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一、一、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我们学习一门科学首先要弄清楚它的研究对象,这是为了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便于把握住所要学习的理论中心。我们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教学大纲里,都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确表述为生产关系,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乎都是这样表述的。我们在这里试图把问题引申一步,在研究对象的学习中进一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譬如,生产力是怎样和通过什么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关系由是怎样和通过什么影响生产力的?生产方式的科学含义到底是什么?如果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舍象掉生产方式,对它的基本原理在整体上会产生那些影响?在这里我们尝试着把上述问题的一些不成熟思考加入到研究对象问题的学习中来,以引起争鸣讨论深化我们的认识。我们认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需要把握以下要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人类劳动是一切社会赖以旋转的轴心,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其他生活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形态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条件下,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然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在研究的出发点上,它区别予以流通为出发点的重商主义经济学、以农业为出发点的重农主义经济学、以分配为出发点的一些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经济学。2.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就要坚持生产力首要性的观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改造自然界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社会生产力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从这个过程的结果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客观因素,表现为生产资料;人们的劳动作为生产的主观因素,表现为生产劳动。只有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物质财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认识人类一切活动条件和关系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出发点。经济学考察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对其本身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做出科学的界定。社会生产力的性质主要是指它所具有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性质。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的社会形式。3.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首先决定着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发生的,一定的生产力首先要求一定的生产方式同它相适应。生产方式是生产力的社会实现方式,它主要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社会结合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劳动方式。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包括技术方式和社会方式两个方面,技术结合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间的数量关系与比例,它属于生产力的物质运行方式;社会结合方式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它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是生产力运行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社会条件。生产劳动方式是指劳动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结合方式,它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方式构成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实现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是一定的生产方式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新的生产力要求产生新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4.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方式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基本特征。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并从生产方式中形成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产生的基础,一定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必然关系。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一种所有制关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会取得各种发展形式,一种低级的所有制关系在向高级的所有制关系过渡过程中也会出现两极之间的多种色层,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多种发展形式和过渡形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生产关系并存是社会经济过程发展的常态,各种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存在也是必然的经济现象,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只是单纯地存在一种性质的所有制关系。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基本特征,都取决于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劳动方式不仅直接反映着社会生产技术基础的性质,同时直接反映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因此直接建立在社会生产技术基础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之上的生产劳动方式是其他社会经济关系形成的基础。同时这种劳动方式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间媒体。在生产力技术基础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本性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劳动方式的基本社会性质和特征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生产力的重大技术革命会引起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进而引起劳动方式的调整,从而应起其他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劳动方式的调整来实现的。总体上说,生产方式的各种调整就可能来自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根源于生产力的变革,另一方面来源于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变革既包含着生产要素社会配置方式的变革,也包含着生产关系存在基础的变革。因此重视生产方式(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社会结合方式以及同它相适应的劳动方式)的研究,并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不难理解了。5.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内容,它们构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研究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要以生产力和一般的劳动过程为基础,但生产力范畴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和一般的劳动过程是技术科学和工艺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活动,而不是物的运动。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的意志和人们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两种商品相交换(或一种商品的买卖)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不同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但是,人的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来实现,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揭示拜物教之谜就成了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从而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它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变化决定了同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具有社会特殊性和历史暂时性,生产关系也具有相同的社会历史性质。因此经济学必须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人类历史的一个特定阶段,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它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现实社会经济过程中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经济学对它们的研究必然是相结合的理论逻辑过程。现在一般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只是把生产关系作为其研究对象,这样就从研究对象中把生产方式排除在外,研究对象理解上的这种偏差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生产方式的排除,生产要素资源社会配置方式等重要问题得不到说明;由于缺乏科学的生产方式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得不到符合实际的科学说明;由于研究对象的狭窄和研究内容的过分抽象,也降低了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6.现代社会有两种经济学,它们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根本区别。现代社会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经济学体系,我国学界为了用简便的形式把二者区分开来,把“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用语,把资产阶级经济学简称为“西方经济学”。其实,就概念来说,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可以看作是同一语。现代西方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研究对象。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科学,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并且需要是无限的;而能够用于满足需要的资源是稀缺和有限的。一切社会经济的中心问题是人类无限需要与资源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资源配置。那么,西方经济学究竟是要研究资源配置的物质过程,还是要研究资源配置的社会形式呢?它们在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永恒不变的条件被假设的框架里研究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排除了资源配置的社会形式研究,而生产技术和经济制度两部车轮被舍掉了一部,资源配自己不存在社会关系差异,也不再是一个社会历史演化的经济过程。同时非有限资源因此失去了相对意义,也不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决定其主要侧重于经济过程运行机制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方面,两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层次都有根本的区别。我们不能对西方经济学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也不宜将两种经济学合而为一。但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看,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该是进行经济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二、二、怎样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任务是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客观运动规律。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内容,它是在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变化的。因此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离不开对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研究的。1.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生和变化的根本原因。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它的发展阶段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和变化的。生产力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生产力是判断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客观标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正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演进的。经济学研究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其运动规律,以能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经济学决不能忽视对生产力的研究,坚持生产力的首要性是唯物史观科学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过程的基本分析框架。正是在这一矛盾运动的剖析中,才能揭示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经济运动规律。2.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条件。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体系。就本源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但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后者对前者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人们在经济过程形成的各种物质利益关系和错综复杂的矛盾,都要通过上层建筑的各种形式体现出来,上层建筑对经济过程的各种影响,又会进一步加强经济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经济学研究上层建筑正是为了更加深刻认识经济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探索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3.区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而它的研究范围则包括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研究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前两者不是研究研究对象本身。经济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研究生产力,它不深入研究生产要素间物质变换的具体问题。它主要研究生产力的技术基础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