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作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题目:国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路何在?——以中南大学为研究范围学生姓名:廖国涛指导教师:陈立新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班级:社会学1401本科生院制2016年5月第1页共9页摘要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的智力担当,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今,中国社会的教育体制,产生了大批的高校大学生,其数量之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而且随着高校的扩招,他们的数量还会越增越多。此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问题也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就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的成果,研究分析中的现状、对象、成因和问题解决分析,以及最后的研究总结。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育企业国家第2页共9页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研究背景: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大学生达727万,被广大社会人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无独有偶,2015年,毕业大学生人数更是达到了749万,创历史新高,“史上更难就业年”问世了。摆在如此庞大的大学生毕业生群体面前的,无疑是棘手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成了中国社会的一个魔咒,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和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让政府和学界头疼的事。基于此,我以中南大学为研究的范围进行了探讨。2、研究意义:毕业大学生作为国内就业人群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数较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的解决能够缓解国内一定程度上的“民工荒”现象,缓解就业与人才需求供求不均衡的紧被骗张关系。作为毕业大学生,他们这个群体可以说是国内就业群体中的“智力担当”,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群体一定程度上的充分就业、有效就业,而并非完全就业,那么对于中国经济高踏入速有效的发展有助推作用。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高度活跃的群体之一,此群体就业饱和度能够达到较高水平,能营造一个较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失业或者未就业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的情况下,社会问题会不断增多,例如大学生偷盗、扒窃和强奸犯罪等问题发生的机率会相应增加。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营造社会良好氛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恰当途径,他们能因此得到自我满足而不至于产生心理失衡,同时起到减少家庭矛盾、提高社会和谐度和愉悦程度的作用。二、文献综述1、国外:近年来,国外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不计其数,他们大多都具有借鉴意义。我从大量文献中选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论述。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概况,强调全方位、立体化;工作丰富细致,注重全程服务,人员全员参与;职业测试工具作普遍工作手段,加强宣传与交流;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形式多样化;强调中介机构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用人单位采取积极的用人机制。美国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且常设,规模大,资料足;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方可上岗,且分工明确配备量足;同时他们将职业生涯规划法制化,通过了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拨款计划和《均等就业法案》规定等。日本高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以走访制度广开渠道;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和对行业的了解情况;举办讲座,提供社会和企业实践的机会;就业信息要发挥到位;模拟面试,举办招聘会;许多高校建有用于单独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相谈室为学生服务。加拿大政府和学校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就业指导网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健全、人员专业化、操作规范。他们和日本模式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讲座面向第3页共9页全体学生;差别对待,单独指导;举办招聘会;学生和企业间有构建桥梁;利用雇主协会和行业协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强调网络作用。在英国,“就业力”是关键。学界重视对提升就业力的研究,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研究的书物、期刊都很丰富;强调实践,将学生与工作想联系提到重要位置,开拓尽可能多的与工作相关学习的实现途径;课程设置多带有就业指导色彩。其他还有如德国倡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员化,韩国、丹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法国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总结国外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模式特点,主要是以下几点:运作方式体系化;信息平台全国化;择业观念自主化;生涯规划全程化;指导人员专业化;经费投入充足化;信息服务网络化。2、国内:我国关于毕业大学生就业这方面的文献也不少,这都基于大学生就业是国家社会和个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供求关系失衡;学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学生知识技能不足;劳动力市场分割而造成的自愿性失业;大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性别方面的就业率差异而导致的非自愿性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农民工投入产出比差异与教育投入产出比过高;社会晋升机制扭曲与“亚文化”。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国内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姜世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促使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均衡发展;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流动障碍;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步消除主次劳动力市场间的分割;教育学生转变观念。陈烁提出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放松对部分知识密集型行业和部门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支持;完善市场制度,深化体制改革;鼓励创业。徐静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分流;优化高校成本体系,降低教育成本;加大对公务员群体的监督,打造公平竞争就业环境;完善丰富大学生创业扶持制度。陈均土借鉴美国经验提出,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课程设置结合市场需求;强调实践课程设置应增加比重;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综上所述,虽然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各种成果。但实际上,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在国内,我们的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参考文献:【1】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05.01.【2】陈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的实证研究-基于教育体制和产业结构的视角[D].浙江:浙江大学,2011.06.01.【3】徐静.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因素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0-104.【4】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_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第4页共9页【5】谭庆刚.制度性失业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J].人口与经济,2011.【6】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7】赵立新.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启示[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09.01.【8】刘怡.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比较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05.01.【9】闫成文.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初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05.01.【10】苏敏.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三、研究分析及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困扰着很多走出高校的大学生,牵动着无数家庭和国家及社会的神经。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解决,会带来许许多多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我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在中南大学几个校区进行了初步的小范围调查,做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1、就业难,难在哪儿?(现状分析)毕业大学生基数大。2014年,全国毕业大学生达727万,被人称“史上最难就业季”。而到了2015年,人数基数就增加到了749万,再创新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这种情况,一方面增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在需要人力资源公司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供大于求的紧张形势。未就业大学生逐年累加。2014年毕业大学生人数较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难就业。到了2015年,上年未就业大学生仍难实现就业,这样一来便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紧张形势。供需行业与专业之间的不匹配。人力资源需求方难找到真正需要的人才,毕业大学生也难在工作中实现专业对口。这就出现了两难的现状。大学毕业生素质技能与岗位素质技能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大学生素质技能难达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大学生期望的待遇和企业所能提供的不一致。大学生的期待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好,而企业基于启用新人的冒险想法,则很难给出他们所期望的薪资待遇。毕业大学生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如今很多高校毕业大学生都对自己的个人能力估计过高,希望得到高薪福利好的工作,对就业形势太过乐观。不愿委屈自己。2、就业难,对哪些人来说难?(对象)我通过偶遇抽样方法,对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四和研究生学长学姐进行了结构性访谈。了解到,就业难说法只适用于那些在大学阶段没用功读书,成绩相当差,多门不及格,同时无各种技能的本科生;过高评估个人能力和水平,嫌弃应聘公司给出的工资低,福利不好的存在观念偏差的学生。一般成绩达标和有技能的本科生与大部分研究生都能顺利找到自己较为满意的工作岗位,且他们不存在就业观念上的偏差,能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3、就业难,原因何在?(原因分析)高校毕业大学生总是抱怨工作难找,不如人意,那么这样的问题究竟缘由何来?我通过和各位学长学姐进行访谈,得出了如下原因:第5页共9页国家层面高校扩招计划的影响。国家以提高公民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出发点发展教育,而在此过程中,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大众化和精英化,高校扩招无疑成了合适且有效的方法。但是,这样的计划下,“批量”生产大学生是可预见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导致的需求与就业间供需失衡。近年来,我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结构比重逐年上升。按理说,这样的情况下,高端人才——大学生劳动力应该是很吃香的群体之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二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快速增长,只是提高了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而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则是大大减小。因此,在高校扩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二极矛盾下,供需失衡(供大于求)愈发明显。企业层面企业危机意识增强,门槛设置高,培训机制不完善。国内各行业间企业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以致不被市场淘汰,很多企业公司在进行人员招聘时都会设置很高的进入门槛,例如经验要求,“用男不用女”的性别障碍设置等。他们往往以这样的理由将高校毕业大学生拒之门外。背后隐含的不仅有企业危机意识,还有企业利本主义——以最低成本获得高额回报,企业能避免对大学生新人进行培训则避,因为对新人的培训要花费一定费用。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起薪较低,福利不诱人,岗位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高校层面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弊端显现。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个人层面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选择过于狭窄。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学生素质技能不过硬。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如今的大部分毕业大学生可能理论知识过于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很难让人恭维。有些学生在大学里深造时更是连理论只是都过不了关,更别说操作能力了。对于需要有丰富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强的职员的公司来说,用这样一些素质技能不过硬的新鲜血液实在很冒险。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