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符合生产关系社会化的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中的人们的相互关系,是摆脱了剥削的工作者、劳动者的友爱合作和社会主义互助的关系。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的(全民的)所有制形式和合作社集体农庄的即集体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全民的、国家的形式包括土地及其矿产、森林和水流、工厂、矿井、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站、运输业和交通工具、银行、城市的基本住宅,以上所列的一切生产资料、交通和联络工具都是全民的财产、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包括集体农庄和合作社的经济建筑物,它们的工具,属于它们所有的农具、役畜、养畜场、种子储备和保险储备以及集体农庄的全部生产品。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两种形式——全民的(国家的)和合作社集体农庄的——的存在,反映着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特点。在这里也反映着工业和农业中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一些差别,这里是在实行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时不可不估计到的。国家的、全民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高级形式,它是由于剥夺了资产阶级和地主而产生的,由于工业、运输业、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站中工人的劳动,由于全体人民的劳动而发展和扩大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国营企业是属于全民的彻底社会主义类型的企业。国家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反映着全国范围内生产资料和劳动的高度社会化。农业中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合作社集体农庄形式,是由于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自愿将基本生产资料社会化而产生的。被消灭了的富农阶级的生产资料也已归集体农庄所有。集体农庄是社会主义的企业,因为它们是建立基本生产资料和劳动的社会化上面的。但是同国营社会主义企业比较起来,集体农庄是社会主义劳动社会化的较低形式。集体农庄使得有可能把集体农庄成员的个人利益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使个人利益正确地适合于和服从于公共利益,以便提高整个社会和每一位集体农庄成员的福利。农庄成员福利的增长取决于集体农庄中劳动的数量和质量,集体农庄的巩固,集体农庄的以及全民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扩大和巩固。集体农庄形式允许成员的个人宅旁副业,以及牛、小家畜、小农具等生活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这有助于满足成员的个生活生产需求。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正确结合的情形下,农庄成员的个人宅旁副业是为巩固和发展集体农庄的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集体农庄的发展促进小农庄或小农场自由相互合并重组,因为对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来说,小的以个体为单位的农业经营已感狭隘,要得以用大型机械化如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其它机器进行农业生产,不但需要农庄面积的扩大,而且还要求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的强化,这已就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让劳动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被金钱等利益关所迫使下的劳动。集体农庄的进一步社会化生产促使集体农庄的合并和更高工作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标志着农业中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是由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以及加强并发展集体农庄以创造充足的然后是丰富的消费的任务所引起的。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主导形式。这是因为:一,它是生产资料社会化的高级形式,它表明生产资料是属于全社会的;二,国家所有制中有最重要的、决定性的生产资料,首先是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中主导力量的社会主义工业或相关服务业;三,国家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如在苏联在1937年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家所有制中已括工业中固定生产资料的百分之九十七点三五,和家中固定生产资料的百分之七十六。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是直接把生产者与生产资料重新结合起来,组成新的解放了并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在这里,结合起来和联合起来的生产者藉助于作为公有(全民的和合作社会集体农庄的)财产的生产资料来集体地进行工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物质条件已经不是作为异已的、对抗敌对的力量来与生产者对立。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没有了劳动过程中赖以结合生产的物质因素和人的因素的资本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再是商品。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人剥削人的现象将会被消灭,生产品和生产资料一样属于国家、社会、集体农庄为代表的生产者本身。这里已经没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了。生产品根据“按劳分配、各取所需”的原则进行分配。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不是为了保证资本主义利益,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事个社会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既完全解放生产力,而不是像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那样用限制生产力的方式来维持它本已落后不能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生产关系)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继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生方式发展的各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带有直接的社会性。在这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既公有制上面。私有制生产方式把人们分并相互剥削与对抗,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把人们联合并团结互助地进行生产。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过程的社会性因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既公有制而获得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现代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现状及性质的完全适合就在于此。不能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现代生产力性的完全适合做绝对的、固定不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也是社会生产的最活动最革命的要素,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一些要素可能并且正在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间也会发生矛盾;在这里生产关系也只是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落后于它的生产关系的一些要素、方面之间正在发生着的矛盾,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社会化既公有制一般适合的范围内发生的。这些正在发生着的矛盾不会必不可免地发展为对立和冲突。在以往的生产方式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的完全适合必然要为新的生产力和旧的衰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所代替;这种冲突要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来解决。这样的冲突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是会发生的,但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着的不断进步的生产力在生产资料社会化这一保证的前提下来解决发展过程的矛盾与问题,这将是一个团结互助和共同提高的过程,而不会像以往社会阶段里转变为冲突与斗争。社会主义生产中正在发生着的矛盾由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践行人民民主和民主集中的劳动人民的组织共产党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民主地管理和以此为原则的政策来及时地予以解决,这种政策是以认识和利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增长的经济规律为依据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将不会有彼此对对抗的阶级,在生产资料彻底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和符合这种生产方式的得以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和高度人民民主的政治形态中,也不会产生那种反抗社会主义社会里用来克服日益增长的生产力与落后于这种增长的生产关系之间正在发生着的矛盾和政策的社会集团。惰性的和保守的意识形态可以由人民民主和民主集中的社会形态通过人民的支持与互助顺利地予以克服。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作用的特点就在于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必然会引起阶级冲突。而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里,日益增长的生产力与逐渐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正在发生着的冲突的非对抗性,是“人”与“物”或科学技术或自然条件等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在生产资料社会化的没有阶级的社会环境中,决定了这些矛盾将不必经过人与人的即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物”与“人”其本质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团结的人民民主的政治上的一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力量,便可以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就这样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发生作用,并为顺利地进入到更美好、更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更符合全人类在茫茫宇宙中无限发展的人类共产主义社会提供条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是社会生产无阻碍地发展的条件。当这种适合情况存在时,生产力便获得本身发展的广阔余地。但这种适合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落后而遭受破坏,不同的是阶级社会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对抗性地破坏,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中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与物、环境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之间的对抗与破坏。同时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的变化并适应着这种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的辩证法。在对抗性的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的作用,将导致代表生产力的生产者即进步阶级对另一个代表落后的统治人民的腐朽阶级之间的这种人与人的社会革命活动。由于革命的结果,旧的腐朽的生产关系被消灭,新的、适合于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和已达到的水平的生产关系将确立起来。旧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每消灭一次,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的适合便会建立更高的、为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日益巨大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化既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与现代社会化的生产力完全适合,必将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可能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使人们可以认识现代世界上经济发展的两条对立的新世界取代旧世界的生产关系的路线: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危机萎靡和被破坏,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能帮助我们认识新的生关系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的推动者的作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关系方面的变化,而后者的变化又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依赖什么和取决于什么呢?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什么呢?有位名叫普列汉诺夫的学者在他的许多著作中企图解决这个问题,但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这样写道:“……所以经济发展的整个问题就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什么原因决定的。而从一点说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指明地理环境的特点……地理环境的特点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经济关系及跟随其后的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参阅:“普列汉诺夫全集”。普列汉诺夫在回答生产力发展的泉源的问题时,显然陷入了地理学的偏向。当然,否认地理环境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定作用是荒谬的;有利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地理环境是相对不变的、固定的,它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者。须知在同样的地理环境的条件下,生产力可以发展得较慢或较快。普列汉诺夫的观点不能说明,为什么在相同的基本不变的地理环境里,封建社会时期和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条件下,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在各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有地理环境的特点来说明生产力亦即整个社会的发展的理论,阻碍对于包含在生产方式本身中的真正原因的认识。同时这种理论引起宿命论的结局,引起对自发力量的崇拜,认为人们是被动的、毫无作为的。普列汉诺夫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观点在思想上解除了工人无产阶级为了美好自由生活而奋斗的武装,使工人阶级放弃消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任务。唯心主义者波格丹诺夫在其“政治经济学教程”一书中,企图用人口的增长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说明也是错误的,人口增长或减缓只能从一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而非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须知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下的不同的人口素质和地理环境等很多因素都是同时在发生作用的,而非片面地理解为人口增长。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考茨基在其“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用认识的增长、科学的发展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他说,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于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科学的进步,取决于对自然力的认识的发展。对于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这种观点在美国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流行。例如所谓“原子社会学”就是这种唯心主义观点的变种。法国右冀社会党人莫克在其“对比”一书中就表现为这种错误观点的保护者。需要指明的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会产生科学技术对人的控制或人对科学技术的控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