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2期2007年4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40No.2Apr.2007翻译中的政治:政论翻译研究李特夫(广东茂名学院英语系,广东茂名525000)摘要:政论翻译富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严格的译事要求,是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和研究素材。通过细致探讨政论语言文体特征,对政论翻译定位、总体策略及五大基本原则加以归纳论述,并进一步就政论翻译实践中五类易犯错误问题进行例证分析。关键词:政论;文体特征;翻译定位;基本原则;实践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79(2007)02013004ApproachestoTranslationofPoliticalTextsLITefu(EnglishDepartment,MaomingCollege,Maoming,Guangdong525000,China)Abstract:Thetranslationofpoliticaltextsischaracterizedbyspecializedfeaturesandstrictlyobservedrulesinpractice,whichisavitallyimportantareaandsubjectmatterintranslationstudies.Thispaper,baseduponacarefulanalysisoftheexpressiveandstylistictraitsofpoliticaltexts,expoundstheorientation,generalcriterionandfivebasicprinciplesintranslationofpoliticaltexts,andfurthermorethispaper,bywayofexemplification,discussesthefivetypesoferrorstobeeasilymadeintranslatingpracticeofpoliticaltexts.Keywords:politicaltexts;stylisticfeatures;translationorientation;basicprinciples;practice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意志体现,政治对翻译活动具有普遍影响与操纵作用。特别是全球化政治语境中,政论翻译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促进国家民族间相互了解、深化友谊、发展合作方面,尤显重要。政论体裁形式多样,主要立足于政治理论的高度,就国内外政治生活或政治事件进行评述、议论,从而以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和主导舆论思潮。政论翻译是一件十分重要和严肃的任务,在当前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有必要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加以细致探讨。一、政论语言文体特征分析刘宓庆先生曾从文本类型学角度,依据陈述目的和艺术目的程度之强弱,将语言文体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大类。[1](P159-172)政论十分讲求政策准确性、思想深刻性、现实针对性和舆论导向性,其重在达意明理,旨在实践指导,当归于常态类文体。翻译始终离不开语言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必须基于语言文化共核之上,为了更好地研究政论翻译问题,首先就英、汉政论语言文体总貌与共性特征简要分析如下:1.敷写器象以明理的言语思辨与逻辑规范。所谓即物以明理(刘大槐语),政论将政治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寓情理于叙事和议论之中,立论高远,辨析驳诘,呈现出独特的言语思辨文体风格和思维张力。政论大都立足抽象收稿日期:2007-03-12作者简介:李特夫(1969-),男,四川阆中人,硕士,广东茂名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略。(P11-15)具体到政论文本,上述三种功能皆兼而有之:政治理论表述、国策信息告知和舆论思想宣传,所以政论翻要得益于其严密逻辑性:时空逻辑、指代逻辑、数的逻辑、施受逻辑、虚实逻辑、序数逻辑。(P165-167)由于英、汉逻辑第2期李特夫翻译中的政治:政论翻译研究131的理性思维,直指事理之本质,故十分强调内在逻辑规范,强调绪论、本论、结论以及论点、论据和论证各要素协调一致和有机统一。不可否认,政论有时也会借用到形象思维的感性表达,对事物加以生动而细致的想象与描述,但最终是为类推其理、去伪求真等逻辑思维服务的。2.平易质朴与政治色彩浓厚的语用规范。政论的目的在于诠释思想、社会宣传和指导实践,因此语言表达朴实而忌矫饰,严肃而忌呆板,晓畅而忌繁芜。此外,政论主要针对各种重大的政治、社会问题而善发议端,因此大都意深而言浅、政治情感诉求强烈且见解主张明确。从词汇选择上看,习惯运用政治专用术语、类指词、单义项词、对义词、口语词以及俗语、谚语、歇后语、俚语、成语等;句法上,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并列复合句几类句型皆有所见,但多以非省略性的完全句式间或平整对应的复杂句式为主;语篇层次上,视角或时空转换清晰,逻辑严密,较多过渡衔接词、顺序词和指示关系词运用。3.依实出华的修辞品格。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刘勰语),政论主要涉及意识形态领域,以据实说理为宗旨,十分强调说理生动和言辞恢宏,不仅借助朴素自然的语言,还巧用各类艺术手段和形象化的语言来激扬文字,以契合读者或听众的审美接受心理。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皆不乏使读者知之,乐之,好之的政论文章。4.偕时求变的言语敏感性。政论语体具有宣传鼓动功能,因此对社会发展变化有极大的敏感性。[2](P303)为了把握时政、国情和评述社会政治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政论语言表达须因时或因事而为,不断求新、求广、求变,以免陈腐僵化。除了遵循普遍的语言规范、标准外,追求语言的开放性、共时性、包容性和创造性,并与现实生活相融已成为政论语言的一大特色,这在社论时评、政治新闻和思想杂谈类政论文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二、政论翻译定位与原则概述彼特!纽马克(PeterNewmark)曾详细论述了表达型、信息型、召唤型三种文本功能及相应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3]译之定位不应单纯地局限于语义或交际翻译。从上述可见,政论在话语范围、方式和风格上专业特色鲜明,而政论之道的核心在于政治思想价值、社会宣传价值、文体审美价值三者相互渗透与交融。所谓文章正轨,矣即为译事楷模(严复语),这里不妨以政论之道喻其翻译之道,将政论翻译定位于思想阐释∀交际宣传,并进一步将翻译策略标为外求其形,内彰其理。换言之,政论翻译于外,须追求简约质朴、逻辑思辨的语言风貌;同时于内,须追求政治主张、思想观点的准确传达,唯此内、外和谐统一,方可达交际宣传和社会实践之功用。此外,在这一定位取向和总体策略之下,政论翻译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基本原则:1.忠实为本原则。忠实、求信乃翻译之首要任务,只不过政论翻译要求更为严格。至于不同文体、文本翻译中,信于何或忠实于什么?内涵不尽相同,各有侧重。文学翻译信于艺术之美;科技翻译信于指涉之意(referentialmeaning);而政论翻译则信于相关政治思想与见解主张。一般而言,政论翻译,由于较为严肃,害怕出错,较少不忠的美人,但译者大多拘泥于字当句对的被动硬译,看似字面忠实,往往不够准确或令人难以索解,所以政论翻译中的忠实为本所强调的是,译者应在兼顾语义与交际翻译基础上,能动阐释,力求文字与思想的统一。2.话语逻辑原则。政论翻译表述不能只满足于语言通顺与否,还应重话语逻辑规范。政论语言的思辨和说理性,主[1]思维上存在着形合与意合本质上的不同,政论译文表达时要注意逻辑衔接和语意重心的处理,尤其要注意这种逻辑思维差异所引发的语言性、数、格、时态、语态等细节方面的不同,这不仅有利于真正做到如风格以出,更有利于原文思想的传达。3.政治敏感原则。程镇球先生曾有专文论及: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4](P18)政论不仅是作者阶级立场、政治主张的广而告之,有时甚至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主体本位性和功利性。译者必须具备政治修养和敏感意识,才能从政治语境中对那些政策性较强的词汇、概念加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特别是,在思想情感表述上,语气态度刚柔相济,虚实隐显,弦外留音,言外存意,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如何能做到把握分寸,适度而译?!4.社会属性原则。社会宣传与实践导向是政论固有的交际职能和功用价值。文章乃为事而作,亦为时而作,政论翻译尤其应注重其社会属性,即将文本目的、译者目的和读者目的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一方面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交际目的和特色,笔者认为,大致可划分为立场声明、国策宣告、精神鼓舞、感悟抒怀、思想评述、号召响应、批判谬误、揶揄讽刺、问责诘难、针砭时弊等几类;同时,另一方面还要求译者充分考虑到目标读者群的接受习惯和期待视野。5.文化处理原则。翻译的最初对象是话语,最终对象是文化信息。[5](P17)政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处理策略不外乎归化与异化两大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对政论中那些文化差异较大但并未承载丰富政治内涵的谚语、132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习语或修辞手段,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译语优势,采取借译、替代、套用等归化手法处理;而对于那些政治色彩浓厚、思想深刻,涉及到相关政治主张、立场态度的关键性词汇表达,即使在译语文化中存在着空缺或不相适应的情况,也不得随意归化,更不能省略或删减,必须异化出之,保持原汁原味,同时译文可采取一些直译加注或直译加意义诠释等手法,以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三、政论翻译实践五忌之例证举隅(一)忌脱离语境而字面求解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有句名言:Themeaningofawordisitsuseinthelanguage。[6](P8)此外,政论文常含文化历史背景,翻译时应尊重原文相关的文化和历史。[7](P181)所以政论翻译不仅须从语言上下文(微观语境),而且更须从文本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宏观语境)中来准确理解词汇意义和精神实质。例如:戈尔竞选失败后发表的一篇演说词中有一句IspokewithGeorgeW.Bushandcongratulatedhimonbecomingthe43rdpresidentoftheUnitedStates,andIpromisedhimthatIwouldn#tcallhimbackthistime。假如我们脱离具体语境,将thatIwouldn#tcallhimbackthistime理解为这回绝不会再打电话叫他回来,是否妥当呢?事实上,关于此例及其翻译和相关社会政治背景,∃英语翻译教程%中皆给出了详细而精彩的评述:本句译为&不会再打电话收回对他的祝贺#更确切。因为在此之前,因对第一次公布的选举结果有异议,戈尔打过电话给布什收回了对他的祝贺,佛罗里达(Florida)重新计算选票。这里是戈尔第二次对布什表示祝贺,并表示不会再次收回。[8](P189-192)由此可见,把握语境对政论翻译至关重要,译者应切忌死抱词典,望文而译。(二)忌疏于炼字而词不逮理严复早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尤其政论翻译不可仓促文字,需有炼字之功。正所谓字眼要切(曾朴语),只有注重词义微妙之处的斟酌,选词贴切,才能如实无误地传达思想。例如,过家鼎先生指出:台湾问题中的问题应译为question而不宜用issue,因为issue一词含义是amatterthatisindisputebetweentwoormoreparties。[9](P60)再如∃反分裂国家法%的译名问题,其中分裂一词若用separation则大为不妥,separation强调政治理念方面的分歧而引发的分裂,而国内正式译名采用secession一词,却归化得恰到好处。[10](P35)又例如,资深专家施燕华曾有专文论及中美建交公报的翻译措词问题,其中提到:∃建交公报%有一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关于承认一词,美方最初的表述为TheUnitedStatesofAmericarecognizesthattheGovernmentofthe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