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进程研究综述摘要:社会心理学史一门交叉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该学科起源于西方,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意义出发,分别综述了各学者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界定,而后对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进程进行了综述,包括现状、原因和对策。最后进行了小结。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进程中国正文: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意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相对新兴的课程,它的兴起和发展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姜媛,2013)说道,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两部划时代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争论也由此而生。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墨菲所阐述的:“当社会心理学成形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支,一支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人;一支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团体生活。”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学术界存在着相似而又不相同的看法。(王芳、刘力,2011)所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情景交互影响的科学。在1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心理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备的学科体系与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这种与社会的持续对话是社会心理学生命力的源泉,也奠定了该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特色。(阎力,2009)认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观察、实验、测量、统计等为主要研究方法;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则更侧重于研究群体问题;文化人类学则认为社会心理学应着眼于全人类各种族各文化的研究,强调文化渲染的力量,提倡采用跨文化研究方法促进多元化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戴维•迈尔斯,2006)则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杜林致,2004)说,社会心理学应该是一门指向个体、群体、大众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全人类的科学,它不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领域,而是多学科体系相互整合、相互吸收,比如引入符号互动论、本土化研究。由于学术界对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界定没有太大分歧,所以学术界对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也没有较活跃的发展。本文攫取了四位学者的观点,杜林致教授则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交叉性和复杂性,并且自主提出了本土化这一概念;戴维•迈尔斯教授是一位非常受欢迎的老师,他致力于发展心理学,他所撰写的教材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因此他的描述更加有规范性和简洁性;阎力教授所认为的社会心理学,较为具体地表达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提到了对于该学科的发展方向;最后,王芳等学者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四位学者的界定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贴近社会、应用价值较高的学科。四种观点难分伯仲,因为各有各的倾向性,但就简洁易懂这一角度来说,戴维•迈尔斯的阐述是最为合适的。若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杜林致教授的说法也是较为恰当的,因为各个学派、各个国家在引进“异域”文化时,若不做本土化转变,照搬照用,那只能使该文化停留在历史层面和理论层面,是不能够为本国所用,是不能够促进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二、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及原因(周晓虹,1994)指出“本土化”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头号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大国并因此成为头号学术大国后,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工业化国家组成的第二世界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中,掀起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学术运动。(冯勇,2013)认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从西方社会心理学引进的,尤其是对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引进,从其引进,经过不断的发展,直到现在,仍然受西方社会心理学过多的影响。这不仅不利于中国社会心理学与我国社会心理的实际情况,而且造成了在对西方先进理论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将其不足也一起引进。据相关统计,各资料索引中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文献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相关文献基本相当,不仅是在数量上不断丰富,在质量上也是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一些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关成果不断丰富。可以说,社会心理学已经在我国社会科学的领域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李朝旭,2010)虽然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起点并不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心理学在大陆停滞了三十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论文与教材大量涌现,然而,很少有研究者会去关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到底包括什么内容。(阎力,2009)说,从中国学者的探讨来看,对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这一问题的观点表现出这样一些主要特点:就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源而言,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把社会心理学看作是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中介郭跨界学科。因此就其性质而言,社会心理学既带有社会学的性质,又带有心理学的性质,然而它自身确是独立的学科。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必须借鉴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成分,同时又应该防止将社会心理学的问题社会学化或者是心理学化。但就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归属而言,呈现出几种情况:其一,认为社会心理学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二,认为社会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三,认为社会心理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乐国安、沈杰,2001)20世纪8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中国恢复重建,至今已过了20个春秋。在这段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不算太长的历程中,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正从最初以翻译介绍国外社会心理学为主的阶段,向着在检验国外有关研究的同时逐步开展自己的研究的阶段迈进。综上五位学者的观点,本文将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进程的困难归结为三点:一是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该学科源于西方,必然带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再加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更加剧了社会心理学的“异国色彩”;二是社会心理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但是由于其学科来源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方法的限制性以及道德伦理的制约性,社会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三是我国对该学科的本土化发展投入不足。首先从学术成果来看,学术界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集中在80—90年代,新世纪之后就日益减少了,再者,我国缺少系统经典的“中国社会心理学”教材和理论,当然,这些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学术家的低效作为。(二)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对策(杨光,2013)要在中国进行社会心理学本土化,有必要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改善不利于本土化研究的思维方式,发展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加强对模糊概念进行构念化,将结论推为理论,进行细致无偏见的观察和切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使我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走向更为健康的道路。社会心理学本土化当然离不开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学科建设,正如我国研究者(乐国安,2004)所说,撇开所谓的社会条件问题,学者们在学科制度建设中可以做些什么?进行学科制度建设,当然首先要对各学科有明确的定位,就指导思想而言,中国社会心理学家需要借用欧洲现在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观点;最后,需要明确的是,为了中国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寻找问题方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这否定中国的社会心理学业已取得的发展。实际上,近20多年来,学者们的努力已使中国的社会心理学有着诸多上乘的研究成果问世。这正是中国社会心理学不断发展的标志,也是增强中国社会心理学者信心的力量所在。三、小结社会心理学给予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解释社会上一些让我们难以解决的事情,如“群体性事件”、“大学生极端暴力事件”等。所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势必将给这个世界带来益处,只是学术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干扰,文化本土化发展更是如此,它的健康发展建立在国际大环境、国家的综合实力等等基础条件上。在当今这个相对和平的世界,希望学者们能够共同努力,将社会心理学发扬光大,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希望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能够发展地越来越好。参考文献:[1]王芳,刘力,许燕,蒋奖,孙晓敏.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6(6)[2]G·墨菲和丁·柯瓦奇著.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林方,王景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07-608.[3]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杜林致,乐国安.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及其出路[J].江海学刊,2004.[6]杨国枢.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J].本土心理学研究,1993(1).[7]冯勇.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问题的反思及其出路[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3,131(9):311-323[8]乐国安,沈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J].南开学报,2001,10(2):36[9]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10]姜媛.社会心理学基本问题的反思[J].科教导刊,2013,30(3):212-213[11]李朝旭,姜璐璐,刘佳,郭连上.中国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初探——基于54本教材的内容分析[J].心理科学,2010,33(3):765-767[12]杨光.论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J].科教导刊,2013,20(2)[13]乐国安.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M].第1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0[14]李维.社会心理学新发展[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15]王小章,中国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