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D都改变了社会性质就两次改革的过程来说的确算比较顺利.虽然两次改革都很自然的受到了一定势力的反对,但都没有出现大的反复.其在改革者死后也得以继续推行.至于改变了社会性质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社会性质的改变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长期变化的积累而形成的.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次改革只是对这种长期变化的适应.从现在的中学历史书的战国封建论(史学界还有多种其他说法)为标准来讨论,则秦于前356及其之后的两次变法确实改变了社会性质.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要说其改变了社会的性质,不如说其改变了鲜卑族社会组织性质更确切.因为当时中原已进入封建社会,其改革之目的一方面是北方恢复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另一方面是用汉族社会的先进东西来取代鲜卑的落后的东西,包括以汉族封建社会的各种制度取代鲜卑的各种落后制度.以使鲜卑族适应新的形式.改变其社会性质.与汉族相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改变社会性质的意义应只是在鲜卑族内,而不是改变了包括当时占主导的中原汉族社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性质.题中的(B)答案不能说是正确的.2.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有什么共同点.a.改革的目的都是巩固统治,根本性质上说都是使政权封建化,改革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b.改革措施都比较全面,涉及到方方面面,触动了原来的根本的经济体制;c.相对意义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商鞅变法的正面评价已有定论,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较大的争议,至今未有定论。3.分析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a商鞅变法符合秦国的国情,实质上变法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加强维护国君统治人民的权力,维护国君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取到变法成功的第一步.b秦国当时是一个农业落后,氏族势力很深的国家.商鞅,主要起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符合秦国的需要.即成功的第二步.c推行法家思想,万事皆决于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秦国的国内矛盾.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有什么不同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a.商鞅变法,虽然商鞅以死告终,但他的变法不能不说是成功的。他在当时使秦国更加强大,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当今是一个法制社会,而商鞅就是一个开法制社会先河得人。他的一些理论思想对当今建设法治社会也起到了深远影响。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b.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如说汉化,写汉字,穿汉服,改姓氏,提倡鲜卑与汉通婚,甚至迁都,都是对鲜卑族大大不利的,他使鲜卑族这样一个游牧民族丧失与生俱来的战斗力和野性,加速了鲜卑族的灭亡。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北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现在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共同推动作用商鞅变法是春秋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力量,加快了祖国统一孝文帝改革缩小了胡汉之分,促进了民族融合7.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始皇很高兴。可是有一个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于越,原齐国人。他当场批评周青臣是阿谀奉迎。他说:“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他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他又讥讽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8.汉初分封和西周分封有何异同相同点是主观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中央王朝的统治不同点一是历史背景不同,西周分封时史传尚有八百诸国,是分裂的奴隶制王朝,西汉分封时中国货主存汉王朝,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二是客观结果不同,西周分封的客观结果是上古诸国加速消亡,民族融合加快,汉民族开始形成,汉朝分封的结果是埋下了动乱的根源三是分封称谓不同,西周只分封公侯伯爵,西汉有分封诸王四是分封内容不同,本周分封诸公、侯、伯、爵,对采邑内有完全控制权,中央王朝只纳贡,不管理,西汉分封诸王权力虽较大,但其境内依然有中央管理体系存在,而诸侯以下,只是食邑而已2012届历史复习总复习周周练时间:40分钟2011-9-6一、选择道1、(2008北京文综,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在今天陕西省境内B.都在关中地区C.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D.都在今天黄河流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的兴修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表现。据此回答2—5题:2、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今天的()A.河南郑州附近B.四川成都附近C.陕西咸阳附近D.河北邯郸附近3、蜀国蜀守李冰兴修的都江堰工程的主要功能:A.防洪灌溉B.固沙蓄水C.防风固沙D.大型水库4、(1996年上海卷)隋朝的大运河分为四段,其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通惠河5、下列关于秦朝灵渠沟通水系和主要用途表述正确的是()A.湘水与离水灌溉B.长江与离水军粮运输C.珠江与离水灌溉D.湘水与离水军粮运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萌芽于战国、形成于秦朝、在汉代巩固、隋唐发展完善、宋元加强。据此回答6—15题:6、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①皇位继承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A.①②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之处是()A.郡守.县令的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B.诸侯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C.以什伍为基层单位D.以编户为基层单位8、下列秦汉的官职中,掌握监察职能的有:①太尉②察举③御史大夫④刺史()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9、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A.加强监察制度B.分封诸侯王C.再三减免租税D.复故爵田宅10、下列各项与西汉诸侯王问题的解决无关的是:①令郡国岁举孝廉②颁行“推恩令”③裁并地方官衙④颁布“附益之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下列关于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集中相权B.百官权力分散C.重文轻武D.军事上内重外轻12、下列关于北宋加强对地方管理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设置枢密院B.在州郡长官之上设置通判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D.各州郡的财富全部运往开封13.北宋对地方财政的管理措施,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C.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D.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14、北宋设立的官职中,为集中军权而设的有:①知州和通判②更戍法③枢密使④参知政事⑤禁军一分为三⑥杯酒释兵权()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②③⑤⑥D.①④⑤15、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我国赋税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据此回答题16—19题:16、对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A.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B.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C.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D.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17、以下是唐朝纳税户数和赋税收入表,对此表最正确的理解是年代纳税户数中央赋税收入大历14年(779年)120万户1200万贯(包括盐利)建中元年(780年)310余万户1350余万贯(不包括盐利)A.由于人口增加导致国家税收增加B.均田制破坏,虽人口大幅度增长,但国家收人增长有限C.税收制度的变化,纳税面扩大,导致国家收人增长D.吏治腐败,各级官吏任意增加税额,导致了国家收入的增长18、唐中期以后的税制同以往的税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A.地租形式的变化B.税种类型的变化C.征税标准的变化D.征税手续的变化19、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西汉更赋相似的()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科举制是中国一种较为成熟的选官制度,自隋朝创立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据此回答20—25题:20、隋朝开创科举制、北宋完善科举制,从根本上都是是()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C.网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21、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体现在: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②首创殿试③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试卷实行糊名法()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仁人志士为挽救统治危机巩固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据此回答22—25:2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3、(04江苏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24、(08四川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25、王安石在教育改革中整顿太学,主持编纂了《三经新义》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的目的是A.确立个人崇拜B.统一变革思想C.抬高儒学地位D.改革科举制度26.阅读下列材料:(25、26题选做一题)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太平治迹统类》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暮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恨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朱子语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问题(2分)。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4分)?(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2分)。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2分)?(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4分)?扼要说明你的看法(10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者致不如古”。——《宋史·选举制》材料2……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伤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可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徒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3……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