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流动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填空(6*2分)2.名词解释(4*4分)3.简答(4*7分)4.论述(4*11分)一、社会分层概念: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实质是社会不平等,各种相对奇缺的有价值的社会资源以及获取这些资源的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对社会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二、社会分层的三种方法:(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那一层。(2)声誉法: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对人们进行层次的划分。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测量三、社会分层的特征:(1)社会分层是社会的特征,并非纯粹个人的差异。(2)社会分层是普遍的,也是多样性的。(3)社会分层会在代际间持续传承。(4)社会分层是由信仰体系来支持的。四、社会分层的功能:应该辩证地看等社会分层的作用,既要看到社会分层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从积极作用来看:(1)由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使社会在生产力水平不能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一批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进步。(2)由于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存在,形成了一种社会所必须的竞争机制,激励着人们去奋斗,去竞争,争取向上流动动,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从而导致社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从消极作用来看:(1)社会分层导致社会不平等,尤其是导致剥削、压迫现象的产生,那些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往往并不是凭借特殊贡献来取得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是通过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取得特权,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形成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2)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广泛存在,也是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一些人无法通过合法手段谋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报酬,就会转而通过非法的途径去争取,从而使社会犯罪成为人类文明的阴影,始终无法摆脱。五、我国社会分层研究意义:1、社会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政治上的不平等,并没有消灭人们之间的各种不平等和社会差别,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如“三大差别”实际上将长期存在。同时,教育、技术、才能等因素仍按自身的逻辑发挥作用。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本身就承认了人们的劳动能力上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财富等社会资源不平等分配,也承认了社会中有些职业、工种、岗位的优势地位,社会发展进步必要的职能等级与按劳分配结合使人们阶层化。3、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必然产生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劳动差别和收入分配上的差距。4、社会发展战略和一些社会政策也扩大了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如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富民政策更加速了社会贫富分化。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就业身份所引起的不平等将会长期存在。6、我国民族及其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决定了相关的不平等的存在。上述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必然决定了分层研究的价值。弄清分层的实际状况,缓解矛盾冲突,促使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六、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一)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三位一体”分层模式,在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中具有重大影响。1.财富——经济标准:2.权力——政治标准:3.声望——社会标准:声望是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和尊敬,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标准确定的。韦伯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个角度划分人的社会地位。他认为财富、权力和声望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因此,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总要逐利、争权和追名,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把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的轨道。韦伯还认为,财富、权力和声望三者是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者把某一方面推到突出的位置。韦伯的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分层理论都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分层模式特点:采用多元分层标准、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韦伯的分层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不同点:其一,二者的标准不同。其二,对分层的最终结论不同。韦伯从现实社会出发,认为分层是普遍的、永恒的;马克思从阶级社会出发,认为分层是不平等。其三,研究分层的目的不同。韦伯强调社会协调,社会主要矛盾,废除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强调社会冲突,不平等不能消除,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最关键的原因是二人研究分层的立足点与视角不同。(二)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以社会成员的“生存竞争能力”作为分层标准。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最高分数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精英循环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区别:(1)首先,阶级是由人们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精英则以天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2)其次,阶级论认为,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性不平等,个别成员的社会流动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而精英论则把个人天赋能力当作社会流动的动力,认为流动可以改变阶级格局,变稳定性不平等为暂时性不平等;(3)再次,阶级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努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竞争七点上的差距,各阶级间业已存在的壁垒构成了它们相互流动的障碍;精英论则认为,个人能力可以缩小乃至弥合竞争起点上的差距,精英循环足以打破阶级壁垒;(4)最后,阶级论把阶级之间关系的对立性质视为社会冲突的根源;而精英论则认为,冲突和革命的根源主要是精英循环的通道不畅。七、社会流动的含义: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会流动常常指的是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八、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原因,由此引起的社会流动多半是在自然空间上的流动,它调节着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2.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社会政治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国家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社会价值观念(职业声望观念)。3.个人因素:先赋因素、自致因素九、社会流动的功能:①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改变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②形成开放的分层结构,增加改变个人地位的平等机会。③促进分层体系分化的量变过程。④缓解分层秩序的地位差别引起的冲突,使差别本身具有积极作用。十、合理社会流动的标准:1.机会平等原则。2.普遍性原则。3.自致性原则。十一、社会流动的类型:1.依社会流动的方向:A.水平流动——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人们地位变动、转移未改变等级序列的现象;B.垂直流动——在一定社会分层结构中,人们地位变动、转移改变等级序列的现象。a.向上流动——由低等级位置变动、转移到高等级的位置(基本途径:职业的改变、经济成就、权力的控制、宗教信仰、婚姻状况、教育程度)b.向下流动——由高等级位置变动、转移到低等级的位置。(垂直流动的意义在于:第一,能够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人们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以获得较好的社会奖赏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第二,有利于维持和提高社会管理层的质量。第三,有利于形成一种开放的社会分层结构,促进社会分层结构的合理化。)2.根据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A.代内流动——个人一生中的社会地位的变动、转移现象。B.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转移现象。3.依据流动原因:A.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B.非结构性流动又称自由流动——那些不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是由个人的原因所造成的某些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化。十二、流动层的现象:贫富差距、中产阶层、代际流动、性别分层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自然原因、体制原因、经济发展原因、个人因素贫富差距产生的影响:1.积极影响(1)首先,适度、有序的贫富差距是党的富民政策和迈向共同富裕的最具实际意义的一步,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2)其次,合理且适度的贫富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再次,我国社会结构演变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期,即处在多数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整体上升的阶段。我们知道社会结构演变是有规律的。2.消极影响(1)贫富差距扩大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在贫富分化中存在着致富手段、致富领域、致富程度的不合理性,由此导致社会分配秩序的混乱,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2)贫富差距扩大会给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造成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收入分配的结构如何、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如何,常常被看作一个社会是否健康、稳定的标志。实践证明,差距过分悬殊会损害社会的稳定。(3)贫富差距扩大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策:1、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2、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4、完善税收机制:5、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中间阶层含义是指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中间阶层的特点:(1)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2)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3)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中国中产阶层基本状况:我国新兴的中间阶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以来,逐渐显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基本状况是:一是中间阶层在全社会总人口数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大。二是中间阶层的职业构成比较复杂,但又体现出较强的行业性。三是中间阶层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在沿边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中产阶级五大类型:一是企业管理人员。二是中、小规模企业的企业家。三是一定层次的政府官员,四是专业人士。五是新型文化人。间阶层的社会功能:一般说来,在任何社会中,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第一,中产阶级是介于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止,社会矛盾就会大大缓和,这是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第二,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第三,中产阶级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当中产阶级占社会的多数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分层与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对于性别分层,女权主义者以不同的方式与理论解释呃男女不平等的文化社会根源。其核心思想是性别分层是不合理的,需要重新建构两性关系,为的是使两性都能获得解放。现代社会性别分层的主要手段与表现:职业的性别隔离、收入的性别差异、教育资源占有的性别差异、两性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不对等中国的性别分层与性别不平等:城市妇女问题:职业领域内女性就业地位弱化;两性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妇女问题:(1)家庭暴力普遍存在(2)出嫁女的土地承包权得不到保障。(3)离婚妇女无论在原附加还是在自己父母家的土地都不被保障(4)女性的家庭财产继承权得不到保障(5)受教育权、女童失学和流失现象严重。女性的劣势:首先,在政治方面。其次,在家庭生活方面,最严重的就是家庭暴力问题。再次,在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男女两性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原因:(1)一种是倾向于从个体出发的人力资本因素说,认为性别不平等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