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相关知识:1、三大基础学科:经济学——物质生活、社会学——人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人的内心世界2、对世界影响巨大的三们犹太人:爱因斯坦(自然科学)、马克思(社会学)、弗洛伊德(心理学)。3、哲学与社会学的区别:①哲学研究:终极关怀(彼岸);②社会学:现实关切,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所熟悉的世界。4、社会学研究为什么组成家庭,崇拜鬼神,有战事、有贫富之分等问题。例:问题:与人类隔绝,人的生活怎么样?①20世纪20年代,有两位私生女安娜和伊莎贝拉因母亲将其藏了起来,断绝了外界的交往,导致发现她们之后,她们无法融入生活,最后在十三、四岁死去。②印度30年代发现狼孩。③2003年辽宁猪孩结婚了。5、上个世纪40年代关于人类研究的科学诞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间不长,是1843年产生的,孔德发明。6、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十分精彩,对象形形色色。7、社会学给我们提出观察问题的新角度。例:看一套房子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社会学要求我们不要主观地看待问题,要客观地对待问题;要求我们以陌生人的身份看待身边的事物,对以往认为自然而然的事要敢于提出问题。社会学是种特殊的意识形式,要求我们重新做出意识,超越我们的直接经验去认识外部世界,引导我们对以往忽视或错误理解的事物重新认识。要求我们到形形色色的人群当中去,从而最终了解自己。8、人类不可以离开群体。(江姐是支持其宗教信仰,改变不了其意志。)9、社会学基础原理:人类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影响,又叫互动。社会学关注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一、词源1、法国实证主义奥洛斯拓·孔德提出来的。社会学最早叫社会物理学,因为法国比利时凯特勒(现代统计学之父)也用社会物理学这个词,也德为了与凯特勒区别开,所以改叫社会学。1843年,孔德开始写《实证哲学教程》,共6卷。在第3卷开始用社会物理学这个词,到第4卷时改为社会学。2、社会学在中国最早被翻译为群学,是因为严复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肄言》。3、社会学最早流行于中国是在1902年章太贤(其孙女章含之)把日本人岸2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直接译为《社会学》。二、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一)不同意见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代表人物孔德,建立实证。实证是指是现实的,不是虚幻的;是有用的,不是无用的;是可靠的,不是可疑的;是确切的,不是含糊的;是肯定的,不是否定的;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2、社会学是研究一个人及社会行为的科学,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是社会学真正创始人之一),孙本文。3、社会学是研究群体生活的科学,代表人物福武直。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的科学,代表人物托马斯和帕森斯。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代表人物齐美尔、索罗金[俄]、罗斯[美]。⑴物质资本:10%⑵人力资本:20%人成功所需的各种资本所占比例⑶社会资本:是人成功的重要资本。70%6、问题说⑴社会问题。例:我国面临人口问题、老龄化和土地荒漠化;发达国家面临负增长。⑵剩余说。⑶组合说。⑷科学群说。(二)不同意见的原因1、社会学这门学科比较年轻:社会学成立了170多年。理论概括和资料积累还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各种意见并存。2、社会学各国正在从事“本土化”研究。例:民工潮是我国“本土化”现象。3、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广范。陆学苑——研究农民问题;李银河——研究同性恋问题;潘绥铭——性社会学;王亚林——研究生活方式。4、社会学科深化,科技发展: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提供资料渐渐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增多。三、性质、特征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2、性质: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关系发展的科学。3、特征⑴整体性:看其表,揭其根源。例:少年犯罪,传销。⑵综合性。例:犯毒。⑶广泛性。⑷应用性。四、研究领域1、宗教社会学。2、道德社会学。3、教育社会学。3注: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第一分支,运用统计学《论自杀》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意识形式:文化、宗教、科学、知识、政治、法律(《乞丐王国》于秀)音乐、道德。局部现象的社会学:经济、人口、组织、城市、民族、产业、军事、农村、人力。注:弗雷德《少女杜拉的故事》,创伤性心理经验。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方法论是对事物研究的一种理论概念/假说,研究者采用的一个原则、一个标准(不同于方法)。科学的方法论——“证伪”学说。库恩[美]——科学研究的“范式理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孔德提出,斯宾塞补充,迪尔凯姆进一步完善。1、实证主义方法论(科学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肯定社会现象的客观性,重视经验的作用,其方法积极、合理。但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作用,过分强调经验作用。注: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其背后有因果关系;⑵因为它们有规律可循,因此是可以被感知的;⑶经验是科学唯一来源,科学研究是“是”,不是“应是”。对价值保持沉默,坚持价值中立。2、非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社会学/理解社会学)非实证主义方法强调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是有区分的,社会现象具有不可重复性及特殊性。非实证主义方法论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绝对化,突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意识性,反对把人物化。但它夸大了人的主观意识强调偶然性。注: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狄尔泰(提出)历史知识是一种自我意识理解和说明是有差别的重要人物:韦伯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中立”,同时应具有“价值关联(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价值支配的)”。库利、米德、布鲁默……支持韦伯的观点。3、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二、基本方法1、调查方法2、实验方法3、统计方法第三节社会学功能1、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2、社会批评功能。3、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功能。4、教育功能⑴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自己;⑵职业准备;⑶日常决策;4⑷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第二章社会学简史一、思想理论的渊源神的时代英雄时代贵族凡人人民的时代社会学的史前阶段理想多于客观分析信仰高于科学理论推理多于经验验证二、社会历史条件(直接根源)19世纪中叶,社会结构变迁,马太效应。“有的更有,没有的更没有”。三、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四、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1、孔德16岁时,孔德进入法国巴黎的综合技术学院,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他一生坚持两个原则:“秩序”、“进步”。他的思想深受“意见支配世界”的影响,把孔多塞和圣西门作为他思想理论来源。他的思想就是一种渐近的改良,主张不要破坏现有的秩序,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没有什么区别。⑴三阶段法则(又称“人类进步法则”):人类理智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人类的理性、知识、观念都是:神学的——虚构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的;科学的——实证的。②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军事阶段——神权政体;法律社会——王权政体;工业社会——共和政体。③家庭、国家、人类社会。⑵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历史。孔德采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实证。⑶科学发展层次论。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⑷孔德社会学的两大支柱①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的稳定因素(语言、分工、宗教)密切联系②社会动力学:关于社会变迁、进步、发展的理论相互补充2、斯宾塞(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处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时代,英国强大的时期。他的思想和英国历史发展相符合,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⑴把“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引入到社会领域,并认为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优胜劣汰”。他反对国家计划、社会福利、社会改良、社会革命,认为这些事情是违反自然规律。⑵他的“社会有机论”对功能主义形成产生重大影响。3、迪尔凯姆[法国,犹太人]迪尔凯姆是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创始人,著有《社会劳动分工论》。⑴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它是先于生命个体存在的。社会事实以一种外在强制力作用于人,一切社会观念都具有强制力。社会高于个人。⑵提出了集体意识。⑶劳动分工论①传统社会:靠机械连带(团结),同质;②现代社会:靠有机连带(团结),异质。5⑷自杀论①利己型自杀:多发生于未婚者、自由职业者、离婚者等;②利他型自杀:例如日本武士道、董存瑞等;③失范型自杀;④宿命型自杀。4、韦伯韦伯认为自然科学是规范性科学,社会科学是表意性科学,反对在人类社会领域里探寻自然科学。注: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感觉方式,通过强制力施加于人。⑴宗教社会学理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⑵政治社会学理论:科层制(官僚制),是人类社会最有效的组织机构,使一切行动建立在效率上,以保障组织最大化获得效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⑶社会行动类型:合理化是他核心理念。①目的合理性(“现代社会”的导向)。②价值合理性“以往社会”③情感、情绪合理性④传统合理性补充:科层制以合理传统:暴力统治化为导向个人魅力:康熙、周恩来法理型:外国的三权分立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一、社会学由欧洲转向美国的原因1、欧洲移民的作用2、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早期代表人物:沃德、萨姆纳、帕克。3、作为独立学科的条件逐渐完善4、方法论上的促进注:美国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发源地,代表人物是杜威。二、美国社会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20年代“芝加哥”学派:沃德、萨姆纳把欧洲社会学方法引入美国。2、以库利为代表: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注:G·米德,M·米德,罗斯——研究社会控制问题。3、40年代-60年代“哥伦比亚”学派:转向研究个人行为问题。特点:由定量分析转向定性分析。例:恩格尔系数——衡量生活质量。60年代以后,社会学理论形成多元化格局(制度化、微观化、数量化、实用化)。帕森斯[美]——结构功能主义主要代表。罗伯特·默顿——提出“中观”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交换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本土方法论。第三节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几个时期:1、传入时期(1891年~1911年)。京师法律学堂最早讲社学。62、成长时期(1912年~1927年)。制度化、“实进会”。3、建设时期(1928年~1951年)。许仕廉、张鸿钧。4、中断时期(1952年~1978年)。5、恢复重建时期(1979年~现在)。第三章社会性一、特征1、以人群为主体。2、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4、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是特殊的自然,“人化的自然”。二、社会的要素:环境、人口、文化、劳动。三、社会观1、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代表:卢梭[法]、达尔德、霍布斯、吉丁斯、韦伯。例:水果是不存在的,但苹果、桔子存在。2、唯实论与唯名论相反。代表:柏拉图——“一般是脱离个别而存在”;亚里士多德——“一般是从个别事物抽象出来的”;斯宾塞、迪尔凯姆(集体意识)、斯莫汞。3、功能主义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代表:斯宾塞——“适者生存,物竞天择”;默顿;帕森斯——注重社会体系内部平衡,但过分强调平衡,忽视了冲突和矛盾。4、冲突理论把社会当作矛盾冲突来研究,重视权利问题。代表:马克思、达伦多夫、米尔斯、刘易斯·科瑟——《冲突论》。四、马克思主义社会观1、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2、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3、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五、社会关系1、初级关系:家庭、伙伴、邻里,次级关系,对立关系,组合关系。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而形成的信息和情感、物质和能量、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3、人际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规律。⑴人际关系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既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又是维护和巩固生产的重要条件。⑵人际关系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体体现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⑶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的的信息与情感传递形成的,受关系双方的心理特质的影响。⑷人际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的需要。血缘、地缘、业缘关系。7六、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1、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关系的稳定模式。2、社会制度: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