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摘要: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党建工作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断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本质联系。在当前复杂的新形势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对全面提高教师、学生的素质,培养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高校党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与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也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社会主义国家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高校党建工作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党建工作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教育并引导高校广大师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笃定追随者、爱国主义民主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深入践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遵行者。广大高校师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面对新时期所带来的种种挑战。[1]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可以使高校广大师生理性地接受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成为其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与精神源泉;并使其既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这样,广大师生才能自愿、自发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掌握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然而人民群众不会自发地产生先进的思想而要由党不断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宣传向人民群众灌输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使人民群众在对各种思想的分析、对比中在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中把对党的先进思想的接受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工作中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浪潮中,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还要保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要保持我们民族自己的特色,最根本处在于要有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社会生活中的灵魂约束和行为标准,它在无形中指导着我们的行动和生活信念,因为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故此可以看出,价值观对一个社会型的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于社会的组成就是由这些社会系个人组成的,个人的价值构建成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而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加深,西方敌对势力也变得无孔不入,大肆宣扬其所谓的“自由”“民主”千方百计地用各种手段引诱、侵蚀青年一代,并且已经使不少青年师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在深层次上产生了理想信念危机。一部分青年师生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动摇。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4]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师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元社会意识,形成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下多元社会思想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生动格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加强高校党组织思想建设,有下五个方面内容:一、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进一步把握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增强高校党组织思想建设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二、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把握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设规律,增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三、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四、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履行好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五、要增强高校党员干部和师生行为道德的示范性和典型性,加强师德修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干干净净做人,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为引领社会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的良好风尚,推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辐射作用。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需要。其核心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必须扎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用思想建设的成效指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规范党和国家工作,规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规范各项制度体制的改革、完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所从事的各项事业的标志。它从根本上规范着国家、社会的基本制度,规范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规范着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转化为各种规范,是各种不同形式规范的精神和实质,对各种规范的形成、发展和实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生活最直接、最具体的规范。它以荣耻对立的方式,鲜明地表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最基本的准则和规范。这种规范,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体验的方式,引导整个社会的精神取向和行为取向,也是所有法律规范的精神和道德基础。高校党组织要着眼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师生,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着眼于树立和谐社会共同理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凝聚力量、鼓舞人心;要着眼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活力、推进发展、促进和谐;要着眼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不懈,在师生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高校党组织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员干部群众心中的认知,带动广大师生深入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呈现新的特点。面对这种变化,高校党委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好党的建设工作,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1]2012年第12期[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习近平,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5]许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党建工作研究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