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立论基础,是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概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的根本。这一科学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成果的总结。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基本纲领作了新的阐发,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学习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全党解放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陈云等同志就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什么是中国的国情呢?就是底子薄,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人口多,耕地少,人口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吃饭、教育和就业成为严重的问题。中国的这些现实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依据,是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出发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酝酿阶段。一九七九年九月,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讲话中指出:“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酝酿的开始。最早明确作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这个《决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这次全会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把初级阶段的论断写进党的决议,是一大贡献。一九八二年九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这里既确认了我国所处于的发展阶段,又把“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作为这一发展阶段的根本特征,比十一届六中全会前进了一步,但这些观点还没有展开。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虽然没有“初级阶段”的字样,但阐发了不少关于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思想,如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不能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特别重要的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明确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就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一九八六年九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段论述不但再次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阐发了这一阶段的一些经济政策。从这一阶段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来看,全党的认识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而不断深入,探索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又推动着改革。第二,形成阶段。比较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一九八七年十月通过的党的十三大报告。在准备十三大文件的过程中,围绕十三大报告立论的根据,全党开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研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赞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十三大报告的立论根据,认为“这个设计好”。十三大报告在以下六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了明确的理论界定。在党的文献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明确理论界定的,这是第一次。二是科学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指明了我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三是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止时间,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四是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根本途径。五是阐发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六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根据,全面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报告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个突破,对于这一理论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意义。十三大以后,我党又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以丰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九九一年七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初级阶段,我们更要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把这项任务放在中心位置。”他还在讲话中分别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内容,又一次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三,发展阶段。一九九二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九九二年十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为指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概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就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正确认识国情统一起来了,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一九九七年九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用了很多篇幅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党对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表明我们党更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标志着我们党从思想到理论上的日臻成熟。党的十五大报告在以下四个方面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是全面系统地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十三大报告把这一阶段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十五大报告对此作了新的界定和扩展,并重新概括为九个方面的特征。这些概括更为准确、更为全面,增加了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全体人民比较富裕,达到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并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等。由此可见,十五大报告的新概括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目标。二是在党的文献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它的提出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更加系统、完整。报告中关于这个阶段体制的论述,体现了主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报告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在所有制问题上,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是公有制经济,强调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控制力和竞争力上,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按照这些原则,报告还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完整地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突破意义和创新意义的丰富和发展。三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现实意义作了新的阐发。十五大报告指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阐发使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蠢事。四是突出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极端重要意义。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要“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由此可见,改革、发展同稳定之间彼此促进、相得益彰。我们必须统观全局,精心筹划,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表现出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对这一理论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第一,科学地分析国情,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依据。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阶段,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地分析国情是准确把握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同志首先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问题。为此,他对中国国情作了科学的分析。早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邓小平同志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1页)一九七九年三月,他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他还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在科学地分析国情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前夕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为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立论的依据。第二,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问题。在科学分析国情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概括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一九七九年三月,他强调指出:“……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2页)根据这一思想,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重新肯定八大路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如何解决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又是什么?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国情的基础上,认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必须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三,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石。一九八四年六月,邓小平同志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64页)。邓小平同志在著作中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他又提出,社会主义不仅有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也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这就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一九九二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