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划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当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病集中爆发高度叠加的关键时期。城乡发展建设中的大量社会空间问题,深深打上了我国特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的烙印,在西方城市建设史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一旦处理不好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和深远的影响。城乡规划工作关注的焦点必须从传统的物质空间领域逐渐拓展到社会发展的范畴。背景:社会规划研究:以改善城市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核心目标,关注城乡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促进城乡规划在发展导向和空间资源配置上全面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内容第一部分1.导言: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第二部分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4.老龄化问题及城乡养老服务5.城市贫困6.保障性住房的社区规划7.美丽乡村建设1.1现实背景1.2社会规划的概念和模式1.3城市规划与社会规划的结合历程1.4我国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1导言1.导言1.1现实背景快速城镇化社会转型人口结构贫困群体贫富差距社会服务社会网络公众参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专注于“城市建设的空间落位和设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打造城市形象的热潮中,城市规划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建设的成就与负面影响并存。1.导言1.1现实背景新的《城乡规划法》:中国城乡规划已经肩负起打破城乡二元割据局面、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历史重任。中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目标: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1.导言1.1现实背景让公共利益重返规划的核心城乡规划学科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强化城乡规划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政策职能强调以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关注核心的社会规划研究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性地位将对社会需求、社会公正以及社会发展的关注纳入规划工作的各个阶段积极寻求应对重大社会问题和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规划研究方法和规划策略概念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即把“人”及其“社会性”纳入规划中强调通过空间、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性规划手段,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与社会公正并确保社会目标被理解且整合进入规划的各个层面1.导言1.2社会规划的概念和模式1.导言1.2社会规划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模式以福利政策为核心的防御式社会规划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式社会规划以地方协作为核心的新型社会规划1.导言1.3城市规划与社会规划的结合历程社会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关注人造环境对社会交往和整合模式、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相关社会、心理现象的影响新城建设中广泛开展以改善社会质量为目的的社会规划活动一些核心的社会因素纳入规划的主导思想,包括:人文因素、面向社会需求的供给、社会公正、社会整体发展1.导言1.4我国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在规划研究层面关于城乡劳动力就业与流动的人口规划研究促进社会融合的城乡社会空间规划面向社会公正与多元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专项社会规划社区规划与公众参与回应社会关怀、面向特殊群体的规划研究1.导言1.4我国城乡规划中的社会规划研究内容在规划实践层面规划编制层面的社会规划内容社会目标与指标体系、社会人口分析、社会需求评估、各类专项社会规划以及社会影响评价规划管理层面的社会规划内容广泛的公众参与、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图:社会规划的多种组合模式示意2.1沟通规划的理论基础2.2沟通规划的方法论2.3均衡决策权力的建议2.4城乡规划中沟通与协作的实践案例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1沟通规划的理论基础Habermas的沟通/交往行为(CommunicativeAction)理论ToreSager的《CommunicativePlanningTheory》PatsyHealey的协作规划(CollaboratePlanning)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规划理论,沟通规划关注决策过程和社会公平,试图通过过程的民主实现民主规划,从“为人”的规划走向“与人”的规划,沟通规划理论家们强调规划权力的平衡,规划过程即是一个公开、公平、自由的沟通平台,让所有利益相关人平等地参与到沟通过程中,通过可以被理解的、正确的、真实的、真诚的沟通,构建共识,形成共同的规划目标。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2沟通规划的方法论Habermas认为,由于解决规划中各团体利益的协调、远近期目标安排等问题的方案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一次性获得,所以必须设计出一种能够不断生产出暂时性方案的程序。这种程序必须发挥以下三种功能:(1)使某一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2)杜绝某一种意见凌驾于其他意见之上的可能性;(3)使各种不同的意见最终能够汇总为一种为整个共同体所接受的“一致性”意见。只要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认识到终极真理或每一个人都完全同意的方案是不可得的,他们就会接受这样一种观点:经由正当程序得出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2沟通规划的方法论Sager(1994):规划师不应当仅仅是政府或开发商的技术顾问和代言人,更应当充当排解困难者(facilitators)、调解斡旋者(mediators)和解释者(intepreters)、综合协调者(synthesisers)。JohnForester:尽管规划师通常只拥有极少的正式权力,但规划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影响决策过程。规划师只有对权力关系、相互竞争的需求和利益以及政治经济结构的背景进行明确的评价,才有可能对实际的需要和问题做出回应,此时才有可能使用接近于理性的方法。……设计的社会过程的核心:赋予一栋建筑物、一所公园、一个项目或一项计划有意义的形式,而不同的利益团体对此均能认可,对不同的团体都是具有凝聚性和有意义的,并且是可实施的。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2.3均衡决策权力的建议通过体制创新,消除现有的不平衡权力结构,鼓励各方通过公开公平的沟通来解决政策分歧。改善城市规划管理决策过程中社会权力关系不对称的局面,使人民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决定意识;在规划过程中更加广泛地应用对话、宣传、教育、培训等手段,促进有效沟通,使公众更好地理解规划;建立规则,使有关规划的争端能够通过沟通调解的方式得到解决;加强换位思考的规划教育和决策机制设计,有助于决策过程通过参与和沟通达成共识。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将公众参与贯穿到总规修编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事前要充分了解市民对城市规划的民意,事中组织多层面的、深度的、理性的、互动的咨询讨论,充分的尊重各阶层的意见;规划成果完成后,组织有效的公众展示、公众咨询活动,对市民的参与意见进行及时地、准确地反馈,使公众对规划的参与落到了实处。2.4实践案例努力实现公众参与的目标和模式由“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的根本性转变。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增城市规划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将规划成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加强普及型的规划建设技术指引加强规划管理信息共享,将规划信息系统延伸到镇(街)充分发挥规划官方网站的作用,加强沟通与互动创新规划传播与沟通的方式2.4实践案例2.城乡规划中的沟通与协作都江堰灾后重建:金羊新苑金羊新苑地区在地震中毁损严重.房屋倒塌及严重破坏不可修复的共计779户。经征询居民,除相当数量居民选择其他重建方式之外,仍有大量居民选择原址重建。而规划中可以用来进行住房重建的用地无法完全满足居民原址重建的要求。经多次磋商达成了按照“化零为整,集中重建,连片成域”的思路进行就近组合重建,为规划要求和居民意愿的实现创造了可能。2.4实践案例在重建的过程中,组织了由选择原址重建的所有业主选举产生的重建业主委员会,并委托代表行使一定的决策权。对于重建中的重大事项由所有业主进行协商和决策。3.1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断裂3.2国家社会融合政策3.3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3.4社会融合政策的价值取向3.5城乡社会融合对策3.6城市社会融合对策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1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断裂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1954年起,国家逐渐确立了几十项城乡分割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粮油供给制度、就业制度、住宅分配制度、婚姻制度和就学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一方面出于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城乡人口加以有效管理。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前,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和社会生活,人为地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城乡居民享有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待遇。农村的资源大量地被抽取以支持城市工业化发展。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1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断裂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城市中的生活与消费与农村基本脱节断裂的社会当前呈现出以上两种二元结构的叠加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1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断裂社会结构的断裂断裂社会在阶层关系上的表现,失业群体三元社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户籍壁垒逐渐松动和社会流动的增加,在传统的城市市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出现了新的一极,即流动的农民工,他们既不同于城市市民,又不同于农村居民,且人数巨大。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2国家社会融合政策“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2国家社会融合政策“四、着力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九)对农村人口已落户城镇的,要保证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十一)采取有效措施,为其他暂住人口在当地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方便。……继续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3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社会融合理论的两大流派:同化论认为弱势的一方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抛弃自己原有的文化特征,最终消融在主流社会的“熔炉”中,从这个角度讲,社会融合可能意味着人们对主流或强势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被迫接受。多元论认为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会相互适应,即不同社会群体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不以文化多样性的牺牲为代价,最终使得所有的社会参与者都享有平等的权利。”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3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关于融入的四个维度:经济整合(economicintegrationorincorporation)文化接纳(culturalacceptance)行为适应(behavioraladaptationoradjustment)身份认同(identityofthemainstreamsociety)四者之间既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也相互交融,互为依存3.城镇化与社会融合3.3社会融合的理论基础“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比我国高,但多为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到城市形成贫民窟,社会危机烈度倍增,且容易诱发连锁反应。以此为鉴,反思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应该高度重视城镇化过程中深刻而重大的社会结构变化。一方面,城市“新工人群体”崛起对城市治理、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2011年,我国城市农民工2.53亿,占农村非农就业总量的5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