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定义: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也将一个国家的总产出(或总生产能力)作为考查对象。◎经济发展定义:economicdevelopment,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简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展,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经济的增长未必能带来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必须注重其内容和质量、发展过程中比例和结构的协调等。否则,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加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样的增长是发展的倒退。2、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包括三层意思:其一,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因此,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利,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特别优先解决的问题。其二,代际间的公平。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这一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其三,公平分配有限资源。正如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中所宣告的那样,各国拥有按着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然而,自然资源在全球各处的分布并不均匀,各国人均拥有的资源总量和目前人均消耗的资源量相差悬殊。目前的现实是,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年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等却占全球的80%。(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中的“需求”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不可能持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应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就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作为全球的发展总目标,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对所有国家都是共同的。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3、试论我国渐进式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渐进式改革概述:中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主义而非激进的大爆炸或休克疗法的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了双轨制;中国的改革是分步进行的,集中于制度革新,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产权进行改革,通过保留剩余的方式激励农民;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更多地采取了试验的形式,允许部分地区或部门率先改革,成功之后再向全国或全行业扩展,例如经济特区的建立;初始条件对于改革方式的选择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采取了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避免出现大的冲击,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概而言之,中国渐进主义模式的特点是最小化政策贯彻执行的成本,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最小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政治阻力,逐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以试点方式逐步推动改革。◆主要问题:由于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致使许多结构性问题被遗留下来,主要包括:私有化、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这里有国内因素,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问题,产生了宏观经济周期,也有开放带来的不稳定性,中国的汇率制度、债务市场都面临挑战(这些机构性问题的核心集中在国有部门,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国有银行主要将贷款带给了国有企业,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在发展过程中向城市倾斜的策略导致的城乡差距;市场缺少规范的法制环境,法律执行困难。此外,中国转型过程中的明显特征是投资超过消费,而且市场很不完善,缺乏正式的制度(例如法律体系不完备)。从增长方式来看,中国经济主要还是外延型而非内涵型增长,即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增加劳动力和投资而不是技术推动,技术进步缓慢。中国渐进主义的转型策略和改革模式下的增长模型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有许多艰巨的问题尚待解决:包括劳动力、利率和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改革;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所有制改革;政府财政体系和货币政策运用改革;劳动力过剩和缺少流动性问题;城乡分割;缺少包括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险和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不完备的法律体系(特别是执行体制);金融行业中大量的不良贷款问题;环境破坏等等。中国目前仍然不是市场经济,只是部分市场化。未来经济增长很难继续依赖要素积累,而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所以虽然中国有能力吸引了并将继续吸引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但是中国支持市场的制度基础薄弱,缺乏配套的法律体系,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能否快速追赶发达国家尚难判断。◆进一步改革方向: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在于进一步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4、论述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效率的内涵从广义上说,效率是指人类社会有效地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和程度。因此,效率首先是和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通常情况下,效率的高低都是借助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及变化来反映。一定的投入有较多的产出或一定的产出只需较少的投入,就意味着效率的增长;相反,一定的投入有较少的产出或一定的产出需要较多的投入,那就意味着效率的下降。从更为具体的层面来看,效率的增长可以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资金利用率的提高,前者是指一定的劳动投入有较多的产出,后者是指一定的资金投入有较多的纯收入。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大体上分为物质因素和制度因素两大类。物质因素包括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它们对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制度因素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机制等因素,它们对效率的影响是间接的。◆公平的内涵公平在经济学意义上有两层含义:①经济公平。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在再生产过程中权利与义务、作用与地位、付出与报酬之间的平等关系。经济平等体现的是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价值规律,强调的是机会均等、规则公正和以效取酬,即强调公平的机会、公平的竞争和平等的权利而不是平均主义。机会均等是指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它要求在再生产过程的起始环节,每个企业和劳动者应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机会支配社会资源,有同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规则公正是指在再生产过程中,竞争的规则对所有参与者都应当是平等有效的;以效取酬是指在再生产的最后环节,参与竞争者的收入应与其效益产出相适应。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要素贡献所取得的收入,就是公平的收入。②社会公平。主要是指在再生产环节之外的再分配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政策使收入趋向合理化的一种平等关系。它要求在经济公平的基础上让所有公民都能获得维持一定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社会公平强调的是将人们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所对应的目标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长期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相对和谐。社会公平需要依靠国家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来实现。只有将公平分解为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才能对效率与公平有更加清晰的概念和深入的理解。所以,效率和公平主要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并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①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我们知道,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各要素中,最根本、最重要、起决定作用要素的是人的要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是一切要素的源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积极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依赖于经济主体获取经济利益机会赋予上的公平、获得经济利益多少与做出的贡献相称上的公平。收入分配越是公平,每个人的贡献与其所得便越一致,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就越高,所取得的经济效率也就越高。如果社会和政府为每个经济主体创造出一个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根据价格机制准确灵敏地传递市场供求信息进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各要素主体获得于其贡献相符合的收入,那么这种公平将带来持久的高效率,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公平的效率,在社会现实中存在,但它不可能持久,更不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柱。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②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及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效率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国家的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税收。要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必须增加税收,而税收的提高一是要提高税率,二是要靠增加税基(即增加国民收入)。税率的提高总是有一个极限的,在税率适度的前提下,增加税收的最好办法是增加税基,而税基的增加依赖于各经济主体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分配公平。在一个效率低下、物质匮乏的社会里,人们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满足不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按人头大致平均分配生存必需品,这充其量不过是低水平收入下的社会公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这种“公平”是人们所不能满足的。低水平的公平实现后,人们则要追求高水平的公平,而高水平的公平的实现必须以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为前提。只有在高效率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用于公平分配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在总体上满足人们的高水平需求,从而使社会有条件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