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需科目考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支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它决定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败,也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支撑。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国家方向和性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完整理解和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总目标,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国家的方向和性质。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013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的第一条就是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人民愿望,是社会客观发展的历史性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进一步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呼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尽快实现现代化。2014年2月1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因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完整系统的表述,二者不能割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定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内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有效管理,同各种范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化;强调提高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是指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即制度执行力。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等各方面。提高治理能力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治理和国家治理治理概念源于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腊语的掌舵一词,是控制和操纵之意。具有社会中心主义取向。今天所说的治理,主要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基于人民当家作主、遵循人民的意志要求,按照科学、民主、依法、有效来优化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优化执政体制机制和国家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协同和谐,达成政治的长治久安。国家治理,是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格局下的治国理政。(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治理国家,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但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制度难以发挥作用。二者紧密联系,但又不同。习近平指出,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国家现代化是指新现代化要素不断增加,传统要素不断被改造并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即在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大限度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知识、科技、教育、文化和信息要素。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打破传统习惯、人治思维方式,形成以制度化、体系化、系统化为外在表现,以法治化、法治中国为其核心内容,逐步破除运动式、活动式和会议式的治理范式的治国理政的总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规范化。无论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都应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第二,法治化。任何主体的治理行为必须充分尊重法律的权威,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第三,民主化。即各项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各项制度安排都应当充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第四,效率化。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行政效率;第五,协调性。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统一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是今天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认识和把握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从治理主体角度讲,有效治理突出强调社会公共事务多方合作治理。其次,从权力运行角度讲,有效政府治理必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最后,从组织结构角度讲,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为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内在统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五)统治和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实践上,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理论上,治理与统治不同。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从政治学理论看,统治和治理有五方面区别。第一,权利主体不同。统治主体单一(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治理主体多元。第二,权利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强制但更多是协商。第三,权利来源不同。统治来源于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来源于法律和各种非国家强制契约。第四,权力运行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运行可自上而下,也可平行。第五,两者的作用的范围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以政府权力所及的范围为边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宽广得多。三、国家治理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支撑(一)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发展而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且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品格、中国气派。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能离开民族文化传统。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制度自信来自于文化传统,坚守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之上。民族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土壤中独特生长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由国家人民决定,都是在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是因为它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10月13日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中华民族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能照搬他国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要从我国现实条件出发创造性前进。(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