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研究》课程作业“社会系统和生态视角”学习报告班级:社工1303班姓名:吉星学号:1110213329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社会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通常提倡将个人放在环境中看待,即社工对个体的环境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环境考虑不同的目标作为干预重点。社会系统理论源自于一般系统理论(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则),其发展是为了解释系统(分为开放式系统和封闭式系统两种)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开放式系统,同时研究这些不同的部分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的。和社会系统理论一样,生态视角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更多的源自于生态学,生态学中的语言和方法对于评估环境中的人更合适,并且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基础。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的发展和转型,还有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其常用概念和定义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且系统以目标为导向,这样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以便发展。社会系统理论聚焦于系统本身,包括人们的行为、人们与其他系统的互动以及人们实现积极成长和发展这一稳定状态的能力。社会工作中使用该理论的目标是评估和决定哪一个目标系统或子系统可以介入并带来积极改变。社工可以通过评估有效的决定哪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需要介入,并能产生必要的改变。详细的评估可以帮助社工决定哪一个系统适合介入。社工制定干预策略通常考虑的四个系统:改变主体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概念定义系统一组有序且相关的要素组成了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子系统子系统是一个较大系统的要素,但还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小的系统开放式系统两个维度:1.对外界环境的开放;2.系统内部的开放封闭式系统不会与环境产生互动,并且不会受到外界影响边界每个系统都有边界,以区别自己与其他系统动态平衡指系统维持平衡的状态并能回应改变平衡系统能够回应环境并维持内部平衡不平衡系统失去平衡,在面对外界环境时,采取拒绝积极成长和改变的态度稳定状态系统能够回应外界环境,并产生成长和改变殊途同归实现同一目标,有不同途径社会系统理论基本假设:1、所以系统都具有边界2、整体大于个部分的总和3、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4、一个系统会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5、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基于这些假设,社会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动,鼓励全方位的评估个人系统,并将人置于环境中,评估个人与其他系统的互动关系。系统运作的假设:反馈是贯穿于整个系统运作过程中的。主要理论观点:1、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过程;结构(“人在情境中”微观、中观、宏观);行动(改变媒介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机能(系统运作要保持某种范畴,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要有互馈性)2、处遇原则:对于案主的问题的观点:一定要考虑到外在环境里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资源、社会制度对案主问题形成有重要影响3、处遇目标:A、确保系统可以生存,要协助案主从外在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资源B、确保系统维持稳定平衡C、各个子系统之间可能建立互惠互利的机能输入生产输出反馈作为系统理论一种形式的生态视角理论,主要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该理论将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人的社会生态系统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生态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者其他社会会群体。宏观系统—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核心概念:概念定义生命周期,时间与空间生命周期是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之生活事件,它们都对个人的生活产生意义。空间包括建筑风格、地域关系、个人对空间的认知。时间包括时钟时间、生物时间、心理时间、文化时间、社会时间和进化时间。人际关系与角色人际关系就是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此种人际关系的发展开始于亲子间的依附关系,并因此建构了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内所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照顾关系。角色是在人际关联中形成和发展的,他表现的是一种互惠性的社会层面的角色胜任能力与调试生态观点认为适应良好并非病态、偏差的结果,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交流,而适应不良是由于个人的需要和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支持之间无法搭配和调试。胜任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感,能与他人建立有效而关怀的人际关系,有做出决定的信心以获得想要的结果,有能力动员环境资源和社会支持。生活中的问题将案主的问题、人格发展和环境需要的需求定义为“生活中的问题”而非行为病态或道德瑕疵的问题,这样的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案主的污名。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学的想象力契合。补充:生态视角理论假设:1、基因和其他生活因素是人与环境交流的结果。2、调试度是一种环境与个人互惠性过程的结果。3、个人的行动是目标取向的,有目的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抗争。4、个人-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该系统中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惠关系。5、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人都能在环境中互动,都能参与他人发展关系,气质与环境的适合度要匹配。主要理论观点:1、人与环境的调和程度——互惠性的结果作为生物,怎么运用环境中的资源,如何因应环境的各种变动达到生存需要,如何提升环境的调试,提高环境多元性。互惠性:①、环境为生物提供资源、生物使环境中物种多元(a、人天生有适应环境的能力。b、人要与环境形成适切调和,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实际点获得足够滋养才能向前发展。c、个人生活问题要置于整体环境加以考虑。)②、环境的品质(社会环境,物理环境)③、生活中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聚焦于案主与其环境的互动是不是符合生活的任务)2、处遇原则和过程①、案主问题的界定②、由生活变动(变迁)所英气的问题(预期的/不预期的)③、环境压力④、案主所经历的人际经历概念定义生态地位个人在某种环境区域在所拥有的成员地位栖息地个人与他在的文化脉络是的物理和社会情境适应力在个人和环境交流的过程里,个人和环境间相互营销和反映以达到最佳调合度滋养性环境所在环境在适当的时刻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安全,给个人以增进,认知情绪等发展匮乏/不友善环境支持不足或扭曲勒温拓林心理学:1、需求和紧张心理系统说:需求引起活动,引起活动的目标的方向就是满足需求。需求求有两种:一是客观的生理需求,一是准需求,即在心理环境中,对心里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求2、动力场说:B=f(PE)行为可以表现为人与环境的函数,要确定当时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事件以及当时的完整结构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的或者受到保护就会有正的引拒值不能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的或者受到伤害就会有负的引拒值(吸引与抗拒)约束力由阻碍引起,满足需求的驱动力布朗劳伦纳生态心理学:环境为知觉到的环境,即行为背景。生态心理学认为,不能以环境的客观性为考察对象,即案主如知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