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课程读书笔记课程名称当代社会思潮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姓名胡育飞学号1411101039年级2014级书目名称《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内容概述在政治中寻求第三条道路的观念是一个广泛的讨论的话题,不仅在英国,而且遍及美国、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但何谓第三条道路?这个观念的支持者不能够达成一致,批评者也否认其可能性。而安东尼·吉登斯阐明,开拓第三条道路在当代政治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在这个世界上,旧的左派教条已陈旧不堪,新的右派思想苍白无力,第三条道路才真正代表了社会民主的凤凰涅磐。正在凸现出来的社会民主机制是全面的、稳健的、广泛的,它重新点燃了政治理想主义的火焰。二、批判与反思《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的作者吉登斯告诉我们在政治上开拓第三条道路不仅是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也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衰落,说明激进主义及国家控制不是财富创造的最佳形式,但吉登斯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方式,正像马克思说“一个幽灵在欧洲游荡”一样,应该在价值和理想方面有可取之处。同时强调平等的福利国家政策造成了道德公害和国家的财政危机。而市场原教旨主义走了一条线性式的现代化道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此种问题背景下,吉登斯勾勒了他的第三条道路的纲领,主张公民社会和国家通力合作,建设包容性的社会,把第三部门及企业引导到积极福利国家的建设中来。经济上则走国家管制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混合经济模式。其实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异曲同工的,只不过西方的民主制度要民主化些。在文中吉登斯用“社会投资型国家”取代“福利国家”的概念,推行有利于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积极福利政策,比如教育投资是可能性再分配的一个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促进平等政治的发展。但在风险政治中机会与创新,安全与责任是同行的。三、感悟马克思曾写道:“一个幽灵在欧洲游荡”,这就是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的幽灵。即使到今天,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消逝了,但它们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不能简单的放弃推动他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西方社会主义的主要形态是社会民主主义,一种温和的、议会制的社会主义,其基础是得到强化的福利国家。从7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这一段时间,社会民主制度越来越受到自由市场哲学的挑战,特别是收到新自由主义的挑战。新自由主义分为两大流派——保守派(即新右派)和自由放任者。古典社会民主主义(老左派)和新自由主义(新右派)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哲学,两者之间各有优劣,在现实中,新右派似乎取得了胜利,但它本身也陷入了困境——它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原教旨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存在的张力,一方面钟情于自由市场,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传统的家庭和民主,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处境。而反观社会民主主义,他所奉行的平等主义也导致了悖理的结果,其核心的福利国家如今制造出来的问题比他解决的问题还要多。面对这一局面,社会民主主义的取向有应当是如何?这时第三条道路的提出的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要深入探讨第三条道路的纲领,首先要搞清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两难困境。对于政策领域中的难题的分析,是为社会民主政策制定一套完整方案的基础。作者在书中主要探讨了五种两难困境:(一)全球化。一般理解,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这从金融市场层面中“全面全球化经济”的形成可以明显感觉到。但作者认为仅把全球化认为是关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是远远不够的,全球化还包括我们生活中时-空的巨变。此外,政治上,全球化正从民族-国家脱离出来,不过全球化也在向下渗透,他创造了新的需求,也创造了重建地方认同的新的可能性。(二)个人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集体主义为显著特点与强调个人的保守主义相区别。现实中新个人主义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产生以我为中心的一代,而导致共同价值和公共关怀的瓦解,以及“自我优先”的社会的产生。(三)左与右。虽然左与右的划分一直比较模糊,但这一划分始终存在着。随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计划经济管理理论的衰亡,左与右的之间的主要分界线之一已经消失,现在关注的不再是除了资本主义我们还有别的什么选择而是在何种程度上,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管理和规治,大量的不属于左与右的范畴的问题显露,如生态问题等。新左派应该进行以下的调整:在解放政治(关注的是生活机会)上添加上生活政治(关注的是生活决定),但它必须站到中左一边,因为社会主义和解放政治仍处于它的核心。(四)政治的行动主体,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普遍对政治家和政治主体不信任,国家政府和政治党派的影响力有所削弱,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政治化,人们对民主本身还是信任的。“亚政治”的出现:从议会向社会中单一问题团体的转移,即通常我们所说的NGO等,使政治发展出现新的契机,亚政治能在地方政治以至于世界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他们不能取代政治政府(这一政府应从一种更为普遍的意义上来进行理解)。(五)生态问题。从生态现代化的假设——可持续发展替代“确定性的增长”;侧重点在于预防而不是补救;将污染等同于无效率;将环境规治与经济增长视为互有裨益——出发,作者引出了两个基本问题,即我们与科学进步的关系以及我们对于危机的反应。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我们不能在把科学技术置于民主进程之外,决策是不能留给那些专家去做的,而必须是政治家和公民们也参与进来。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风险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包括积极一方——机会和创新和消极一方——安全与责任,我们寻求一种积极的方式去应对。面对全球化、个人生活的转变以及我们与自然关系等重大变革,第三条道路政治应当对全球化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必须将其视作范围比全球市场还要宽得多的一种现象。第三条道路价值可以表述为以下:平等、对弱者的保护,作为自主的自由,无责任即无权利,无民主即无权威,世界性的多元化以及哲学上的保守主义。在政治这一层面上,第三条道路提出对国家和政府进行改革,其政治是一个深化并扩展民主的过程。政府可以同公民社会中的机构结成伙伴关系,采取共同行动来推动社会的复兴和发展。一方面,人们对国家政府虽不信任但对民主本身还是信任的,第三条道路对国家政府的改革就是重构权威(或国家合法性)的过程,必须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权利的非中心化,即一条双向民主的道路(权力下放和权力上移都要兼顾);国家扩展公共领域的作用,进行迈向更大的透明度和开放性的宪法改革,建立防治腐败的新措施;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重申政府面对市场时的有效性;新的民主形式代替传统投票过程,重建政府与公民的直接联系;提高国家管理风险的能力,强调公众的参与;国家应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向上的民主化不应当停留在地区层次上,向下的民主化以公民社会的更新为前提,形成“新型的民主国家”的政府形式。另一方面,培育一个积极的公民社会也是第三条道路政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政府的合作伙伴,公民社会的建设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社区为重点,提高地方主动性;形成具有高度自治组织的反思性社会;强调第三部门的介入;国家政府要关注公众领域,不能消解公共社会;具体到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社区的改造强调预防犯罪与消除对犯罪的恐惧,发展成一种合作式治安,加强地方组织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家庭内部也讲求民主化,从两性平等处罚,追求自主与责任的平衡,除了强调父母共同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也强调子女对父母负起责任。家庭纽带只有不仅向内看还要向外看,才能加强社会凝聚力,实现“社会整合性家庭”的真正意义。其实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核心在于构建理性积极的公民社会,这和西方的“治理与善治”理论,或毛寿龙教授所认为的治道变革不谋而合。都主张个人主义,发展个人价值,在自发或政府合理引导上达到社会的有机团结。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参与是十分关键的,民主的家庭、民主的社区是民主社会的基础。公民获得了公民权和享受到了福利政策,才会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和支持,这也许也是布莱尔政府继撒切尔之后连任三届的政治源泉吧。在文中谈及社会正义和解放价值时,作者在传统左派“解放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政治”。相对于解放政治关注的是生活机会而言,“生活政治”关注的是生活决定。在面对技术主义的人文缺失及信仰危机和全球化进程中,他又提出了“脱域式”及“重嵌式”社会安排及社会关系,在“现代化自身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出了“反思性”的概念,思维模式和韦伯有些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