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l)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传统的货币数量分为早期货币数量学说和近代货币数量学说。由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组成的近代数量理论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更为深远。现金交易数量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或P=MV/T。这一方程式表明,物价水平(P)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量(M)的变动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交易量(T)的变动成反比。一般认为,费雪的货币数量说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把货币只当成一种交换媒介;混同了金属货币与纸币在决定物价中的不同作用;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在长期中不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现金余额数量说是由剑桥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创立的。他们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了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并提出了如下的剑桥方程式:M=KPY。根据古典学派的假设,Y在短期内不变,如果K也不变,则P将与M作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不过,剑桥方程式本身又预示着对其结论的否定,因为各种资产的收益率和人们的预期等影响K的变化,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中它都不是常数,所以K不可能固定不变,P与M的变动幅度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将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样三类,其中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稳定的函数。所谓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指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的大小也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可把这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二为一而以下式表示:M1=L1(Y),其中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Y代表收入水平,L1代表Ml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如果整个经济中有着许多投机者,且每个投机者所拥有的财富对于所有投机者的财富总额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成了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若以M2代表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R代表市场利率,L2代表M2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有:M2=L2(r)。结合前述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的函数关系,可将货币总需求函数表示为:M=Ml+M2=Ll(Y)+L2(r)。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3)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50年代以后,一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深入研究和扩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首先,他们发现即使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同样相当敏感,而且相对于交易数值而言,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呈现出规模经济的特质。这一重要发现即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他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其次,他们觉察到凯恩斯货币投机需求理论的漏洞。凯恩斯认为,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计是自信的,并在自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持有货币还是债券,二者择其一而不是两者兼有。然而实际情况却与凯恩斯的理论不相吻合,投资者对自己的预计往往是犹豫不定的,一般人都是既持有货币,同时又待有债券。最后,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加以发展。他们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类动机:1)商业性动机。由商业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密切相关。2)投机性动机。由投机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关系不大,而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3)公共权力动机。这是因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如果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主要投向商业性流通,那么,受冲击的将是商品市场的价格;如果政府把这些额外的流通货币主要投向金融性流通,金融市场则将受到冲击。因此,这类动机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政府如何分配这些所创造的额外货币。(4)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这三类因素的影响:收入或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P=f(Y,W;rm,rb,re,l/p×dp/dt;u)。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的最主要特点是该函数的稳定性,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分析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其他重要因素(如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意义重大。这是由于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因此,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试述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供应与扩展过程。IS-LM模型的经济与政策涵义?(1)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之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其基本结构是IS曲线和LM曲线,可分别由两个方程式表示:①I(r)=S(y)②M/P=m=L1(y)+L2(r)。(2)IS曲线用于描述产品市场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I=S时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位于IS曲线右上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IS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下方的则都是IS的非均衡组合。政府支出的增减会使IS曲线向右、左移动。(3)LM曲线是用于描述货币市场均衡,即L=M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LM曲线向右上方延伸。LM曲线中的货币需求L分为L1和L2。货币供给M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LM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LM的非均衡组合。M的增减会使LM曲线向右、左移动。(4)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其交点表示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5)该模型还可以用于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政策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①分析货币政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即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对货币量的调节影响利率,利率又如何影响投资和总需求。②扩大了对财政政策的分析。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仅能分析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影响,但实际上国民收入的变动还会通过货币需求和利率的影响来进一步影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只有把这后一种影响考虑在内,才能全面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借助于IS—LM模型就能作到这种分析。③可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④用于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从而说明西方经济学家的政策分歧。即可把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由IS一LM模型可知,在凯恩斯区域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在古典区域,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在中间区域,两种政策均有效。(6)总之,该模型把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分析了两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在理论上,它用一般均衡方法概括了凯恩斯的需求决定论,在政策上,它可以用于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如萨缪尔森指出的:IS—LM模型不仅能把收入决定理论与货币理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在一起,还能把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结合在一起。因此,IS—LM模型不仅仅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说是整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之一。★试论利率水平决定的因素。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利率水平决定的因素也呈现多样性特征。主要包括:(l)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在利率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提高,投资的预期收入会增加,投资需求增大。此的,由投资需求增加所导致的货币需求增大如果没有相应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则必然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2)货币供求。在货币需求一定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会相应导致利率的下降或提高;同样,在货币供应量一定时,货币需求的增减也会引起利率的上升或下降。(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利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增值或贬值。通常,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利率也就越高。(4)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中央银行的贴现率通常是各国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它的变动首先会改变商业银行的资金借贷成本,从而对信贷起限制或鼓励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市场利率。(5)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经济的增长或衰退,因此,利率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动。(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主要是增减开支和税收变动。政府增加支出会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政府增加税收会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并同时减少货币需求,在货币供应量不变时利率下降。即:税收增减往往与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化。★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制约条件有哪些?(1)利率与消费和储蓄。利率较高时,储蓄会增加,消费会减少;利率较低时,储蓄会减少,消费会增加。(2)利率与投资。利率是企业投资的成本,利率越高,投资规模会越小;反之,低利率则有利于增加投资。(3)利率与通货膨胀。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高利率可抑制通货膨胀,当经济萧条时,通过低利率则可防止过度紧缩。(4)利率与金融机构。当利率变动后,金融机构的资产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作出相应的调整。通常是在发放贷款和政府债券之间转移。这使得中央银行利用利率作用调控宏观经济成为可能和有效。(5)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利率变动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进口的影响;二是对资本输出输入的影响。当利率水平较高时,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出口竞争能力下降,从而引起一国对外贸易的逆差;相反,降低利率会增加出口,改善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从资本输出输入看,在高利率的吸引下,外国资本会迅速流入,可以暂时缓解国际收支状况。但高利率也存在负面影响,如输入通货膨胀等。制约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有:(1)一国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程度以及对利率的敏感性程度;(2)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利率能否在各市场间迅速传导并引导资金流动的前提;(3)利率种类的多少,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等也会影响利率作用的发挥。★结合我国利率体制的变革,谈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改革以来,利率体制在向市场化迈进。分为两个阶段:78—86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利率,增加利率档次,央行实行浮动利率政策。86年以来,随经济的收缩而有规律地波动,呈相关性,调节作用增强。问题:一是严格的利率计划控制,与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不相适应;二是利率水平的决定没有完全反映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因此,增强利率的调节作用,只有走利率市场化道路。条件:①经济稳定是首要条件。②拥有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③利率市场化要求资金商品化,资金供求大体均衡。④要有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⑤金融业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应渐进地进行:先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再放开金融市场利率,最后放开存贷款利率,最终形成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各种市场利率围绕其波动的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1)短期(静态)分析。在总供给S既定条件下,如果货币供给量MS超过了货币必要量Mb,就意味着总需求D有迅速的增加,与相对不变的S相比,D处在过度增长状态。这时,意味着开始出现短期性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其程度依MS超过Mb的程度而定。(2)长期(动态)分析。在增长极限内,①如果离增长极限点较远,MS’Y*’Rin’。②随着接近增长极限点,MS’Rin’Y*’。且Y*’→0。这时,需求拉动型通胀非常典型。③由于在初始阶段存在MS’Y*’Rin’的关系,就给人以错觉,以为较多的MS能带来较大的Y*。这是需求拉动型通胀恶化的重要诱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