开国大典》等油画时,使学生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在欣赏埃及金字塔、希腊雅典卫城、中国万里长城、西方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等图片时,有助于学生树立唯物史观,认识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形成开放性和全球化的意识。在介绍我创作的《都江堰》国画时,我朗读了我发表过的散文《千秋功业都江堰,万古流芳蜀李冰》中的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着历史,有重彩浓墨,有废墨败笔。李冰和劳动人民的丰功伟绩是永恒的,四川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都追慕他。都江堰有衡量岷江深浅的水则,人民心中有衡量官员政绩的水则。贪官污吏虽然活着,但已在人民的心中死去;为人民做贡献的任何官员、任何人,虽然死了,却仍会活在人民心中。从眼前这么多观瞻都江堰雄姿和焚香拜谒李冰父子的中外游客,不是可给我们万分感慨和深刻启迪吗?都江堰,你当功垂千秋!李冰,你将流芳千古!”希望学生懂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去谱写历史,为全人类作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