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两大理论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活动特点:第一,他们始终同人民息息相通、命运与共。第二,他们的革命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三,他们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科学家。(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其集中体现就是坚持与时俱进。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最根本的特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品质);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根本特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与实践(1)恩格斯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在内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第一,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第二,列宁对物质范畴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5)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第一,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第二,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7)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8)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2)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3)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4)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5)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这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6)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8)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9)事物发展的过程,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第一,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第二,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主客体之间的限定和超越关系。(3)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4)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第一,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第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5)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第一,离开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6)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第一,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7)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第一,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第二,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一,唯物史观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第二,唯物史观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三,唯物史观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第一,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二,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第三,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5)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第一,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第二,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6)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第一,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第二,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第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生产力。(7)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第一,马克思: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第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三,江泽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第四,胡锦涛: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8)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9)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在社会形态中,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3)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4)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5)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一,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第二,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6)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的手里转到革命阶级的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7)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双刃剑):第一,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人类。第二,在一定的条件下,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第一,它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是其认识根源。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数人所垄断,是其社会历史根源。第三,剥削阶级的偏见是其阶级根源。(2)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第一,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第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第四,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3)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第一,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