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伦理学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及精神压力。青年大学生稚嫩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很难应对同时向他们袭来的各种问题。一方面校园生活的学业压力,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及自身发展压力,生活中的经济和情感压力,以及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压力等。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性格养成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局限,个性意识较强,但抗挫折意识较弱,团队合作精神不足等。加之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体系尚不够健全,导致他们很容易在身处...自杀现已成为人类死亡十大原因之一,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近年来,青年自杀现象逐渐增多,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屡见不鲜.透过这些自杀现象,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惋惜,更多的是思索:为什么社会在进步,而更多的人却选择过早地结束生命.在今天看来,自杀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社会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伦理价值观深层次的问题,是当代青年学生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关系问题.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沙士比亚在其不朽的名著《哈姆雷特》中,曾借王子的口提出一个富有哲理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之所以要考虑,是因为生死关系的抉择是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特殊境遇,它不仅在时间上常有突发性,更重要的是在后果上的严重性,即这种后果一经出现,往往是无法逆转和弥补的。正如有人所说的,倘若一个人能有三、五次生命,那么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成为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人选择自杀呢?自杀在《辞海》中被定义为:个体故意用某种手段终结自己的生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中外古今都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现在却越演越烈,据美国有关调查表明,自杀已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据该调查揭示,在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每年自杀的人达60-70万人,平均每天达二千人左右,几乎每一分钟就有人自绝于生命。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对50-60年代自杀调查表明,那时自杀率达20/10万,而据有的调查表明,80年代末自杀率高的地方已达/10万,而且自杀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另据相关报道:“自杀已成为日本人第十大种死因,而在25-34岁男子中和20-29岁女子中,自杀已成为首因”。近年来,青年大学生自杀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004年至2006年的3年间,仅北京高校就有43名学子自杀;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案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33人存活,自杀死亡率%。1一、青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伦理因素分析19世纪末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我们认为,自杀是社会成员在正常的精神意志作用下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现实对抗中出现的偏差性社会行为。在近年发生的青年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大多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或感情或学习压力或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看似不一样原因发生的事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不一样的原因后面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个体伦理价值观的失落,价值主体的无价值状态。因为沒有自己的伦理价值观,沒有责任感,感觉不到自我的价值,所以大学生在成为天之娇子和感觉自己无用的落差中产生了自杀意识,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一)日趋物质化的社会意识对传统个体价值观的冲击。在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个体伦理价值观崇尚个体奉献,讲求个人对社会的忠诚,力求把个体行为与他人、社会相联系,追求同一性,提倡重精神,轻物质的伦理价值观,将个人欲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轻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超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的最大化成了社会主流意识追求的最大目标,利益成为衡量个人能力高低的价值尺度。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和社会在价值取舍上就会发生伦理裂痕,这种裂痕如不能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弥补,个体则会在与社会群体的交往中失去归属感,离开群体就成为必然。(二)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认同的冲突。社会存在证明:个人生活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总是表现为群体状态,是个体对现实群体依存的物质基础。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基础。由于青年大学生伦理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带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过分追求社会对个人的认同。而理想和现实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需要他们去调整、建立属于自己的认识世界。因为“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然而对这部分困惑的学生而言,此岸真理又在何方?不可避免地产生对生活中彼岸理想自我幻化的追求,其结果就会否定自我现实的客观状态,就出现自我的不接纳,自我的憎恨,于是自杀就会成为必然。(三)现代教育在引导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不足。教育在本质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倾向,主导着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而现代教育在引导个人价值观形成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现代教育观缺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观教育。传统教育包含着以注重社会现实、关心人生和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注重个人伦理价值与社会伦理价值的和谐。而近代百年的屈辱,使得中国教育在争取民族崛起的现实需求中失去了传统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在实践上选择片面追求自然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只剩下空洞的政治口号,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个人成长极为重要的价值观的培养。二是现代教育观回避生死教育,缺乏善待生命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意识中,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现代教育却总是催人向上,积极进取,从不谈及死亡。殊不知只有正确对待死亡,理解死亡,才能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建立适合个体生存的科学的伦理价值观念。三是现行教育缺乏主动性和宽容性。现代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者习惯扮演伦理价值观的审判官角色,教育思想的推行者和实施者把受教育者看成自己活动的成果,绝对的顺从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意识,使得我们的教育缺乏宽容意识。现实中面临死亡抉择的生命个体,在本质上并不想离开世界,在沒有选择余地的极限状态下,做出了他极为艰难的选择,在本质上反映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模糊,使大学生普遍产生了一种“拒绝成为自己,也拒绝成为自己以外的一切”的悲剧式的伦理价值观念。四是现代教育目的出现功利化倾向。近年来,教育产业化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而且愈演愈烈,大学校园不再是思想的聚集地。教育者的功利化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深陷其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必然会对学生形成内和外的压力,自杀也就不足为奇了。二、加强伦理价值观教育,达到个人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加强伦理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个人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体价值相和谐,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针对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现状,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培养积极正确的生死观和时代观。积极正确的生死观,是对个体伦理价值观的完善。在实践的教育中,应该引导青年学子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此,在对生与死的选择上,教育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将自己的个体修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暗示自己,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待问题。使其在其内心价值源泉中,有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念:作为生活的主体,活着,有着更大的权利和义务。人不应该逃避义务,更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存权利。作为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当代大学生应该更清楚地认知“我”与“时代”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时代学子必须承担的责任。(二)注重有关利益的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随着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追求最大利益的思想逐渐成为人们的主体思想。因此,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下的利益观,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把利益教育与伦理教育结合起来是我们现行教育的当前任务。加强伦理教育,使大学生正确对待利益的获取,形成正确的利益意识即利益必须建立在伦理意识基础上的道德观。(三)优化外部环境,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群体意识。要进一步改善优化高校的外部环境,缓解社会矛盾;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个人对社会群体的归属感越强,个人对自己的调节能力就越强。“自杀人数的多少与个人所属群体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可见,个人对社会的情感的强弱关系着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注重在实践活动中调动个人对集体的协作、团结精神,利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反向的制约和压力,将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取向相统一。各高校可以拓宽实践途径,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加强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近年各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培养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的归属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四)允许个体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的框架下存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这种经济的转轨为个体价值观的激发提供了物质动力。现代人追求生存不仅仅是活下去,更多的是生存的幸福感及个体价值观的实现,当幸福感破碎后,个体的伦理价值观也就崩溃。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多元化,与传统伦理对个体价值一元化的要求形成了严重的对抗。因此,个体的伦理价值观不应该再是一元的,而应该是多元性的,在大力推行社会主体价值观念时,我们应该尊重个体价值的确立,允许个体价值观在社会主体价值观的框架下存在,这在新时期下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体现。自杀作为个体行为,在伦理价值上是对现行社会价值的挑战。因而,尊重生命是一项核心的伦理承诺。在现实社会中,伦理价值观念已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坚定且积极向上的伦理价值观,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青年学生应该认识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每一个青年在从个体价值观向社会价值观认同转变时必须认识到的动力源泉。从伦理学角度看待大学生自杀事件杨森(武汉工业学院思政课部,武汉湖北,430023)摘要本文以高校自杀事件为切入点,由高校自杀事件这一现象,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自杀的不可取之处,并从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伦理学思想出发详细探讨了尊重生命的必要性,提出生命无价和生命的可贵通过分析近两年发生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将其归为心理疾病、情感因素、学业压力、家庭原因、工作压力、诱导因素六个方面给予阐述,并提出解决办法。关键词:伦理学大学生自杀心理健康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自杀人数也逐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仅在广东,就有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另有5人自杀未遂;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2010年,网络上热议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也高达52件之多。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一、大学生自杀事件案例自2004年马加爵事件以后,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更多的是大学生自杀事件过于频繁地出现人们的眼前,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危机,已不可避免地成了社会热门话题。他们何以忍心将自己的生命如此仓促的画上句号,给亲人留下悲痛呢?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刻不容缓!先看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杀事件:2009年3月30日凌晨,洪山区鲁磨路紫菘教师公寓内发生一起悲剧,一男生将同班女友杀害后跳楼殉情。2009年06月16日,武汉某大学发生一场悲剧:一大学生疑因抑郁症从教学楼8楼跳下,当即死亡。2009年11月26日早上,贫困女研究生杨元元带母求学求助学校未果自缢身亡。2009年12月18日下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区20栋学生公寓发生一起悲剧,一大四男生因为某些事情想不开,选择了上吊自杀。2009年5月10日上午,武汉洪山区杨家湾某高校一学生从6楼跳下,当场身亡。跳楼自杀的是一名男生,在该校的经济学院读书。2009年3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系两名大四情侣跳楼自杀。2009年3月初,在武汉读研究生的平湖籍学生晓晓因被指出本科论文涉嫌抄袭而选择投湖自杀。2011年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坠楼身亡。华东理工大学宣传部向媒体表示,死者的成绩不好,各门课程及格的比不及格的少很多,有些甚至是零分。2011年1月5日晚5时30分许,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公寓5号宿舍楼,一名男生从4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