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纲解读】1.聚焦近现代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化特征2.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进程的成因聚焦工业化进程的某个侧面,揭示其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3.聚焦区域经济,考察其历史开发的特点和成因4.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工业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综合性影响【易错点点睛】易错点l聚焦近现代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化特征1.卷)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错误解答】B【错解分析】考生对民国初年决定民族工业发展与否的主要因素掌握不准,是外因而不是内因,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正确解答】C2.卷)图片反映的是()A.天津工商业调整完成B.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天津建成国际港大都市D.天津港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错误解答】A、D【错解分析】考生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分析时没有充分结合题目的时间条件进行细致的分析,误选了A项;二是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不强,不了解天津(新)港的所有制性质,在颠倒因果的错误分析下误选了D项。像天津港这样的基础设施肯定是属于国营,那么它在1952年建成运营正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在天津市的一种表现。【正确解答】B3.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下列关于该阶段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A.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官办民用工业B.民用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政府C.军事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D.民用工业的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错误解答】B【错解分析】考生对民用工业的性质没有完全掌握。【正确解答】D4.新中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B.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期间C.“文化大革命”期间D.改革开放时期【错误解答】B、C【错解分析】考生解答本题容易出现的失误有:一是审题失误,错把题目中的“建成于”理解为“开始建于”,从而误选了C项;二是知识记忆混乱,胡乱猜题押宝,乱选了B或C项。葛洲坝工程“文革”期间开始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建成。【正确解答】D【特别提醒】对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分析应把握两个层次一是要准确识记某个历史阶段工业化建设的突出成就;二是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征,形成理性认识。【变式训练】1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A.洋务派兴办的企业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外商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1.C解析: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的船坞、工厂,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2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②都由洋务派创办③采用雇佣劳动制度④由手工工场直接发展而来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A解析: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由部分官僚、地主创办的,它直接采用机器生产,不是由原来的手工工场发展而来。3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初创时期,这些企业相对集中于()A.珠江三角洲地区B.长江中上游一带C.京津地区D.通商口岸3.D解析:首先要明确这一时期的“近代企业”包括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而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地,据此排除A、B、C三项。4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不包括()A.重工业基础薄弱B.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C.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D.逐渐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地位4.D解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具有半殖民地的特征。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5.A解析: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他选项,B项时间上不对;C项与A项相矛盾;D项与题干无关。易错点2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进程的成因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错误解答】B、C【错解分析】考生对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与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发生了混淆,导致误选。【正确解答】A2.近代前期,一些商办企业往往向外商支付一笔费用,然后以他们的名义注册,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各省的商办小轮船公司几乎都是采取这种做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依附外国资本B.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控制C.民族资本受本国官府压制D.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利益一致【正确解答】C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材料二: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请回答:(1)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错误解答】审题不清,答题不全。【错解分析】回答第(1)问要结合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关系。回答第(2)问要充分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材料一的统计数字和“前所未有的壮举”可知国家集中财力大规模投入;由“一五”计划的特点和材料一中“工业是重点”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由材料二、三可知当时利用苏联援助、利用东北资源,重点建设东北地区。【正确解答】(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措施: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帮助,建立钢铁、汽车、重型机器等重工业企业和重点建设东北地区。(2)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特别提醒】对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成就的成因,应从内外因、主客观等方面系统分析。外因方面,看国际形势和列强侵华的强度,或是否有外援;内因,看社会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政策调整,社会是安定的还是动荡的,统治者是促进的还是限制的;主观上,应看当事者的努力程度。【变式训练】1下列有关上海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最早开辟的通商口岸之一②洋务派最先在这里创办近代企业③是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所在地④中国军队曾先后在此英勇抗击日本侵略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D解析:洋务派中创办最早的近代企业是安庆军械所,据此排除②,其他表述正确。2抗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异常艰难的原因主要有()①日军的破坏与吞并②美国商品的冲击③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影响④民族资本家经营策略的失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D解析:要紧扣题目的时间范围分析,沦陷区日本掠夺工矿企业,国统区国民政府的统治经济的政策,使民族企业遭到摧残、压制。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D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没有对工业实行过特殊优惠政策,所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不包括②,因此应排除含有②的选项。4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就是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区域,改革开放以来成为经济迅速崛起的地区。据此请回答:(1)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产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区之一。结合有关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知识,说明该地区产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原因。(2)简述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崛起的区位优势条件。4.(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最早遭到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且程度较深;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及先进的思想观念传人;外商企业的诱导。(2)优势条件:临近港澳;是著名的侨乡;水陆交通方便等。易错点3聚焦工业化进程的某个侧面,揭示其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1.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材料: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唯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根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错误解答】审题不清,答题不全。【错解分析】考生一是对材料的处理能力不强,不能抓住关键字眼以获取信息;二是概括能力不强,不能用简练的语言作答,特别是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作答。如第(1)问,不能用材料中“万事根本”“机器立停”“日用必需”“利源自开”“养船练兵”等信息进行概括得出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观点,或回答时语言不概括、不规范,而是将材料内容进行翻译作答。【正确解答】(1)采煤业可以为各项实业提供能源,满足日常所需,为发展经济、军事筹措资金。(2)从禁止采矿到允许兴办机器采煤;民族煤矿企业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3)采煤业有一定的发展;电力工业兴起,但仍较落后。2.统一考试)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工业结构发生了不断变化。阅读以下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三个时期工业结构的特点,并分别简述其原因。(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建国后我国工业结构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认识。【错误解答】审题不准,答题不全。【错解分析】本题从民国之后不同时期的工业结构切入,考查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本题限制词、提示词、中心词都比较多,答题时一是注意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对“工业结构”回答时要注意正确运用术语,并结合有关史实。【正确解答】(1)民国初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掠夺;辛亥革命鼓舞;实业救国成为思潮;工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建国初期,特点:重工业比重增加。原因:“一五”计划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20世纪90年代,特点:轻重工业比例稳定、协调。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趋势: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轻重工业比例协调发展。认识:工业结构的调整要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要尊重经济规律。【特别提醒】对于这种通过个案分析,考察、认识工业化进程、特点和影响的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对相关问题形成”通识”性认识,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对于这类问题解答,知识储备是前提,知识迁移是关键,人文底蕴是基础,它考查的是真正的综合素质。【变式训练】1.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人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促进了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