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专题04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边疆开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考纲解读】1.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少数民族的发展及民族融合3.各民族之间的关系4.国家的统一与分裂5.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下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错误解答】B、D【错解分析】学生对教材不熟悉,相关知识点没有落实到位,以至于发生混淆,张冠李戴。【正确解答】C2.卷)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错误解答】C【错解分析】学生没有掌握学生“改土归流”的前因后果及这一措施的本质含义,以至于因果倒置。“三藩之乱”平息后,“改土归流”得以大规模实行,C项的错误在于果因倒置。【正确解答】D3.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A.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B.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C.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D.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错误解答】A、B【错解分析】考生对清朝不同在位者对边疆管辖的措施及影响掌握不准,发生混淆。此类问题应对比理解记忆。D项是对新疆地区管辖而设立的,不符合题意;A、B、C三项中,只有到了雍正时,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才标志着清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正确解答】C4.最早在我国西南地区建立郡县的政权是()A.秦朝B.西汉C.蜀国D.西晋【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学生对中央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关系基本史实的认识不清。上述政权与西南地区关系密切的是西汉和蜀国,西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蜀国则积极开发西南地区,发展当地经济。相比之下,西汉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是最早的。【正确解答】B5.新疆和东北大部分地区划人中央政权版图依次是在()A.西汉、唐朝B.秦朝、元朝C.唐朝、元朝D.元朝、明朝【错误解答】C【错解分析】学生对知识认识的系统性不够。新疆大部分地区归属中央是在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以后,东北大部分地区归属中央是在唐朝建立对鞣褐诸部的管辖之后。【正确解答】A【特别提醒】本类型题目知识细杂,而且相似的地方比较多,很容易混淆,解题时须特别注意区分,防止错位。在做本类题目时,可以以朝代为线索,也可以以地域为线索,理顺有关知识,同时注意分析比较不同朝代对边疆的政策或不同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异同点。【变式训练】1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部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西域都护府D.伊犁将军1.C解析:本题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管辖区域的限制;二是时间限制,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是C项。2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职责是代表中央政府()A.管理西藏B.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C.管理青海和西藏D.管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2.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驻藏大臣的职责认识。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除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外,在1727年设立了驻藏大臣。由于西藏地区是宗教和世俗势力共同统治的地区,因此驻藏大臣的职责应该是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3中国古代在新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朝代有()①西汉②东汉③唐朝④清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3.C解析:注意掌握各朝对边疆地区有效管理的史实,并加以区分。两汉在此设西域都护;唐在此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清在此设伊犁将军。4在对西南的少数民族的治理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明显与下列其他人不同的皇帝是()A.汉武帝B.唐玄宗C.明太祖D雍正皇帝4.D解析:雍正帝改革西南地区的地方体制,实行“改土归流”。5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是在()A.三国时期B.隋朝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5.C解析: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6唐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政治上的共同倾向是()A.建立本民族政权B.统一本民族各部C.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D.与唐朝皇室通婚6.C解析:关键是熟知唐时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并找出共同点。易错点2少数民族的发展及民族融合1.下列情况,不符合秦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A.经济活动既有畜牧业,也有农业B.铁器使用广泛C.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辖2.宋辽、宋夏、宋金议和的共同点不包括()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有利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双方的和睦相处【正确解答】B3.唐朝时期,西藏地区的发展表现不包括()A.实现了统一B.制定了政治、军事、法律制度C.创制了文字D.接受唐中央政权领导【错误解答】B【错解分析】学生对各时期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不清楚。此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仿唐制定了政治、军事、法律制度,还命人创制吐蕃文字;吐蕃虽与唐“和同为一家”,但它并没有唐中央政权领导。【正确解答】D4.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①频繁的战争②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改革与变法④统一的实现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错误解答】D【错解分析】学生对民族融合的方式缺乏理解。春秋战国时的战争,促进了民族的交往;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而当时的改革与变法属于各诸侯国内部的改革,没有明显地促进民族融合;此外,当时并未实现统一。【正确解答】A5.南北朝时的民族融合,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看,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封建化的过程D.农业化的过程【正确解答】D【特别提醒】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史,都为中华文明的辉煌作出了贡献。在做本类题目时,一方面要注意区分各民族的相关史实,注意其相同点和不同点,防止张冠李戴;另一方面要注意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并学习汉文明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同时,这类题目往往引文、图片较多,须注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注意教材中相关的图片资料。【变式训练】1下列民族在我国北方崛起的先后顺序是()①匈奴②突厥③鲜卑④回纥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④②1.C解析:匈奴崛起于秦汉之际;突厥崛起于6世纪中期;鲜卑崛起于南北朝时期;回纥崛起于唐朝初期。2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酷为浆……”你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是政治婚姻②细君公主的生活不习惯③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经济往来④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2.C解析: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读诗句时须认真理解其含义。诗句反映了公主对这场婚姻的无奈以及对异域居食的不习惯,“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酷为浆”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状况,故①②④均可入选,③之所以不能入选,并不是它与史实不符,而是从诗中不能体观出来。3崇圣寺三塔至今仍屹立在苍山洱海之间。史载,三塔中的千寻塔由唐朝派遣汉族工匠帮助设计建成,另外两塔则建于大理时期,造型玲珑娟秀,与千寻塔相比,风格既有一致之处又各具千秋。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崇圣寺三塔昭示了()A.唐宋时期与南诏关系密切,云南一带,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B.南诏、大理的建筑技术日臻成熟C.南诏、大理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汉文化D.南诏、大理政权经济发达,实力雄厚3.C解析:注意题目“民族文化发展”这一限制条件。4下列政权中,与蒙古和元的关系最相似的一组是()A.后金和清B.隋和唐C.北宋和南宋D.契丹和辽.4.A解析:蒙古和后金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后来又都不断壮大打败了中原汉人王朝,并建立了少数民族对全国的统治,即元和清。5“和亲”是我国古代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西汉时昭君出塞()A.是汉族和匈奴族之间的和平友好交往B.是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是不可取的C.是汉族统治者拉拢匈奴贵族的手段D.从根本上遏制了匈奴贵族的贪欲5.A解析:王昭君是远嫁已归附汉朝的呼韩邪单于,不存在屈辱性、拉拢性,也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匈奴贵族的贪欲,而是一种和平友好交往。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①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②秦汉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利于民族融合④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得到巩固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6.D解析:民族融合有多种形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同样有利于民族融合。易错点3各民族之间的关系1.北周鲜卑大臣豆卢责力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错误解答】B、D【错解分析】学生缺乏分析判断能力。本题所述现象教材中没有直接交代,但考生可以根据相关知识作出判断。实际上,题目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涉及到民族关系,也只有C项与北周相隔时间最近。【正确解答】C2.对长城正确而又全面的评价是()①它保障了我国北方农业的安全和生产②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③修筑长城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④长城起到了隔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学生对长城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长城修建的起因是匈奴不断南下骚扰中原,影响了中原及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修筑而成的,是统治者对人民剥削和压迫的见证之一;但它不能阻碍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交往,民族融合是民族之间自然的交流,因此可排除④。【正确解答】B3.下列对文成公主人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使唐与吐蕃结成“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的盟约B.使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D.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错误解答】B【错解分析】“和亲”自古就是中央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汉朝有昭君出塞,唐朝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这些事迹在历史上都留下了很高的评价,对和谐民族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题考查考生对唐与吐蕃关系的认识。A、B两项与文成公主入藏无直接关系,不是其直接影响;D项说法错误,唐朝未行使对西藏的管辖权。【正确解答】C4.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正确解答】B5.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征有()①既有战争,也有议和②由多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新的少数民族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错误解答】B【错解分析】一个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一个时期的特征,要注意概括和比较。本题考查考生对宋元时期民族特征的概括和理解。①表现在宋夏、宋辽、宋金之间的关系方面;②表现在由多民族政权对峙到元朝的统一方面;③是总体特征;④表现在回族的形成上。【变式训练】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宋夏、宋金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宋朝都要纳“岁币”B.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及社会经济的发展C.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l_D解析:宋辽、宋夏议和并没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宋元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A.汉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封建化过程D.内迁杂居的过程2.C解析:注意“社会发展角度”这个限制条件。A项和B项分别是从民族关系角度和经济发展角度而言的。3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列各项中,最能印证这一点的是()A.郑成功收复台湾B.戚继光抗倭C.元朝的统一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3.D解析:土尔扈特部之所以不远万里重归故土,就是民族凝聚力的作用。4西汉是第一个与少数民族“和亲”的王朝,刘氏帝王多次将宗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历次“和亲”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解除了战争的威胁,阻止了匈奴的南下B.使汉与匈奴建立了长期而稳固的友好关系C.增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